我觉得这个世界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实际是个抛物线,只不过这个抛物线的波峰远比我们想象的靠前,那时什么时候呢?我觉得是二战美国和日本战争的时候。
从近代科技兴起到在美国和日本开战之前,世界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是呈抛物线向上递增的,因为近代科技所引发的掠夺文明让世界各个国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怎么强大起来?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增加自己国家的科技人才,将这些科技人才用于国家各方面建设,以及增强商业竞争力。
然而到了二战时美国因为日本,被迫加入了二战,这时候出现一个问题。前线部队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而美国并不像德国日本那样穷兵黩武。美国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进行武器制造,那个时代对于武器部件的设计,需要科技人才和高级的技术熟练工人。可是很多适龄青年都已经上了战场,美国各公司出现了用工荒。
在这个背景之下,一个聪明的武器制造老板想出了绝妙的解决方案:精细化分工!把以前的武器制造流程进行最精细的分工,尽量是一个或一批工人只做一个动作步骤,他们不用管下一个步骤,全天就做一个步骤,下一个步骤由下一批工人来做。这样对于科技人才的要求标准就可以大大降低,当时的妓女、流浪汉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经过这种改革,老板的企业用人标准降低,而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却大大提升,真正的实现了降本增效,赚得盆满钵满。他这样做,其他企业自然跟着效仿。那么从这个时期以后,实际上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在逐渐的降低的。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就是世界对科技人才需求的波峰。在此之后,因为生产环节的精细化分工,科技人才与技术人才需求大大减少。
再后来,精细化分工的进一步加强,衍生出自动化管理出现。那么机器已经可以取代科技人才在某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了,科技人才需求进一步减少,更多是集中在设计开发的工作岗位上。然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设计又可以通过计算机实现,设计开发人员再次减少。到今天,人工智能出现,如果AI进一步发展,很多程序脚本的设计,计算机要比最强的科技人才还要强吧。那这个时候科技人才的需求是多少呢?
每当出现一种新科技,总有一群舔狗在大肆宣传:社会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呵呵,确实新兴科技需要高科技人才支撑,但是新兴科技本身出现的意义就是大幅度替代人工,从蓝领到白领。忽然想想,这些人像不像鲁迅《狂人日记》里面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