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红袖家园 红袖佳人 【钩沉辑佚】旧世纪:钩沉文案,追溯历史
查看: 167|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钩沉辑佚】旧世纪:钩沉文案,追溯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25-8-8 0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春水秋霜伊人 于 2025-8-8 08:01 编辑


【钩沉辑佚】旧世纪:钩沉文案,追溯历史  (转载)

     原题《写作组兴亡录:沉默的大多数  
      左都史剧  2025-08-04 15:2   河南

写作组架构与职能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的写作团队曾一度引领舆论风向。最为显著的是那些以“梁效”为笔名的主要成员,他们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大批判小组,以及曾以“罗思鼎”等笔名活跃的上海市委写作组。继而,我们还需提及那些以“初澜”为笔名的文化部写作团队、以“唐晓文”署名的中央党校写作团队,以及以“洪广思”为名的北京市委写作团队。中共中央的官方刊物《红旗》杂志,几乎在每一期中都能见到这些团队的精彩文章。同样,中共中央的官方报纸《人民日报》以及《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也经常在这些报纸的最显眼位置刊登这些团队的佳作。昔日之中国,广泛推行政治学习的机制,通常每周安排两个半天,最少亦为一个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报一刊”所发表的重要文章上。在那个时期,写作组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步入1974年的批林批孔与1976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毛泽东身体多病,年事已高,鲜少外出。当时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领导层,其成员对于这些运动的立场各异。力主推进运动者,往往借助写作组来下达指令。文章撰写团队的作品,虽多以笔名示人,却往往占据党报党刊显要版面,更有部分作品由新华社发布通稿。即便除了那些惯用的笔名之外,诸多笔名仅此一现,让读者难以辨识其所属的写作团队,然而,他们的作品却无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广为各报争相转载。在法治国度之中,任何一篇以个人名义署名的文章,皆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然而,在那个特定时期,由写作小组使用的化名所撰写的文章,却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必须得到坚决执行。诸如初澜所撰的针对晋剧《三上桃峰》的批判性文章,便导致众多官员遭受惩处,被迫离任,其中部分人甚至被拘禁进行隔离审查,山西省委的领导班子也因此发生了改组。
    彼时,该写作团队的政治影响力举足轻重,然而,其运作模式却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神秘性,鲜少为外界所知。直至近年,随着几位当事人的回忆录在内地及香港陆续问世,我们方得以窥见该写作组的一些组织架构与运作细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25-8-8 08:03 |只看该作者
梁效写作组

该团体起初命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小组”,随后采用了众多化名,包括梁效、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施钧、郭平、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梁效”这一笔名。为何选择“梁效”作为笔名?回想当年年初,我们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小组”的名义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林彪、孔孟学说的文章。姚文元曾提出,是否可以采用笔名,他担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小组”频繁出现在报刊上可能不妥。他的建议经《红旗》杂志编辑转达给李家宽,李又向迟群、谢汇报了此事。迟群和谢同意采用笔名,并表示这样能给人以多人参与批判的印象,而不仅仅是两校的参与。于是,一些较轻的文章开始使用笔名。至于笔名的选择,在一次会议上,迟群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建议使用“梁效”,理由是北大、清华两个学校的名字在发音上与“梁效”谐音,且“梁效”听起来也很顺耳,寓意为产生良好效果。此外,“梁”字也是姓氏中的一个。当时迟群对我的建议并未表态,而李家宽等人则接受了这一笔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效”成为了我们的主要化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小组”的名称也逐渐被人们遗忘。

周一良在回忆梁效的组织架构时提及:梁效的组织中,设有支部书记一名,由迟群与谢静宜领导下的八三四一部队干部出任;同时设有两位副书记,分别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各推荐一名担任。在三十几名成员中,除了来自两所学校的代表外,还夹杂着几位来自人民大学的教师。

范达人回忆道:“‘梁效’组织中,共有三位领导者,分别是李家宽。”(原任中央警卫师八三四一部队文书科副科长,彼时担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并代表军宣队)担任大批判组党支部书记,实际负责职务;宋伯年曾担任北京大学政工组宣传组副组长,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并曾担任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师。王世敏同志担任大批判组党支部的副书记一职。党支部的其他委员包括周一良、汤一介、范达人、杨克明、王朝文以及卢振义。

梁效写作组下辖多个专业小组,各具特色:范达人小组专注于史学领域,钟哲民小组深耕政治学科,叶朗小组致力于哲学研究,胡经之小组聚焦《红楼梦》的学术探讨,徐琳小组专攻马列主义理论,孙庆升小组专注于文学研究,梁英明小组擅长政论及国际问题分析,汤一介小组专注于哲学史的研究,孙静小组则专注于文学史的研究。在梁效写作组活跃的短短三年间,他们共发表了181篇作品。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5-8-8 08:07 |只看该作者


范达人回忆道:“在‘梁效’组织,纪律性被严格遵循。无论是编写何种材料,还是撰写哪篇文章,均属高度保密。在正式公开发表之前,不得向外界泄露,即便是组内与此无关的成员,也严禁谈论。大家各自为战,相互之间保持信息的封闭。只有在必要时,才会在大范围内进行讨论。”


周一良回忆道:除老教授在晚间回家之外,其他人员均需集中住宿。每日分为三个时段,都必须按时到岗。梁效的纪律极为严谨,不允许随意请假,也不得轻易与外界接触。(包括自己家人)披露工作细节。我们的主要办公地点位于北大朗润园内的北招待所,该处设有严格的安全门禁,对外界人士而言,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梁效的核心职责在于执笔创作,主要由中青年成员承担,他们负责为“四人帮”炮制反动言论。写作任务由迟、谢二人下达,或通过《红旗》、《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编辑口述传达,有时甚至以书面提纲的形式分配给各个写作小组。除写作组外,尚有一个研究小组,后更名为注释组,其中汇聚了几位资深教授。每当江青在聆听毛主席的谈话时,若遇到不熟悉的人物或典故,她便会立刻通过迟、谢二人向该组下达指令,要求查阅相关资料,以供其作为咨询顾问。此外,梁效还期望这些老教授在文献和典故方面对写作小组的文章进行所谓的“把关”工作。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25-8-8 08:07 |只看该作者

梁效领导是谁,范达人说:

纵然江青与“梁效”保持着频繁的交往,然而在我眼中,“梁效”实则是由毛泽东通过谢静宜与迟群所操控的写作团队。毛泽东亲自向谢静宜下达指示与要求,继之,谢静宜与迟达将指令口头转达并贯彻落实至“梁效”组织。“梁效”所推崇并力主传播的是毛泽东的理论与思想。二十多年后的1998年1月8日,谢静宜向笔者回忆道:“追溯至1973年秋季,毛主席曾对我提及,听闻林彪家中悬挂有尊孔的条幅,他让我带人前往林彪的住处一探究竟。于是,我联合了清华大学的几位同仁,一同前往毛家湾的林彪住所,在那里我们搜集到了一些零散的林彪尊孔言论。毛主席在审阅后指示,我们应当邀请北大的文科教师共同参与查找与整理,仅凭清华的教师力量尚显不足。据此,我们便成立了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组成的批林批孔材料小组。小组成员多次前往毛家湾,陆续发现了更多林彪的尊孔言论。毛主席对此表示满意,并指导我们将林彪的言论与孔孟思想进行对比,编撰成了一份详尽的材料——《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精心完成稿件后,我将其呈送给了毛主席。主席亲自一字一句地审阅,并对我提出指示,要求我通过北京市委组织系统向中央汇报。”谢同志补充道:“1975年5月,我曾就‘梁效’未来的工作方向向毛主席进行了请示。”主席说:一、继续写文章;二、选一些好文章给政治局和我看;三、找人做点古诗词注释;四、江青如果找你们选文章和做注释,可以帮忙。如果江青要以自己的名义写信,送材料,你们就不要替他做了。毛主席说最后一句话时还拍着我的肩膀。江青在一次会上把‘梁效’称作她的班子。我当时反驳说,这个班子是毛主席提议建立的,是按毛主席的指示工作的。江青听后马上改口说,那就更好了。”

至于“四人帮”中的王洪文与张春桥,他们与“梁效”并无直接联系。姚文元虽与“梁效”无实质性的领导隶属,但他仅是通过《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向其约稿或提出一些建议而已。

梁效,堪称毛泽东亲自掌舵的写作团队。

“我认为写作组(亦称“班子”,此名并非不雅,中央文革亦曾自称“小组”。)鉴于上层建筑领域革命的需求,以及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未来的战斗任务和组织形式应更加注重实际而非名称本身。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5-8-8 08:09 |只看该作者
上海市委的写作团队,主要由张春桥与姚文元领衔,构成了其核心阵容。然而,其指导思想与“梁效”并无二致。

毛泽东发起的批林批孔运动,其核心并非针对已故的林彪,亦非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发起攻击,实则是对中央内部如周恩来等人的批判,以及对试图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势力的对抗。此后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便是这一宗旨的延续。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以及上海市委写作组所撰写的文章,大多旨在服务这一核心目标。

1975年,邓小平曾临时代理中央日常工作,并组建了一支由才子组成的团队,用以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等人形成抗衡之势,该团队即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当事人于光远回忆:

这年(1975年)1月6日,邓小平邀请胡乔木进行了一次会面。他提出了考虑吸纳胡乔木、吴冷西、胡绳、李鑫等人担任国务院顾问,并仿照历史上的“钓鱼台写作班子”模式,撰写一系列反修反帝的文章。所谓“钓鱼台写作班子”,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央对苏联的论战中,由邓小平领导的专门写作团队,他们常驻钓鱼台,而“九评”便是该班子所撰。邓小平还提出了若干议题,包括三个世界的划分、苏联的社会性质、战争与和平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等,并提及了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指示。邓小平强调,这些问题是国内外广大民众急需系统解答的。自“九评”之后,此类系统性解答的文章就很少见了。他指出,现在的文章普遍缺乏论证。胡乔木认为这些工作至关重要,但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参与,因为他的某些问题尚未得出结论。邓小平则认为,胡乔木的问题实际上已有定论。邓小平进一步提出,撰写这些文章需要召集更多人,培养更多人才,组建一个新的写作团队。胡乔木表示对情况不甚了解,听说北大清华大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北京市委写作组等写作班子成绩显著,建议是否可以从这些团队中挑选人员。邓小平听后,先是沉默片刻,随后转换了话题。

显而易见,在组建这支写作团队时,邓小平心中所借鉴的范例正是九评的写作团队。其公开成立的理由,是毛泽东所认同的反修反帝立场。然而,起初胡乔木并未洞悉邓小平背后的真正意图。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5-8-8 08:11 |只看该作者
冯兰瑞回忆:
1975年,尽管“文化大革命”尚未画上句点,“四人帮”依旧盘踞要津,邓小平在这一背景下,首次复出并受命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由此创设了这个名为政治研究室的机构。鉴于当时党中央仍处于“四人帮”的严密操控之中,邓小平的身份仅是国务院副总理,因此该机构不得不设在国务院,并直接由他本人领导。
政治研究室的主管团队由七位成员组成,分别是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邓力群以及李鑫。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到的往往是胡乔木、于光远和邓力群,至于李鑫,则鲜有人识,只知道他是康生的得力助手。
自政研室成立以来,其核心职能主要遵循邓小平同志的指导方针,负责收集与研究各类信函及资料,并承担起学部事务的管理工作。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亦即我国社会科学院的滥觞。撰写一系列文章以助学部筹备《思想战线》等刊物。负责协助学部以及位于东城的数家研究所工作的是胡绳同志。至于经济研究所和国家计委研究所的建立工作,则由光远同志承担。在这些初稿中,有一篇名为《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的文章。(以下简称《论总纲》)该作品后来被“四人帮”斥为“三株大毒草”之一。涉及的两所学校,亦随之受到了牵连。(北大、清华)大批判组声称:“《论总纲》系邓小平这一不愿悔改的走资派所授意编撰,其内容汇集了邓小平1975年的系列讲话。”此言虽非全然准确,却也颇有道理。实际上,《论总纲》是由胡耀邦、于光远、邓小平等室领导共同组织撰写而成的,我并未参与其中。据我所掌握的信息,《论总纲》历经数稿修改,胡绩伟、苏沛、滕文生、龚育之、吴冷西等人均曾参与其写作。最初的两稿由胡绩伟负责起草,而最终的定稿则由邓力群负责主持完成。整体来看,《论总纲》的形成实为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将他所领导的智囊团队命名为政治研究室,这一举动彰显了他对机构正规化的推崇,与张春桥、姚文元反对机构正规化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1975年11月,随着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兴起,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工作被迫暂停,成为这场运动的焦点所在。在毛泽东时代,要么是东风强劲,压制西风,要么是西风逆袭,压倒东风,难以出现双方舆论相互对峙的景象。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5-8-8 08:13 |只看该作者
写作组的起源
写作团队的诞生并非仅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历史上,政治领袖们普遍会聘请文人来为其撰写文件,这一做法贯穿古今,横跨中外。蒋介石身旁有陈布雷为其笔耕不辍,而白宫里亦设有专门负责总统演讲稿撰写的专职人员。本文所探讨的写作团队,与常规的秘书班子或文人班子存在显著差异。其职责并非仅仅是起草常规的文件和讲话稿,而是承担着一项特殊的政治斗争使命,即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开展大批判活动。正如毛泽东所言,这便是所谓的“批修”。
党中央郑重决定组建一个专门的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该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康生同志担任组长,我则担任副组长。小组成员有廖承志、伍修权、刘宁一、章汉夫、孔原等,此外,还包括我们写作团队中的几位才子,如许立群、姚溱、乔冠华等。被指定为中苏两党会谈副组长。王力、范若愚、胡绳、熊复,他们曾是这个团队的成员。然而,不久之后,胡绳和熊复因健康原因未能继续参与这项工作。陈伯达则是非正式的“机动”成员,他的参与与否并不固定,时而出席,时而缺席。
实际上,该小组自1962年11月起便已投入工作。自1962年12月份起,写作团队便齐聚钓鱼台。直至1963年2月,毛主席自外地返京后,才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正式为其命名。直至1966年5月,那场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写作小组一直保持集中办公。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之际,该团队宣告解散。
实际上,自1960年着手撰写《列宁主义万岁》那三篇著名文章以来,相关人员逐渐集结,形成了稳定的团队。
1960年伊始,撰写《答复书》的主要任务仍由几位才子亲笔完成。当时他们正值壮年,大多四十岁上下,精力充沛。随后,随着培养人才的考虑,逐渐增派了助手。通常,先由他们听取讲解,随后着手草拟稿件,继而与我等共同润色。如此一来,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逐渐形成。这个团队便是后来在中苏公开论战中,我党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成立的反修文稿起草小组的雏形,亦为其奠定了基础。
鲜有人提及这一早在文革初期便已解散的起草小组,与后续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然而,我认为对此进行一番探讨仍是可行的。
王力回忆道,1964年7月,毛泽东提议组建一个负责学术批判的领导小组,并指定陆定一担任组长。陆定一婉言推辞,推荐了彭真。随后,决定由彭真担任组长,与周扬、陆定一、康生、吴冷西等共五人组成领导小组。彭真担任组长后,召开了座谈会,并设立了学术批判办公室,胡绳被任命为办公室主任,成员包括许立群、吴冷西、姚溱、王力、范若愚等人。而“二月提纲”则是由学术批判办公室成员姚溱和许立群在1966年2月起草的。在毛泽东对“二月提纲”提出批评后,1966年4月,决定成立起草撤销“二月提纲”的《通知》小组,该名单由江青拟定,陈伯达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康生、江青、张春桥、吴冷西、王力、尹达、陈亚丁、关锋、戚本禹、穆欣。至1966年6月中央文革小组正式成立时,原起草小组的吴冷西被谢镗忠取代,同时新增了姚文元。
在这份名单的显著变化中,仍可辨识出反修文件起草小组与继任团队的交集。他们的办公地点均设于钓鱼台。在1965年之前,毛泽东主要在国际舞台上展开反修斗争,将苏联共产党作为主要目标。然而,到了1966年,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意图将反修的焦点从国际领域转向国内,矛头直指刘少奇等人。尽管如此,由于秀才队伍的成员不可能全部更换,因此诸如康生、王力等先前参与苏共论战的秀才,仍旧成为了中央文革委员会的成员。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5-8-8 08:16 |只看该作者

在相同的反修斗争氛围中,中国的另一座理论高地——上海,亦在市委的指导下组建了一个写作团队。据当事人徐景贤所述:

1963年,应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随即着手从多个部门抽调人才,组建了一个专责撰写批判性文章的写作团队。初期,市言教书记石西民同志亲自负责,将我自市委宣传部调入,委以重任,任命我为市委写作组党支部书记。

市委写作班选址于上海华山路的丁香花园,这座花园据传是李鸿章为心爱的小妾所建。班内设有文学组,笔名“丁学雷”寓意在丁香花园中学习雷锋精神,此组由我领衔;历史组则以“罗思鼎”为笔名,象征“成为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起初由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金冲及老师主持,金老师随石西民老师调往北京后,由朱永嘉老师接任;除此之外,还包括哲学组、自然辩证法组等多个小组。写作班的成员均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部门、单位、大专院校、文艺协会、院团以及市委党校等,均为文笔了得的同志,且均为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一旦踏入市委写作班,便意味着成为一名受到党组织信任的“左派”,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莫大的荣耀。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5-8-8 08:17 |只看该作者
原文未竟。

来源链接——
写作组兴亡录:沉默的大多数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 ... 4660201769669152%22,%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5-8-8 10:11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花花,同仁,如有异议,可以锁沉,删除。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5-8-8 11:42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08:17
原文未竟。

来源链接——

以前看过,还是那谁批评余秋雨的时候。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5-8-8 11:45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10:11
花花,同仁,如有异议,可以锁沉,删除。

这有啥,您老想多了。不过,这种帖子也确实没人看;佳人版块的定位就是风花雪月,轻松一点的。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5-8-8 13:49 |只看该作者
养生丸 发表于 2025-8-8 11:45
这有啥,您老想多了。不过,这种帖子也确实没人看;佳人版块的定位就是风花雪月,轻松一点的。

不熟那段历史的,参照有必要。
那都是王命在身。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5-8-8 13:51 |只看该作者
养生丸 发表于 2025-8-8 11:45
这有啥,您老想多了。不过,这种帖子也确实没人看;佳人版块的定位就是风花雪月,轻松一点的。

不然怎么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王识才、用才。毋庸置疑。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5-8-8 14:12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13:49
不熟那段历史的,参照有必要。
那都是王命在身。

赖我,没表达清楚。这有啥的意思是没问题,没异议,您老不用想那么多,发就发了。以后轻松点儿,别老苦大仇深似的,忧国忧民;至少在六星这地儿,没用。实在想,可以打12345,向闲散老师学习,身体力行,也叫知行合一,才符合您老的觉悟。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5-8-8 14:21 |只看该作者
养生丸 发表于 2025-8-8 14:12
赖我,没表达清楚。这有啥的意思是没问题,没异议,您老不用想那么多,发就发了。以后轻松点儿,别老苦大 ...

我是长报、湖北报论坛混过。不会打12345.
当官的不喜欢问题热线。湖北的电视问政,也是选题,选人,控制,分明可见。既在个中,知道怎么玩。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5-8-8 14:28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14:21
我是长报、湖北报论坛混过。不会打12345.
当官的不喜欢问题热线。湖北的电视问政,也是选题,选人,控制 ...

我就经常打12345,尤其针对扰民的那种,有回把我们隔壁的刑警支队都投诉了——大清早的施工,影响睡觉。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5-8-8 14:31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14:21
我是长报、湖北报论坛混过。不会打12345.
当官的不喜欢问题热线。湖北的电视问政,也是选题,选人,控制 ...

只要打了,必须回访,都有记录,跑不了。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5-8-8 14:40 |只看该作者
养生丸 发表于 2025-8-8 14:31
只要打了,必须回访,都有记录,跑不了。

你我性格不同。我比较柔和、容忍、不妨做一些退让。
也是有利有弊。因为职场上我基本不与人争什么。这样虽吃些亏,一般还行。
虽然最末恼火,江湖试刀。也是不得已,也是要自证,功夫证。有这就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5-8-8 14:56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14:40
你我性格不同。我比较柔和、容忍、不妨做一些退让。
也是有利有弊。因为职场上我基本不与人争什么。这样 ...

嗯,您老这是秉承孔圣人的教育:君子动口不动手。。。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25-8-8 14:58 |只看该作者
养生丸 发表于 2025-8-8 14:56
嗯,您老这是秉承孔圣人的教育:君子动口不动手。。。

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不算。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25-8-8 16:36 |只看该作者
那段历史,挺复杂的。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25-8-8 16:52 |只看该作者
养生丸 发表于 2025-8-8 14:58
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不算。

孔子做派肯定阳刚、硬朗。这样后来鲁国不受待见,才有周游天下。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25-8-8 16:53 |只看该作者
井冈 发表于 2025-8-8 16:36
那段历史,挺复杂的。

容易梳理。应该当事人都是明白的。
只是屁股坐着利益,自然坐着尺度。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25-8-8 16:59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16:53
容易梳理。应该当事人都是明白的。
只是屁股坐着利益,自然坐着尺度。

是这个道理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25-8-8 18:5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25-8-8 21:32 |只看该作者
春水秋霜伊人 发表于 2025-8-8 16:52
孔子做派肯定阳刚、硬朗。这样后来鲁国不受待见,才有周游天下。

不过,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不都是一副内圣外王的模样。所以,您老别整天皱着个眉,在那儿瞎操心;多乐呵乐呵,多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25-8-9 02:13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婉劝,谬奖,开导,都是错爱。
跟老二敲了我一棍是一样的。
非常谢谢。
是人都有疏漏,都有执念。无奈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