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上高一时,正赶上恢复高考,于是,我们文科班开了历史课。
在历史课里,老师曾介绍过一本书,叫《齐民要术》,系北魏贾思勰所著。由于我们文科班同时也开地理课,因此,嘿嘿,我还知道“齐”在古代是指山东那一带,现在的山东,也还仍被称为“齐鲁大地”嘛!所以呢,当时俺就想当然地认为,贾思勰同志肯定是山东人了!而且,一个山东人,特意写一本指导发家致富的“要术”,还保密,只给老乡“齐民”们看,也未免太自私了,太地方那啥、保护主义了!
再后来,到了警察院校,学到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中的“编户齐民”和“改土归流”什么的,才闹明白,哦----,感情《齐民要术》里的那个齐民,不是指的山东老乡,而是指的“编户齐民”里的“齐民”啊?
“编户”是咱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每个百姓都要到官府里登记,当时分不分城镇和农村户口,我不知道,反正户口簿上要记载“名数”,也就是姓名和岁数之类。这样一来,不仅方便了官府征收税赋,同时也方便了君主征用徭役。
比如,著名的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听说秦军和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率领的赵军在长平相持,兵力不足,很着急,于是亲自驰马河东,大“料民”----检查当地政府的户口本和人口普查工作,命令十六岁以上的、扛得动长戈的男人“悉诣长平”---统统去增援长平,来了个人海战术,一举击溃赵军,坑杀四十万降卒,致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可见搞户口本和人口普查的重要!
话扯远了,回过头来,咱还是说“齐民”吧!啥叫“齐民”?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哈哈,在封建社会,官府能把百姓们平等相看,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不信,最多也就是嘴上这么一说而已。但通过这么解释“齐民”,俺还是看出了贾思勰同志的高风亮节,他写《齐民要术》,不是想先让山东那部分人富起来,而是想让平民都富起来,可见他并不是我猜想的那么自私。
其实,中国古代对老百姓称呼更多的是“黔首”,也叫“苍头”,从字面上来看,都是“黑脑袋”的意思。我的理解是百姓不戴“冠”,只戴“巾”,露黑发,所以称为“苍头”。
但一查资料,偏偏有学者和我抬杠,说“黔首”和“苍头”都是指“肤色”,因为百姓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受了烈日和土气的蒸熏,自然显现出黑色的肤色。我不服,咱们平民的祖先又不是非洲人,怎么会一律皮肤黢黑呢?而且,怎么不称“黔皮”而非得被称为“黔首”呢?可人家有依据----古代户口本上有记载!比如《居延汉简》上就有两条简文:
东郡田卒清零里一里大夫聂德,年廿四,长七尺三寸,黑色。
河南郡河南县北中里公乘史存,年卅二,长七尺二寸,黑色。
我反复研究了一下,这俩小子,都是河南人,后一个年龄大点儿,因此资历也厚,混到了平民的最高爵位“公乘”,意思是够享用公车待遇了,相当于如今的正科、副处了!前一个身高167厘米,后一个年龄虽大,却只有165厘米,比知己网的武宫都高不了多少,简直是越活越抽抽!最滑稽的是,最后还注明“黑色”,那是因为当时的户口本儿里有一栏是“色”,就是要求填写肤色。这里的黑色,应该指的是肤色,而我们争论的“黔首”、“苍头”都是在说“头”。哈哈,我说武昌的黄鹤楼,学者们却扯汉阳的龟山头,扯不清楚了!他们的论据,只能说明平民大都肤色黑,并不能解释平民为啥被称为“黔首”。由于平民最高爵位是公乘,所以,这两条简文只能说明这两个家伙明摆着都是“黔首”,是平时上好的耕作工具和战时的上好士兵。
我突然想起《陌上桑》里采桑女罗敷曾说自己的丈夫“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这句!
嘿嘿,咱也学知己网里爱推理的蔡CC来“逻辑”一下:罗敷对调戏她的太守说自己的丈夫皮肤白皙、长有连腮胡子,无非两层意思,一是俺老公皮肤白皙,不是一般黑皮肤的“黔首”,俺是官宦人家的娘子,你调戏不得;二是俺老公有络腮胡子,长这样胡须的人,火气都大,你掂量着办!哈哈,如果罗敷说的是真话,那么,“黔首”就不是指肤色黑,如果“黔首”是指肤色黑,那么,罗敷就是说了假话。我估计罗敷是在说假话吓唬那个好色的太守!有哪个非“黔首”的太太会亲自去下地采桑呢?其实,只要那个太守两手一摊:“拿户口本儿来看看”-----那么,一切就都真相大白了。如此说来,好像“黔首”指肤色,也有道理。
一个“黔首”,我们争论半天,也没有搞个究竟出来, 由此可见,古文里的很多词汇都是很复杂的,是有很多义项和文化色彩的,要准确运用,必须认真学习和了解。记得武宫这个水货教授曾在帖子里学古人,把家乡称作“桑梓”,还照搬书本,对人解释说,因为古人爱在自家门口种这两种树,所以用来指代家乡。由此,我估计他家里只有一本《中学生古文字典》,而没有《辞海》、《词源》等更高级一些的辞书。他并不知道古人之所以喜欢在门口种这两种树,是因为古人相信恶鬼最怕桑梓,所以拿来种在门口,备做日后打制棺材的上好木材!当然,进了棺材,就得去官府注销户口了,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