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熙 于 2025-6-30 22:39 编辑
我先前转发过《巫宁坤李政道两种选择两种命运》的帖子,讲述了李政道的好友巫宁坤抱着为新中国作贡献的美好愿望,应邀从美国回国,结果全家在几十年中的悲惨遭遇的经历。 今天又在抖音上看见一起相似经历的人事,我在这里用文字概述如下:
1948年的寒冬,在上海码头,染料大王丁永福,将手里的一箱装着11根金条的箱子递出去,换取了6张赴美的船票。这个曾经拥有几座印染厂的实业家,最终还是咬牙变卖了主业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轮船。
几年后,这位在唐人街开了多加酒楼的丁老板,望着故土寄来的报纸陷入沉思。上面登着商界老友卢作孚的讣告。 这位民生公司的创始人,曾在抗战时组织了堪比中国版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宜昌大撤退。而在14年后,他却在绝望中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1949年,身在香港的卢作孚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多方选择:是去台湾还是美国还是留在香港? 台湾2政要张群叶公超等多次登门劝说他去台湾,美国好友晏阳初更是提前为他安排好了一切,邀请他去美国。即使留在香港,凭借他庞大的船队和深厚的行业根基,也能坐稳香港船王的宝座。 但是卢作孚却选择了前往内地(在周总理的特派员的联络下)。
1950年6月,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内地,并调回了他在海外的所有资产。包括18艘远洋货轮。按照当时的估价,总价值超过1.6亿元。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在公司接受政策改造时,他的下属被捕,机械厂厂长被枪决,他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批斗检讨。最终,1952年2月5日,不堪受辱的卢作孚在重庆吞安眠药自杀生亡。
消息传出震惊海内外。 营商仿佛成为了一个人人谈之色变的行当。
而另一边,当初选择离开的丁永福,到了美国后从小生意做起,42岁时,已在洛杉矶和三番市开了四家餐馆。后来他的小儿子考入麻省理工大学,成为流体力学里的知名学者。一个决定,带来了两家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而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还有多少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