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菰——草木虫鱼之二
查看: 678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菰——草木虫鱼之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1-8-13 15: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菰——草木虫鱼之二
  家乡古里镇,位于江苏的常熟市。
  古里,一个古里古怪的名字。初识者难免会有这种感觉,却是有些来历。此地在唐代时乃一处乡村草市,因地势低洼,水网密布,适宜一种水生植物——菰的生长,遂名“菰里”。至清道光十三年,乡贤张公绶书匾额“古里仁风”,才易名“古里”。
  这让我联想到浙江的湖州。湖州古称“菰城”,战国末期楚国春申君建城伊始,因四围长满菰,故名“菰城”。与“菰里”这个小地方一样,也是因菰得名。
  菰,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
  《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所谓六谷即:稻、黍、稷、粱、麦、菰,乃帝王的口粮。寻常百姓只能吃“叔”(豆类)和“苴”(麻籽),这六谷是吃不到的,可证于《诗•幽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看来,菰的身份很高贵,是“珍粮”,为古人所贵。
  菰的别称很多。古字为“苽”。另外还有“蒋”、“菰蒋”之谓。因其至霜秋结实乃凋,称“凋菰”,后讹为“雕胡”。汉代的《西京杂记》载:“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上说:“彫胡九月抽茎,开花如苇芀,结实长寸许,霜后采之,大如茅针,皮黑褐色。其米甚白而滑腻,作饭香脆。”从李时珍的描述来看,菰米的米粒狭长,皮色黑红,形似我们常熟本地的名产鸭血糯。鸭血糯色泽美观,香腴滑爽,在明清两朝曾列为皇宫内膳“御米”。菰米,只从书里闻其名,从未真正见过,更别说食其味了。幸有好事文人,菰才得以在不少古籍诗词里频繁出现。我们来读几联诗: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王维《送友人归》;
  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杜甫《江阁卧病走笔》;
  湘湖烟雨长菁丝,菰米新炊滑上匙——陆游《渔父》。
  从这几位唐宋的顶级诗人的笔下看出,菰米在当时已经普遍流行,是一种倍受青睐的大众化食品。当然,画饼疗饥,光靠几句诗是很难想象出“雕胡饭”的滋味的。读罢几句诗,不觉菰米清香扑鼻。可惜,如今的菰草再长不出菰米来,我们已经吃不到这种古代的美饌了。
  菰米的衰落,据说始于宋代。在宋以后文学作品中鲜有菰米的记载,以至于许多人把它误认为是鸡头米(芡实)。
  原因不外乎主要的两点。
  一,菰米的落粒性强,不易收获;杜甫有诗云:“波漂菰米沉云黑”。意思说,无人收获的菰米凋落在水中,像乌云似的随波漂流,或沉入水底。很形象的写照。
  二,菰米的产量不具优势。唐宋开始,水稻、麦子等粮食作物,品种日益丰富,产量日渐提高,菰米遂被淘汰。
  另有一说,非关其自身的,乃历史的原因。菰的故乡最早应该是在江南。古时许多北方人对它并不熟识。宋室南迁,大量北方人带来新的饮食习惯。菰的生长地被广泛开垦,当地种植结构产生巨变,致使菰米逐渐被人们淡忘,不再将其视为谷类。
  当然,这不等同于消失。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在一首题画诗上写道:“芦荻秋风两岸开,孤飞碧海独徘徊。怜君万里辞边月,只为潇湘菰米来”。诗以芦雁寓人,远道辞边只为一尝菰米。可见在清代,一些地区还是有少量菰米存在的。顺便提一下,大雁喜食菰米,故又名“雁膳”。此名最早出现在《管子》上。
  菰米,从此淡出人们的餐桌。幸而,菰遗留给人们的还有另一样馈赠。
  清代吴其濬所撰《植物名实图考》水草部菰根条载:“江湖陂泽中皆有之,即江南人呼为茭草者。••••••春亦生筍(通“笋”),甜美堪噉,即菰菜也,又谓之茭白”。查本地方志《康熙常熟县志》物产卷:“茭白,一名菰,生水泽中,如小儿臂。色白,叶丛中亦生米。”原来,菰即现在的茭白。
  茭白古称出隧、邃蔬、菰菜、菰首、菰笋、高笋等;现今广东人把它叫茭笋,苏常地区又叫高白。
  邃蔬是《尔雅》里的名称:“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蘧,古代音义同“蕖”,即芙蕖花,荷也。古人赞美荷,性高洁而出污泥不染,非北宋周敦颐《爱莲说》首创。菰挺水而长,茭生其间,白且嫩,有荷之品性,故名蘧蔬。《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茭白古已有之。
  茭白,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来看,是病菌造就的植物。它的生长源于一种黑粉菌。菰草感染这种菌,就开不成花,结不出菰米,反而刺激茎部膨大长出茭白。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用老茭做菜时切开来常看到有黑色斑点,此即黑粉菌。如此看来,菰,生米则不生茭,生茭则不生米。它们的生长有一种不确定性。在宋以前,人们主要把它当粮食来种植,到了现代却成了地地道道的蔬菜。菰,经过一番痛苦的脱胎换骨,终于完成一次华丽转身。
  《植物名实图考》把菰归入水草一类,既非谷类,也非蔬类。实在委屈了它,为它鸣不平。菰米的花期长,且结籽时间不统一,再加上感染黑粉菌而不能正常开花结籽,遂演变为蔬菜。如今的菰,似乎只生茭白,极少数可以抽穗、结籽的。这种“开花茭白”在茭农眼里是最痛恨的,像稻田里的稗子,必要除之后快。可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菰还能结出米来,重新列入烹饪食材里,不啻为一大福音。当然,这需要科研人员付出不懈的努力。那时的菰,亦粮亦蔬,岂不妙哉?
  茭白做蔬菜的历史同菰米做粮一样悠久,但并不普及。它的出名,应该要谢谢一个苏州人。《晋书》上有则故事,西晋时苏州人张翰在洛阳齐王冏的手底下做官。“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思念家乡的风物美食而弃官,只是个遁离纷乱时局、黑暗官场的借口罢了。由于这个典故,茭白、莼菜、鲈鱼得享隆誉,遂成“吴中三绝”,后又演变出一个成语“莼鲈之思”,用来表达怀念故乡的心情。可惜茭白被淘汰出局了,并没有“菰鲈之思”的说法。
  茭白是苏南地区所谓“水八仙”之一。一到夏秋之际,市上皆有卖茭白的。茭白一般从近根处割下,剥去几张剑鞘似的老叶;五、六棵一把,在叶梢处打一结,统卖。自家吃买多了,一时吃不尽也无妨。取个桶,放些水,把茭白带叶儿养在水里,三、五天是不会老的,就像摘了花儿供在瓶里,几日的新鲜劲是有的。
  怎样烹调茭白,于水乡的主妇来说似乎不是问题。茭白太家常了。
  在初上市的时节,嫩茭最宜“腌”。通常的做法是将茭白切断,在煮饭时架在饭镬上蒸。饭熟茭白也蒸透了。取出茭白断切成条,小葱切细,蒜瓣拍泥,置其上,响油。后撒盐、味精,烹酱油,拌匀即可。“腌茭白”很简便,得其清甜本味。不过,常熟人谓之“腌”,似乎不妥,明明是“蒸”的法子。且不去管它。
  茭白可炒,但没见过单炒的。它有个很重要的品性就是气味清新,质地绵软,可以和多数荤料来配,不夺味。它就像球场的前卫,不是前锋。茭白切滚料块,与籽虾同炒,清爽鲜美;茭白切丝和红椒丝、青椒丝、肉丝混炒,谓之“茭白三丝”,色味俱美;也可切片、切条、切丁,和鱼、肉、鸡等同炒皆甚妙;或仿“油焖春笋”来做“油焖茭白”。茭白还可做汤,茭白榨菜肉丝汤在江南的小餐馆里最常见不过,大多切丝,便于入味。
  到了暮秋,茭白过了食用的黄金季,老韧不堪食。乡下的农人不忍弃之,采回老茭刨去老皮,切成细丝,置匾中晒干后储存。年节时取出,可与红烧肉同烩,虽比不上浙人的“梅菜扣肉”、“笋干红烧肉”,倒也很解馋的。这是我所亲见的一种乡土做法,包含着农家精打细算、粗茶淡饭的朴素的生活情怀。
                                                        二零一一年八月十二日,于菰里琴东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1-8-13 16:27 |只看该作者
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不过茭白倒听说过,没见过。这篇字,写得很详细,学习了。有机会得找胡老师去,赖他一顿茭白吃,哈哈。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8-13 20:03 |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茭白,吃过的。这篇字,信息量蛮大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1-8-13 22:03 |只看该作者
收获很多关于南方植物的知识,茭白好吃!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8-14 20:3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天问


    欢迎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8-14 20:30 |只看该作者
谢谢各位版主!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8-15 07:24 |只看该作者
这字,让我想起西歧老师。。。
问好楼主,好文认真拜读。
色妞妞 发表于 2011-8-14 20:46



    我也是看到西歧老师在别的文里提到北斗六星论坛才来的。西歧老师的文章一向喜欢的。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