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顺利考入名校,母亲为什么心有余悸? 文/赵化鲁 昨日到某单位办事,碰到相熟的一对夫妇。说起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夫妻俩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特别是提到儿子高二不得不转学的事情时,母亲感慨万分、心有余悸。 这对夫妇膝下只有一子,自然宠爱有加。孩子脑瓜灵活,学习一直不错,并且如愿考入一所不错的高中。高一时,班主任和家长经常联系,对孩子赞不绝口。不料到高二,出现了“情况”。以往学习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的孩子,突然成绩下滑。据班主任深入了解,发现这个孩子与某女生走得很近,可能是情感方面出了问题。班主任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但收效甚微。对于班主任的当众批评,孩子产生抵触,违纪情况反而更加严重,师生情绪日趋对立。万般无奈之下,家长只好给孩子选择转学。 到了另一所学校,遇到的是一个年轻的男班主任。这位老师有些不一般: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他采用书信的方式交流;学生偶尔迟到了,他不是严厉批评,而是要求不要喊报告,悄悄入座就可以了;对于学生,他不做严父,更像是一位密友…… 母亲告诉了我两件趣事。一次上自习,孩子告诉班主任,自己作业做完了,想出去打一会篮球。班主任附耳低语:出去打球可以,最好不要声张,更别说是我批准的。于是孩子感激万分地出去玩了个尽兴,回来学得更来劲了。还有一次是高考前夕,孩子说学得太累了,想回家美美睡上一大觉。班主任痛快答应,并且驾车几十里把孩子送回家。 至于在前一所学校里出现的情感问题,这位班主任更是一脸的豁达:还是孩子嘛,青春期波动那点事儿,哪个大人没有经过呢?不值得大惊小怪,处理好就是了。说来也怪,孩子在新学校,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所谓“情况”。班主任的书信体教育方式,让师生之间十分融洽,那些秘不示人的小秘密,在私下的交流中,得到了妥善处理。 母亲认为,孩子在新学校所经历的一切,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后来,她也和孩子的前一任班主任交流过,对于“假如不转学情况会怎样”的问题,双方对此都讳莫如深。就在昨天,孩子接到了京城一所名校的入学通知书。喜不自禁的母亲感叹道,如果不是转学,孩子现在的情况简直不堪设想。 听完这位母亲的叙述,身为教育中人的我,长久地陷入了思考。不是说考入名校就意味着成功,但一个有希望考入名校的学生,在有的老师眼里是浑身毛病的“问题学生”,在有的老师看来却是香饽饽一个,这究竟是谁的问题呢?孩子所经历的两个班主任,无疑都是充满爱心和负责任的。两位老师只不过是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结果就迥然而异了。 我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有余悸,我也希望所有从事的教育的同仁们,从这位母亲的讲述中有所领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让爱以最佳的方式“润物细无声”,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011年7月20日晨,豆木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