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初三的皖西山村,60岁的旺财像往常一样踩着露水进山。这个不识字的老人背着竹篓,哼着不成调的山歌,手指粗糙得像老树皮——那是几十年与土地打交道留下的印记。"后山的菌子该冒头了",他想着孙子狗娃念叨的县城汉堡包,决心多采些野菌换钱。
旺财蹲在栎树下,将一丛雪白伞盖的蘑菇小心摘下。它们像散落的珍珠,菌褶间还带着粉红光泽。"漂亮得很哩",老人不知道这是致命的鹅膏菌。村委会墙上的"毒蘑菇图谱"于他如同天书,上次科普宣传,他正忙着抢收油菜。傍晚,他用猪油爆炒蘑菇时,邻家飘来的红烧肉香味盖住了菌子轻微的苦杏仁味。
子夜时分,旺财开始剧烈呕吐。老伴李婶用土方子熬了金银花水,而30公里外的县医院急诊科正亮着灯。当老人出现幻觉说看见"七彩神仙",家人终于意识到严重性。暴雨冲垮了村道,救护车在泥泞中颠簸了四个小时——尸检报告显示,α-鹅膏蕈碱已摧毁了他的肝脏。
葬礼上,道士摇铃念着"黄泉路上无老少"。县里来的技术员趁机支起投影仪,狗娃第一次完整看完了《毒蘑菇识别指南》。三个月后,村口立起了带图画的警示牌,镇中学开设了"家长科普夜校"。而旺财的坟头,总有人放上一把新采的香菇——这次是养殖棚里出来的。
这个悲剧折射出的不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据统计,2024年全国农村60岁以上文盲类似旺财的案例每年超200起。当城市推行智能垃圾分类时,许多老文盲仍分不清可食蘑菇与毒菌。乡村振兴不能止于修路架桥,更需要知识的下沉与传播方式的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