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1-7-7 12:16 编辑
元散曲断章(7)
元散曲是一种文学现象,是一种文学形式,元散曲的出现,不仅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样式,更多的还是它多姿多彩的反映和折射出元代社会人们的喜怒哀乐,人们的生活。我笃信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为人的需要而生。抛开元散曲的历史沿革,仅仅从存留在世的这些元散曲,我们其实就能很容易的把握到那个时代,那些元散曲作者的脉搏。
这个系列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东西,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它试图定位在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思路,或者叫循着某一种思路去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必要去推敲,这种信马由缰的写法,在我看来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足够了。既然说元散曲,那就把我认识的元散曲的一些观点看法说出来而已。
所以,感谢玉玲珑等网友的斧正。我对我选择的那个“学术春秋”的栏目也深感愧疚,这严格的说来和学术一点儿也沾不上边儿,顺便也给“艺文”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不要把帖子的分类如此细化,在这里敢谈学术,这不是糟蹋学术吗?至少我本人没这个才能和胆色。
其实,在我看来,元散曲这种文学形式,更多的体现出的是一种民间大众的色彩。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所谓的“粗鄙”或者“情色”的元散曲,我在整理这个系列的时候被我刻意的放弃了,放弃了并不等于它们不存在,更不等于我不欣赏。有一些所谓“格调不高”的元散曲,其实恰恰很真实生动的反应出那个时代,当事人的言行举止和生活风貌。看全元曲会发现,其实这一类的元散曲为数也不算少。
事实上,在元散曲本身还是有着一些很值得商榷的东西,诸如它的南曲北曲,这个我一直存有一个疑惑,因为在元散曲本身最初的时候,是不存在南北曲的,(或者说是鲜提这个南北流派)而南曲北曲的说法,是从明代开始比较盛行。当然,我也可以理解为,生活地域的不同,生活习俗的不同,语言习惯的不同,语言风格的不同,肯定会在元散曲当中出现这种南北的文化。而就元代散曲本身而言,北曲肯定是元代的主要潮流。
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元散曲的韵律问题,这个问题相当庞杂,绝对是一个可以独立成章 的话题,散曲小令(含套数)之中的平仄韵律其实每一个曲牌都有着自己严格的限定或者叫做要求,鉴于这个话题并不是我所表述的重点,也在此一笔带过。当然,有感兴趣的朋友,我们可以另贴讨论。但是,相比于唐诗宋词,我个人的感觉,元散曲的韵律方面还是灵活自由一些,限制不是那么严格。而这种灵活自由,限制不严格,还是源自于元曲本身多是长短句的语言习惯。
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感觉到,其实我在每一个帖子里例举的那些散曲小令,大都是无名之辈的东西,我很少涉及那些大家名作,这并不是说我对这些大家名作多有不敬,而是基于我另外的一种考虑,因为我一直觉得,有关元散曲的大家名作的各种文章实在是太多了,我可以膜拜这些大家名作,但是,没必要也跟在众多的仰慕者的后面,非要“粉丝”他们。而我也一直笃信,元散曲的大量不见经传的作品,其实更耐人寻味,更真实生动的展现出那个时代,那个朝野人们生活的风貌。
所谓千样文章,文章千样。非名家也照样闪光,即便是无名氏的散曲,让我读来也倍感兴趣盎然。
看看这首无名氏的散曲:
【东瓯令 人何在】
人何在,梦难成。永远山遥不计程,雕鞍宝马无踪影。他那里胡行径,朱颜绿鬓易凋零,无奈痛伤情。
把一个被负心汉抛弃在寂寞闺中的女子的心思写得活灵活现,借着女人的口,谴责了负心汉的轻佻和不负责任,伤情闺中,哀怨百转。
再看这首无名氏的散曲:
【挂梧桐 思念】
谩教人忆茂陵,调琴谁共听?少个知音,斗帐沉烟冷。孤眠最若,怕良宵永,这样凄凉如何教我捱到明。心肠纵然如铁硬,苦也思量,扑扑簌簌泪倾。
这样的相思之作,就算出自无名氏之手,照样写得十分精彩,十分缠绵,十分令人叹息。知音不在,斗帐烟冷,孤眠良宵,空对天明,思念最苦,泪如泉涌。
【驻马听 寡宿】
寡宿孤辰,岁晚佳期犹未准。旧愁新恨,镜中眉黛镇常颦。一庭芳草翠铺茵,半帘花雨红成阵。雨声潺,风力劲,韶华即渐消磨尽。
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足可以见作者不凡的观察和把握能力,容颜易老,韶华不在,风生雨紧,零落残红,对镜峨眉,旧愁新恨。
小人物大手笔,以小见大,活泼有趣,也是元散曲非名家的特色之一。
【商调.梧叶儿嘲谎人】
东衬里鸡生风,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的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生动形象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刻画出一个吹牛不眨眼,说谎不上税的家伙,这样的讽刺小品,即直白又活泼。
【商调.梧叶儿 嘲贪汉】
一粒米针穿着吃,一文钱剪截充,但开口味神灵。看儿女如衔泥燕,爱财似竟血蝇。无明夜攒金银,都做充饥画饼。
这种文字嘲讽能力,算是入木三分了,看了让人不笑都不行。一粒米用针穿着吃,一文钱掰成两半花,这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节俭啊。
历朝历代都有怀才不遇的人,历朝历代都有愤世妒俗的人,历朝历代都有忧国忧民的人,历朝历代都有看破红尘的人,这些在元散曲里寻常可见。所以,元散曲也像一幅民俗画卷,裹挟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着就会扑面而来。
我一直认为,元代的民俗文化很活跃,或者说很市井,所以才有曲目繁多的散曲遗世,所以才有元杂剧的流传。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执政者观念的宽松,必然带来文化和思想的活跃,所以,元代十五朝的统治者在文化上总体而言是宽松的。
唱家长里短,唱离愁别绪,唱怀才不遇,唱愤世妒俗,唱世相百态,唱江山景色,元散曲的覆盖和辐射能力是不用质疑的。秦楼烟柳,文人骚客,苦闷者多有愤懑,看破者蔑视红尘,追逐者穷尽一生,醒悟者幡然而去。所以,我说元散曲是一幅世相图,是可以媲美明清上河图的文字版的元代生活长卷。
2011年7月7日星期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