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棠心结 于 2010-8-9 10:36 编辑
我十分喜爱《【童年】那时,在别处》一文,据作者斯徒乱码自称这只是一篇为了“支持散随活动,发个旧帖捧场”用的。斯徒兄所言的旧帖到底旧到什么时候我无从而知,但是斯徒兄此文确为一篇难得的回忆童年的佳作,正如野妞在顶贴中所敬佩的那样“文章一出手就是大家风范呐”。
紧追着敬佩的还有香尘,不过香尘要比野妞读的细致、认真,所以香尘能够“读来如行于一片街巷,一拐一弯却是从容,言语之间纯真有度寂寥有温,,,,”。
斯徒兄在其文中以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换牙为引子,用最为平淡的语言给我们清晰地描绘了儿时生活过的大院的一草一物,只在文中加上对院儿名的简练回忆就使我们明白了文中所述的历史时期。
“那时候居住的地方叫大院。不记得是在革委会还是居委会以下,大略三十来户的街坊邻居吧,合称大院,不外乎冠以“幸福”“向阳”、“红专”之名。现在推想起来,跟保甲制度颇相仿佛。一个大院远不止一个自然院落。通常因街道、单位围墙的分割,由若干个毗邻的院落和巷道组成。一例的平房,石灰抹壁,木门青瓦。若是平行并列的住家,通常两户最后一间的厨房是相连通的,共用一个天井;四方都有住家的,中间一个小院子里必然少不了一棵大树,四边靠近各家的窗前的泥地,被各人用篱笆围了,种上花草。整个大院的巷道根据院落和住家的坐落走向交错,被青瓦密布的房檐遮避起来,若是下雨天,只需顺着每家每户门前走过,从大院的一端穿出另一端,都不会淋一点雨的”。
斯徒兄这段儿对其儿时生活环境的描述流畅简练、使人容易能够产生共鸣和亲切之感。斯徒兄在其后用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的院中人物则更是活灵活现,就像我们自己童年时期身边的张大爷、王二哥。“我称为张爷爷的,他在坝子西边靠围墙的地方自辟了一个条行的花圃,竹竿篾片,,,张医生很有成就感,益发天天伺弄花圃,乐在其中。
在这篇文章中、斯徒兄最精彩之笔就是很轻松地把童年心境融化在了全篇的字里行间。从一开篇的拔牙、对牙的怀念开始,到中途的“用了细竹条去抽打豆腐菜攀升探出篱笆之外的嫩芽,一挥即断,没有半点凝滞;有时用了春节攒下来的鞭炮,放在刚结的石榴果底下,一声脆响身便炸飞了”。这不仅使斯徒兄在这样“小小的作恶中得到很大的快感”,也让我们跟着斯徒兄回到了快乐的童年,难怪淡淡淑女版主也在顶贴中不仅情意绵绵地说“喜欢文字里的禅意悠悠”也能自我暴露自己童年时代的疯狂“哈哈,做坏事的风格和我有一拼~~ ”。
而斯徒兄对看昙花一现时“只恨大人没有及早叫醒我。。。我宁愿相信那天那朵花根本就没有开过。”以及好青年家托“说话的时候微笑着,,,我懊恼自己是个正在长个子的孩子,同时对他的话毕竟十分怀疑”的心理描述更是惟妙惟肖,更是符合我们所有拥有过自由奔放童年时代的人的心境。
就像香尘在她的的顶贴中所说的“虽然,你说,那时,在别处,这形容大院的语气似一件旧衣裳磨出的毛边,有点不在意,但是,我相信,即便最后一次,你立于大院的原址,假装面无表情,必定内心汹涌着的。这些童年的记忆必定像飞鸟般扑棱棱至你眼前,又哄然回旋着远去,去了那时,在别处”。斯徒兄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把我们带回到了我们各自的童年,也通过斯徒兄“最近的一次经过大院原址,大概是在两三年前吧,但见彼处钢筋水泥林立,喧哗不止。可以预见的是,纵有广厦千万间,都不过是在我记忆别处罢了”的这段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十分沉重的自言自语,让我们对什么才是世间真正的善与美,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反思。
斯徒兄的这篇旧文发在今年4月23日的散文版上,不知当时是因为勾起了我的许多回忆、还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感动让我难以下笔,因此我的顶贴只有不多的几个字“读罢,心中装满了感慨”。今天重新拜读此文感慨依旧,多了的是对斯徒兄的感谢,感谢斯徒兄不仅把我带回到了愉快的童年,而且还奋力把我拽回到了现实。
原文地址链接 【童年】那时,在别处 http://www.bdlxbbs.com/bbs/viewthread.php?tid=11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