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时事 六星杂谈 第一章 童年 第四节:民俗
查看: 314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章 童年 第四节:民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0-10-5 10: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知音 于 2010-10-5 16:42 编辑

第四节:民俗
庙  会
       大邑县有个东嶽庙,虽不同县,但相距甚近,只有八九华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庙会要闹四五天。各乡各镇都要派出他们神队去迎送菩萨,还请了戏班子(有时两个)去唱坝坝戏。各地的小商小贩也云集到此,有卖花草的,有卖农具的,有卖小吃的,有卖日用百货小玩意的,甚是热闹。十五那天是正期,也是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刚好那天也是我的生日。他们常说我是老君菩萨转世,要不到老了我头发还半边白半边黑呢,而且中间还有曲线,很有点像道教的太极图呢。生日那天,父母特意给我放假一天,母亲给我煮两个鸡蛋,父亲给我点钱,让我去赶庙会耍,历年如此,已成定俗。
  
  农历二月中旬正是春和日暖的艳阳天,沿途一坝一坝金黄色菜花,蜂儿嗡嗡的穿梭其间,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色。路上行人牵成线线,老的、少的、男男女女,好不热闹。我像一只欢乐的小麻雀,蹦蹦跳跳,一会儿就到了。
   
  东嶽庙供奉的是何方高神,不得而知。但不知何故,竞然同李老君和我争时日。庙门口有一株古老的柏树,枝干苍劲,显示着自已的资格。进庙后两旁又是十殿,什么上刀山下油锅,望乡台,奈何桥等等昭示善恶有报的塑像。简直弄不清楚这个东嶽菩萨是不是就是城隍老爷?或他的兄弟。大殿上正襟端坐着一尊头带皇冠的菩萨,像是天上玉皇大帝,又像是威镇东嶽泰山的山神——东嶽菩萨。
  
  还未进庙,热浪便一阵阵迎面扑来,香烟不是缭绕而是充塞了整个空间,让人喘不过气来。不少善男信女,恶人歪人也在那里顶礼膜拜,到底虔不虔诚天知道?
  
  大庙四周数十亩田野,早将尚未成熟的小麦油菜收拾干净,腾出地盘作为交易中心和看戏场所。临时搭建的戏台正对着大庙正门,为的是好让东嶽老爷儿看戏。交易市上摆满了各式各样木制竹制铁制的农具和生活用品。临时摊贩,支着两口大锅卖“冒儿头”(将饭盛得满满地超过碗边),既便宜又实恵。市场上也不乏儿童玩具,什么风车子、地转子、风筝、捏泥人、吹糖胡芦等等。
   
  到了中午,东嶽菩萨回宫了,人头攒动挤着往前看,我人小见缝就钻。据说是前几天东嶽老爷出驾去外边逍遥两天,今天回来了。前呼后拥的队伍全是各乡镇会首操办的,大概不只是给东嶽老头儿献忠心,更多的是互相攀比看谁办的好。整个队伍拉了几里路长,有踩着高翘,穿着长袍,用红布条做的长舌头伸到胸口,戴着高尖帽子,手上拿着写有“正在拿你”令牌的吴二爷;有背上背个稍箕装成驼背,双手拿着铁链的鸡脚神;还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小鬼。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昇灯会了,一个个划着花脸,包着红头巾,打着赤膞,双手用柱棍柱在腰间,平伸的手臂膀上挂着许多油灯。灯上有个鱼勾式的挂勾,直接穿到皮肉里。有的头上,胸上也挂着。沿途观看的人,大概除我这些只看热闹的外,都不停地焚香礼拜。时值中午,艳阳高照,人又多,香火又旺,不时地硬邦邦地又抬了一个过来,说是下阴差了,我看中暑还差不多。等了老大一会儿,东嶽老爷终于过来了。前边是八人大轿抬着一个锦缎蟒袍的泥胎,不知谁还给他戴了一付绿色玻璃眼镜,看来菩萨也要赶时髦呢。后边三乘四人大轿里,是打扮入时的东嶽老头儿的大夫人、二太太、三太太。怪不得世间凡人要娶小讨妾,原来菩萨也不守本份呢。
   
抢童子

     据说世间上有个“送子观音”菩萨,每年三月初三就要向人送童子,以延续人间香火。到了这一天呀,凡是供有观音菩萨和三婆娘娘的庙宇,香火特别旺盛。我们镇东口就有一个小庙。去烧香的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我们这些青勾子娃娃只是去看热闹。那些虔诚的婆婆嬷嬷,在烟熏火烤中,挤着向送子观音叩头作揖。那个观音与南海普陀的神像不同,也与河南开封府报国寺的千手观音不一样,她的左手抱着一个男娃娃,是很小很小的婴儿塑像,但穿着真人童装,说是准备送人的。听说大凡行善的人,她就将童儿送到他家去,让他多子多福,延续香火。我们这些人到底是亚当与夏娃的后代呢,还是送子观音的“礼品”?谁也说不清。有些想儿子孙子想的发疯的爹妈爷爷奶奶,还给送子观音披红挂彩呢,在那小小的神龛面前,挂满了一幅幅红布。那时我小不懂事,但也奇奇怪怪地瞎想:“平时这里蜘蛛网都结满了没人管,三月三要娃娃了才来,要我是菩萨也不可怜你们”。这是求子,今天呢更闹热的是抢子,抢童子。
   
      童子是专门用柳树木头雕刻的一个一尺多长的小娃娃。为什么不用檀香等名贵木材雕刻,而偏用不值钱的柳木呢?据说这还有讲究呢,因为柳树贱,成活率高,所谓“无心挿柳柳成荫”。那个小小的雕像,还有一个小孩的鸡鸡,以显示为男儿。抢童子的场面很壮观,我们镇上大桥下的河滩上,就是常年抢童子的地方。抢童子前,先由庙会会主,将童子请出,焚香礼拜,放了鞭炮,祭祀完毕才开始由桥上往十多米低的河滩上甩。这时呀,河滩上早已站好了许多壮年汉子。虽然春寒料峭,但一个个打着赤膊赤脚,仰首而望。童子一甩下去大家就抢,你争我夺,夺过去夺过来,追过来追过去,有时还追抢到河水里。那个劲呀,真有点像今天的橄榄球比赛。谁先抢着并将童子送上桥上主席台就算胜利,童子就是他的,他来年就会生个胖娃娃。要想单枪独马,抢到童子,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大家必须合伙齐心,往往几十个人形成一拨,当同伙得手后,大家便结伴在四周保护,不让其它团队靠近,其它团队当然不让,因此在往主席台的路上,可真是关山重重,弄不好抢到手的童子,半路上又丢了。
    
    不知啥时候开始,这个带有民间体育味的活动,变成了专为贵族权势服务的一项求子内容。要是某大爷(袍哥舵把子)、某粮户(绅士)没有儿子,他下面的一些“手脚爪牙”,便会趁此机会为他抢童子,讨好主子。有一年在火热拼慱中,有一方抢得童子正簇拥往桥上走。突然路中站着几个身着对门襟短衫、灯笼裤的“好汉”,撩开衣襟,抽出腰间二十响手枪,向着天上啪!啪!就是两声。一下就把大家镇住了,为首者开了腔:“朋友,今天我们是为帅大爷来抱童子的,请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打打让手,不要伤了和气,兄弟这里有礼了”。这几句话是软中有硬,看架势是今天是力抢不行就枪抢。对方一听,是四乡八镇响当当硬邦邦的帅大爷人马,虽然心中不服,但自知惹不起,领头的倒也乖巧,立即上前丢个拐子(袍哥礼仪):“既然是给帅大爷送子,兄弟们也沾个光了。”这一下两拨人马合到一块,吹吹打打,抬着童子往帅家去。那边酒肉饭早已准备好了。至于第二年帅家三姨四太是否喜得贵子,可就不知了。
   
端午节

    过去每年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可比现在热闹的多了。早上,菜市场两边卖苍蒲陈艾的摆满街口。各家各户都要去买点挂在门前,说是避邪。其实是备用的一些草药,凡是夏天皮肤搔痒生疮,熬水洗洗就好。药店也会在今天施舍一些粉状防暑药物,带有清馨醒脑作用,大概与现在的速效救心丸差不多吧。人们就将这些药物装在一个小布袋内,称为香包子(香囊)挂在身上,以备急需。这些香囊,制作可精致了,特别是一些巧手姑娘媳妇,缝制的老虎、兔子、小狗、雄鸡、心、五星等等图案形象,十分好看。有的又用笋壳析成空心菱形,里面装上香料,外面用各色丝线裹缠,在下边还用一些小玻璃珠和花穗吊起。现在看来,可算得上民间上等工艺品了。我与许多娃娃一样,满胸脯都挂得是。
    
    中午除吃咸鸭蛋外,少不了的要喝点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把脸画得怪模怪样,说是这样少生疮害病。饭后还要将剩下的雄黄酒洒到容易滋生虫蝇的地方,也许这就是现在的杀菌消毒吧。
   
    下午举行抢鸭子比赛那更闹热,参加的人员全是凫水的港手(方言好把式意思)。先由会首将颈上拴了红绸帯的大鸭子放到大河深处,这时各路好汉纷纷跳到河心捉鸭子。只见那鸭子一会儿钻到水里,一会儿凫到水面,一会儿又扑腾飞起,但最终它也没劲了,被人逮着。张三抓到李四又去抡,活生生一只鸭子往往被扯成几截。这时岸边观战者欢声雷动,胜利者兴高采烈。
   
七月七,七巧节
  
       不知什么时侯开始,中国人变得开化了起来,学着西方洋人过起情人节。每年二月十四日,许多帅哥靓妹,情依依,意浓浓地在酒吧昏暗灯光下,面对小茶几上的悠悠烛光,陶醉忘怀。
   
       后来人们才发现,其实我们祖先,早就将农历七月七日定为七巧情人节了。什么是情?从字面来讲,“情”字是心与青的组合。青乃春之首,心乃人之魂,故尔情是纯结崇高的心里境界,是美好的追求。自古有关情的传说很多,有梁祝化蝶,有七仙姑下凡,有卓文君当炉,,,,,,为了纪念有情人相会,人们便把传说中的鹊雀架桥,让牛郎织女团聚的七月七日定为巧日。这一天许多相亲相慕,相知相濡的痴情男女,心心相印,或遥相祝福,或甜蜜私语。这一天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情人节,只是叫法不同而以。
    
       小时侯这天晚上,我们在残月中寻找牛郎织女星,传说在井口可偷听牛郎织女哭泣,我们就顶着秋风寒露,匍伏在井边偷听。我们虽然不甚懂得情字,但对牛郎织一年难得一见既高兴又婉惜。
     
       纯结的情字,却又往往被金钱铜臭所沾污。一说到情人二字,似乎成了婚外恋的专用名词。我真不懂,难道白头偕老非情所系;夫唱妇随,相敬如宾非情所依?
   
       朋友们敝开你的情怀,投入你的真情,欢度七月七日情人节吧!
    
七月十二祭鬼

      很快就要到农历七月十二了。民间习俗,这可是祭奠亡灵的日子,现在乡下或我们这一辈上了年纪的人还记着,只是简单多了。过去(解放前)这可是一个节日,在七月初十前就包好袱子,也就是用白纸将一叠叠纸钱封好,在第一封的面正中加上一条红纸,然后拿出金丹薄(也就是族谱),照着列祖列宗的名讳,依次在上面写着故显祖(或曾祖)考讳某某,妣某氏大人收,右上边写当年年份,如甲子,丙寅。左下方写子孙名字敬献多少封。将红包装好后,再整整齐供在堂屋里的神龛上。当然少不了弄些水果点心等供品,每当我看到这些供品,心中总嘀咕:快烧袱子嘛!快烧袱子嘛!烧了我好吃供桌上那些让我口馋的东西呀。
    
  到了十二那天,凡能赶回家的一定要回来。饭桌上摆满了菜,规规矩矩地摆上碗筷酒杯,每个杯里斟上一点点儿酒,碗里乘上一点点饭,也就表示有那个意思就行了。大概一刻钟左右,将祖宗尚未动过酒,洒到地上,让祖宗慢慢消受。这时就该我们上场了。饭后已是黄昏,这时各家各户都到街上来烧袱子了。烧袱子还要点技术呢,关键是要架空垒,才便于烧尽,通常垒成井字或人字。大家都在街上烧,弄的整个街面热浪滚滚,烟雾燎绕。热气一对流,纸灰满天飞,人们就说鬼抢钱了。为了关照那些孤魂野鬼,大家也烧些零星纸钱,边烧边念:各处无后冤魂野鬼,来领钱啰!
   
      晚上是不出门的,说是今天到处都是鬼。
   
中 秋

    中秋赏月是儿时一大幸事。但川西平原常年天气阴沉,很少有天高云淡,月朗星稀的金秋。在我记忆中只过了一次难忘的中秋佳节,那天天气特别晴朗,蓝蓝的天空,一轮晧月如同挂在天边的银盘,发出幽静的冷光。天上没有白天喳喳鸣叫的鸟声,似乎连微风也停下了脚步,一切的一切,毫无一点生机。但在冷光清影中,却又让人享受到一种迷幻仙境的滋味。这时父亲用果盘乘上月饼及一些很少见的葡萄与花红(一种比苹果小其味如苹果的水果),摆在天井的月光下,大家围桌而坐,然后父亲点了三柱香水香,顿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茉莉香味。在父亲率领下,大家嘻嘻哈哈地向嫦娥、玉兔、吴刚作揖。与其说是拜月,倒不如说是大家闹着玩。见到子女绕膝嘻戏,父母十分喜悦。拜月完后,我们就分食小桌上的点心水果。那时的点心品种不多,主要是灌香糖,麻糖,麻饼。从下午就盼着的这顿难得的盛诞,当然在我们几个娃娃的你争我夺下,倾刻也就掃光了。这时虽明月当空,但我已无兴趣,上眼皮粘下眼皮,不知不觉怎么就入睡了。
   
过 年

      过年嗦!过年嗦!这是儿时最期盼的节日。因为过年有好吃的,有好玩的,还能穿上新衣服。但却不知父母的艰辛,他们在年关里为生活而奔波,为了孩子们过好年而操劳。
    
  到了腊月,母亲就开始动手做腊肉香肠了,二十三要给灶神菩萨送行,据说地下到天上有七百里,他来回要走七天七夜。他上天的主要任务是向玉皇大帝汇报主人一年多来善恶行为。看来灶王菩萨还真有点特务嫌疑呢!所以各家特地弄了些好酒好菜款待他,封住他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真不知道玉帝老头子有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管人间闲事?
   
  再往后,母亲更忙了,要用小磨推米粉做年糕,磨汤元粉,用碓窝杵汤元心子、包粽子。哎呀!可忙哩。我们有时也帮助妈妈推推磨,或在灶下烧柴火蒸年糕,总之,我们只是打打杂,主要的还是靠母亲。
   
  年三十吃年饭,也叫团年饭。这时哥哥姐姐全回家了。年饭可讲究哩,首先要宰杀公鸡,并将鸡血滴在许多钱纸上,还要将鸡毛址下贴在上边,滴的血越多似乎意味着来年昌盛。这些沾着鸡血鸡毛的钱纸,就用饭团压在神龛上。然后煮牲畜祭品,有钱人家就煮猪头猪尾,以代表全猪全羊祭奠,没有钱的小户人家,煮上一砣腊肉(也叫刀头肉),我们则属于后者。然后将煮熟的刀头与鸡献上,点燃香烛,先敬祖先和各路菩萨。最后才该轮到活人享受。团年饭除鸡、肉外,还必须有艽黄菜、香肠和鱼,取其“长久有余”的吉祥之意。年饭后嘻皮笑脸地给父母叩头,讨要压岁钱。这是父母是最开心的时侯,也许子女的跪拜,是他们最高的享受。
   
      晚上是要守岁的,我们全家亲密地聚在堂屋里的手照子(成都人对油炉灯的称呼)昏暗灯光下,围着不太旺盛火盆,听父亲摆龙门阵(讲故事)。父亲的故事可多呢!什么聊斋、三国、水浒……。平时讲聊斋的鬼怪,吓的我们不敢一个人去厕所。新年佳节当然不会讲鬼怪,只讲些让人笑痛肚子的故事,我记得清楚,他讲:“有两个人,一个叫张三、另一个叫李四。有一天两人相约一同出去耍。张三便去锁门,但老是找不到门扣,好不容易找到了,但使劲一锁,却把眼皮锁上了,原来他是近视眼。痛的他精叫唤,便叫李四赶快帮他把锁打开。李四也够朋友,马上拿起钥匙就去开锁,这下张三跳起脚的喊痛,还骂李四没良心整人。原来李四也是近视眼,把他鼻孔当成锁眼往里戳了,他咋不叫唤嘛”。当时笑的我扑在妈妈怀里伸不起腰。二哥正在吃粽子,止不着喷了一地。
    
  有时我们就爬在桌上走“升官图”。这可好玩哩,在一张图上由外到内转着写上清朝时期许多官级,愈往上、愈往内官愈大,什么禀生、贡生、知县、知府、学府、道台、大学仕、军机大臣等等上百个官名品级。两人,三人同时从白丁开始,一个小陀螺上写着数字,你转到五字就往前走五步。有趣的是在迁升途中会遇到许多奖惩评语,如贪赃枉法降五级,为官清正连升三级,平庸无为停止一次等。看到要到顶了,突然走到有惩罚那一格,也许会降到平民永不录用。这种带有警语的游戏,在今天看来仍然有意义呵,就这样耍耍闹闹吃吃喝喝弄到半夜,这时满街的爆竹响了起来,新的一年又开始啦!
    
       第二天早上,妈妈给我穿上新衣服或较好的衣裳鞋子,吃过历年相同的鸡蛋挂面,便蹦蹦跳跳出去找小伙伴们打铜钱、打香签棍、跳房子、拌洋画。过去的海盗牌等香烟,烟盒里都装有彩色图片,制作精美,背面还有图解,但每包香烟里只有一张,各不相同,要在许多香烟中才能凑成一套如薛仁贵东征等连环画。这是当时十分聪明的一种营销手段,也是我们收集的爱好和兴趣,除了互相兑换外,还进行小小的赌博交易,大家各出几张,然后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拌,拌翻了几张,你就赢几张,乘下的接着拌。看来人从小就知道赌博,知道拼搏。春节就这样一天天快乐过去。但年岁也在一年年增长。
   
闹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少不了的是耍龙灯、舞狮子。从正月十二一直要玩到十五,有时十六也还玩呢。全是附近各码头(袍哥的地盘叫码头)组织的。一是欢庆,二是向当地绅士商贾拜年。耍龙灯、舞狮子的锣鼓特别好听,是川剧的味道:“当扯当,碫扯碫,当扯当扯,碫扯碬”。我一听见声响就跑出去跟到撵。每到一个绅士门口,就扯起场子,这时主人赶快出来放鞭炮迎接。嗨!有时遇到两拨碰到一堆了,那才闹热呢。相互较上劲比赛,看谁耍的好,本事高。这时我们可高兴了,只见那个逗龙的把手,将那绑着龙珠的花棍左右前后舞来舞去,耍龙头的就跟着转,后边耍龙身和龙尾的就跟着滚,看谁翻滚的好。耍狮子更要本事,要在堆起的方桌上(最后一张桌子是四脚朝天),翻、扑、滚、跃,最后在嘴中抖出“恭贺新年”的红绸条幅。这时主人要赏红包哩。
     
       大人们耍的我们不敢弄,也玩不来。就玩兔儿灯,既可以买,也可以自已做。卖的大小都是一个样,没意思。我可会做呢,用竹篾做架,白纸糊上,耳朵长长的,身上还贴上两个喜字,四个大大的园木轮子,又好拉起走,中间点上蜡,在一群兔灯中大出风头呢,嘻嘻!
   
       当然最好看的还是烧龙灯。这时的龙灯也再不是白天五色彩描,披红带花,而是一个光架架的龙头和断成几截的龙身龙尾。耍龙的人全部赤膊(当然没烧时是披着衣服的),戴着一顶如同头盔的锅盖帽。在街的两边,大人拿着绑在小凳上的烟花,对着赤身耍龙的人身上喷,火花四射奔放,好看得很呢!耍龙的有时受不住了,就用龙头或光杵杵的龙身去档。街本来就不宽,往往顾了这边又顾不了那边,烧的耍龙的莽(四川方言不停的意思)起跳。好在当时的烟花不如现在的凶,要不非烧死几个来摆起。耍烧龙灯往往有牛儿灯配合。牛儿灯是用大簇箕做的牛头,两边扎上两只角,涂成黑色,画上两个大眼晴,披上几尺麻布,一人耍牛头一人耍牛尾。当遇到大的烟花时,牛儿灯就去抵住,用牛头封着烟花。这可是元宵节中的高潮,也是儿时最难忘的。
    
凄凉中的欢乐

     儿时的欢乐,使我在爱中,在幸福中成长。但许多的爱,却饱含着辛酸与凄凉。我们刚搬到三江口时,邻里见我们的穿着不是当地土布长衫,而是洋布制服,旗袍布鞋;红、白木家私亮锃锃,好一派大户人家模样。但过不了好久,见我们靠在米市买斗、升为食,便知其实乃“马屎皮面光”,只有外表的穷光蛋。有一天有个比我大的邻居小伙伴问我:你家有糖吗?我说过年了有呀。他说你知道糖是啥?是甜(田)呀!你们有吗?的确我们没有。我父亲是学徒出身,经努力拼搏才终于爬上管帐先生,除学会了不少儒商礼仪诚信,和养成良好的时尚生活习惯外,真的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唯一的资产就是几张活生生张着要吃的嘴。
    
      全家为了生活,总是那样艰辛地在苦难中挣扎。父亲除这个小的可怜的文具店外,再也没有其它收入。凭这个小店要养活全家六张嘴是无论如何办不到的。于是大姐、二姐教书自食其力,二哥去当学徒寻一碗饭吃。父亲为了能赚点学生练习本的钱,亲自用最原始的印刷术,在刻好练习本格子的木版上,一张一张的印刷,然后装订成册出售,谋取微利养家糊口。就这样也往往难以度日,只好将我交给大姐、二姐,随她们生活读书。她们在那里教书,就把我带到那里。那时小学教师薪水也很少,二姐为了供我上学,连一双袜子也买不起。在小学的六年里,我先后读了四个小学。

  我记得1943年到1946年这段时间,正是抗日战争紧要关头,战争、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我们无固定经济来源的人家,实难混下去。家里能省的全省了,就是点灯用的灯芯草也不能多用一根,早早地就睡了。没钱买柴禾,把床也打来烧了。能变钱的东西,全清出来,连父亲唯一一条拜客用的羊毛线围巾也卖了。到了腊月二十九,还没有割二两敬神的肉。天也是那样灰暗,一切是那样冷清凄凉。何大孃(我母亲大姐)见我们悲惨过不了年,将她的四个大洋私房钱偷偷地给了我母亲,母亲才赶快割点肉,用急火熏烤成腊肉。过年没有鸡是不行的呀,怎么祭祖先呢。这时,父亲受好友杨雨村生前所托,尽力关照其子杨老三(叫父亲干爹),在年三十时送来一只大公鸡,父亲不知是喜还是悲,竟哭了起来。母亲从菜钱中扣下一点,给我买了一个孙猴子的面具,父亲气的立即就撕了,骂母亲不懂事,饭也没吃的了,还玩这个。为了大年初一我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父母连更熬夜拆了一件成色较好的大衣,为我缝制了一件学生服。
    
  啊!温暖中的凄凉,凄凉中的温暖怎能不让人忆之泪满衣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0-10-5 13:12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民俗很淡 习俗也淡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