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泥絮阁管淑珍 于 2011-1-26 13:35 编辑
翁偶虹先生在《北京话旧·春节话旧》中提及:“送信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这几句话将旧时过年前的几个重心点了出来,对于那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来说,年关好比作鬼门关。
腊八送信,就是告诉我们快过年了,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一至腊八,心中便起了甜蜜的紧张感,一放寒假,就跟着家长忙年事。俗话说,娶不完的媳妇过不完的年,忙扯布忙买菜忙着扫除,忙到三十晚上,大家会说:“就这样吧,半夜下饭馆,有嘛算嘛了。”意思说年节准备得不是很丰富,因为那个年代供应紧张,做新衣用布票,吃菜用副食本和肉票蛋票油票,就连米面都得可着粮本上的定量来购买,因此,备办年货就会留下一些遗憾。越是这样,春节越发显得诱人。
后来有人要淡化春节,越来越淡,甚至有人说,过年跟平常日子不是一样吗?于是,人们心中的那点盼头,也随之淡化了。
关东糖,就是我们市场卖的麦芽糖,俗称糖瓜,现在菜市场就有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安分守己的安善良民,说来说去,也是家长里短,灶王爷和灶王奶奶为我们美化一下来年就会更加幸福快乐。我的孩子小时候常问我,灶王爷和灶王奶奶长什么样子呀,我们看各地的年画就知道,人们想像中的神总是各不相同的,不同地区的灶君像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煮饽饽就是饺子。救命的煮饽饽,就是说年三十晚上,逼债的人就不会再来了,穷苦人家可以暂时喘一口气,欢欢喜喜过个年。老人们会说:“忙呀忙,年到了,就了了。到了,到了,到,就是了。”在新年鞭炮声中这句话很有一些哲学味道。
春节前的忙碌其实都是一种仪式,在这种仪式中,老百姓是最虔诚的。这一点,灶君是很清楚的,他会如实地跟玉皇大帝说。我想会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