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君雅 于 2011-2-18 21:15 编辑
用什么样的理性看待社会不公?
最近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署名文章,《理性的看待当前社会公正问题》。在喉舌上定调子的路数我们并不陌生,但是,阅读了此文之后,总是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角度决定一切,位置也决定一切,这篇文章的作者的“理性”未必就能代表多数人的观点和想法。
作者很宏观的站在一个历史和现实的高度,用一种睥睨的道学家的口吻,教育苍生:“你们要学会理性的看待社会公正问题。”那好吧,请这篇文章的作者继续给庶民们指明道路,究竟该如何理性的对待社会公正问题。
这样的话题拉出就纠葛在历史上是毫无意义的,简单的说,不符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复杂点说,显然是该文的作者用一种春秋的笔法,试图麻醉百姓。作者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要“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对待社会公正问题。说的很学术,历史的无非是要告诉我们社会公正是一个历史沿革的老问题了,哪一朝那一代都有,不必大惊小怪。而相对的大概是要我们必须具备阿Q逆来顺受的精神,最好再有点“精神胜利法”,学会自我安慰,具体的则是要横竖对比然后寻求一种心灵的平衡和慰藉吗?
在教育人民要理性的时候,我不知道此文的作者是否看到这个当下的社会是否理性,这个造就着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社会是否理性,这个贪官污吏多如牛毛的社会是否理性,这个伦理道德,信仰标准都在偏移的社会是否理性。当林林总总的丑陋和不公正比比皆是的时候,你凭什么要百姓遵循什么“理性”。这种理性后面包含着巨大的奴役和愚弄的成分。 毫无疑问这个社会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存在绝对。但是,在相对之中如何让人平和而理性确实是一个问题。按照作者的观点:
社会公正是具体的。社会公正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各种义务合理承担,但具体如何分配与承担才是合理的,在具体的领域又有具体的内涵和具体的标准。
那么请问,这种具体的标准是否有?如果有,执行的如何?为什么造成当下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在作者含糊不清的表述之中,翻来覆去要说的中心思想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对社会的不公正提出批评和指责,要学会适应,这样就是理性。按照作者“不脱离社会现实发展水平,盲目的去追求公正”的说教后面要表述的意义其实已经很明确了。那么什么养的公正才是作者所言及的和要求人们适应的呢?
此文作者并没有站在理性的角度,而是非常别有用心的试图用一种愚民的方式,用所谓的“理性”去掩盖社会比比皆是的不公正。如果从舆论的导向意义上说,这样的导向同样也是导偏而非导正。
作者很强调以人为本,那么请问,当下的社会果然是以人为本了吗?是以什么样的人为本?
庞大的产业工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庞大的城市普通居民,都在为生计而辛苦劳作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特权阶层,利益阶层的人们难道百姓们连评说的话语权都要“被理性”吗?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富了,GDP都二了,国家领导人都满世界减免不发达国家债务了,可是,百姓的日子真的好了吗?
相信那上万一平米的住房,那昂贵的医疗,那飞涨的CPI会做出最好的注解。更不用说那些面无愧色的贪官们,当一个又一个东窗事发的贪官纸里包不住火的时候,面对他们的纸醉金迷,面对他们的硕鼠行为,请问百姓们该如何保持什么样的理性?
此文的作者诠释社会不公正问题时用了“成长的烦恼”,用的真文学。好像当今社会一切的不公正都可以装入“成长的烦恼”这个筐子里,事实果真如此吗?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像阳光一样温暖吗?
请不要愚弄人。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