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剑桥大学的动物学家,就是——兽医,不过,这个“兽医”懂“兽心”,高级一点。他的视角特别冷峻,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把人视为动物,观察中年在人的一生中,到底占据什么地位。
过去,我们都把中年视为人生下坡路的转折点。而,这本书阐述的第一个事实,就是——在动物界,没有这个转折点,到了生命的最高峰,过了生育期,许多动物就不该活着了。比如,有的昆虫,在孩子出生以后,爹妈马上就会死去;高级一点的物种,等孩子性成熟之后,爹妈也会死去。站在基因的角度看,这一代繁衍族群的使命完成了,活着只会和后代争抢资源。 所以,动物界,是没有什么中年危机的,它们甚至没有中年——一到“盛年”就该死。
但,我们人不一样,在失去生育能力后,会相对稳定地生存20多年,才进入老年。就算男性的生育周期长一点,但正常情况下,过了50多岁以后,许多人也不再选择生孩子了,这相当于自主绝育。这不生育、还没老的20多年,就是中年。
那,为什么我们人要有这个阶段? 如你所知,进化,从来不做无缘无故的事。所有留存下来的性状,理论上,都应该能找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中年人对人类有什么价值?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多是中年的坏处。中年之后,体能、精力确实大不如前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头发也开始呈现“边牧”色……这明显是衰老,在走下坡路啊。
“兽医”的冷峻判断来了。他说——这不是走下坡路,而是人生的分工发生了变化。一个中年人,多数已经生完孩子了,还要吹弹可破的皮肤、乌黑亮丽的头发干什么?这都是年轻时候吸引异性用的。现在这部分能量要节省下来,去干更重要的事——帮助后代更成功。 于是,问题来了——人类的后代和其他动物的后代,有什么不一样? 在“物竞天择”中,人为什么会胜利?因为我们这个物种,在进化中拥有一个超级大脑。大脑,是我们这个物种最宝贵的资源。人类的所有活动,本质上,都是围绕大脑进行投资的。
你看,青年时期,我们给自己的大脑投资,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知识、消耗能量。到了中年,大脑的飞速发育开始停止,那怎么办?别把眼光总是放在自己身上,想想这个物种——从“兽医”的角度看,中年之后,是在为自己孩子的大脑进行投资。生物学家把这种代际之间的投资,称作——亲本投资。 当然,我们“亲本投资”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动物,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必须停止生育,把精力留在照顾后代上。 这时候,“中年”的人生阶段,开始登场。
“兽医”说,中年人能给后代的投资,大体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包括食物在内的各种物资。 你看,黑猩猩,5岁就能自己去找吃的了。但,我们人类,至少得十几岁,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获取食物的系统非常复杂,这还不只是在现代社会,即使在200万年前,非洲大草原上的人类,想要捕杀比他们更强壮的野牛,对没有技术和经验的青少年来说,也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他们只能靠父母和身边的中年人,没有中年人提供食物,青少年恐怕很难健康长到成年——这是人类的一个特殊之处。
第二类:知识。 如你所知,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光有食物还不够,他们开始“十万个为什么”——他们需要信息——谁是天敌,谁是盟友,哪有食物,哪里有危险…… 人类怎么获得信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跟其他生物一样,写在基因里;另一种,是人类独有的,那就是跟长辈学习。 前一种方式很靠谱,因为遗传得准确。后一种方式很快,在同一代人里,信息可以迅速、大量地横向传播和普及。
你看,这时候,中年人就可以“闪亮登场”,发挥大作用了。 虽然中年人身体的各方面,都在衰退,但,大脑没有。中年人的大脑,不仅不比年轻人差,反而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兽医”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的认知能力,在20岁开始增长,到4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之后的20多年,几乎没有变化,虽有老化,但进入老年才开始下滑。 所以,“兽医”说,中年人的大脑不是没有老化,只是切换为一种能耗更低的运转方式。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在演化中不断博弈、平衡、妥协的结果。比如,大脑接受感官信息的能力变弱了,视力、听力变弱了,但,处理信息的认知能力变强了,像语言、数学、推理、分析就变强了。损失一点感官信息,对人类的演化,几乎是没有威胁的。别忘了,人类是群居动物,在一次狩猎中,需要靠敏锐的感官和强健的体能才能获得的信息,比如注意猎物的脚步声、追逐捕杀猎物这些活儿,交给年轻人就可以了,狩猎能不能成功,大多靠的是中年人的经验、技术和计划。
当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中年,有好也有坏。 坏的是——一个人就是一个进化的工具,一切存在都是为了维持物种繁衍,这一点,所有的物种都一样,所有的人生阶段也都一样。这一点并不美好,但,进化论就是这么解释的。 好的是——中年不是衰退期,而是分工的转型期。将体能上的优势,切换为大脑上的优势。一个中年人感受到的所有危机,其实都是为了让大脑维持在巅峰状态而付出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