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我们那里,隔个村,都有可能音不同,俗不同。在传统习俗中,很多的节日与祭祀有关。
在我们那里,七月挂衣,十月上坟,都是祭奠已故的先人。农历七月鬼节,也就有了挂衣的说法,但具体挂衣的天数并无统一规定。从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之间进行挂衣仪式,也就是所谓的七月半,主要是为了祭奠新逝不足一年的亲人的头一个节日。亲戚朋友买来祭品前来祭拜。早期送冥衣裤的多,全部用绳子挂在厅堂墙上,俗称为挂衣的,花花绿绿的,风一吹,哗啦啦作响,在这个七月半里,显得格外阴森恐怖。第一次直面这个场景,还是在幼时,爷爷过世后的头一个鬼节,看着家中厅堂的两面墙壁上挂满了冥纸衣裤,心惊胆战,比看鬼片还恐怖,时隔多年后,每每想起这个场景,仍旧是记忆犹新。
常听老一辈的人说:七月到,鬼门开。总是让人莫名的心生敬畏,在传统观念里,七月初一鬼门打开,直到七月三十才关闭,这段时间也流传着不少习俗与禁忌。在这个充满煞气,鬼魂出没的七月,孩童禁止下河戏水,天黑之前必须早归,不得外出游荡,生怕沾染晦气。虽然现代社会讲究科学,但这些承载古人生活智慧的传统文化,当作趣味知识了解一番也很有意义。
这些禁忌多源于民间传说,与传统文化和信仰相关,缺乏科学依据。更多的是古人对生活场景的经验化表达。在如今看来,所谓的禁忌,不过是剥去传说的外衣,本质是古人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相较于七月挂衣,盛大而隆重,十月上坟就显得冷清多了。挂衣,上坟都只是针对有老人刚过世不足一年的人家。旧时的挂衣,上坟时节,远在外地的子女,不论多远都得赶回家。大抵是在十月初一,寒衣节那天,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只是依稀记得是在这天。提前将手工制作的麻糍,也就是现在说的糍粑,碟子大小,用细麻绳或者稻草捆好,分发到村里各户人家,再去坟前祭拜已故的先人。
在我年幼时的记忆里,依旧残存着一个场景,也就是五六岁时。正值上坟时节,父母还在地里忙着农活,昏暗的傍晚,我抱着两捆人家发的麻糍,坐在门槛上打磕睡,同村婆婆看得心疼的叫到,可怜的娃啊,天都黑了也不晓得回家把娃安顿好。时至今日,这个婆婆走起路来步履蹒跚,可这个场景依旧残存在我年幼时的记忆里。
七月挂衣也好,十月上坟也罢,这样的祭祀习俗,我都弄不清起源于何时。可能是这个仪式带有浓重封建迷信色彩,也未见过官方有正式阐述这个仪式的具体由来,作为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一直以来从未缺席过,只不过现如今随着人们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这种习俗仪式在逐渐淡化,虽说现在提倡文明祭祀,但这毕竟是流传已久的道教习俗,俗话说没有先人的努力,哪有后人的辉煌,我们必当敬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