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坊间盛传“唐代高僧寒山拾得”有两句著名的对话: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对这两句话,我一直颇不以为然。因为这种态度太过世俗业报,并不超脱和宽阔,虽然很隐忍,但不够慈悲,小气,有点算计人的味道。那寒山拾得二人,即为得道高僧,自当四大皆空且慈悲为怀,何须将世间烦恼挂在心上?何不“忘他,谅他”,又何不“度他,救他”,却盼着他堕落?这分明是包藏祸心。
《左传*隐公元年》有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说郑庄公跟共叔段是亲兄弟,母亲姜氏偏爱弟弟共叔段,“欲立之”。老谋深算的郑庄公为了除掉弟弟,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杀了自己的亲弟弟共叔段——用"仁慈"和"忍让","养成其恶".而后名正言顺,大义灭亲地“克”之。郑庄公伪善的背后,用心何其阴险毒辣。
文中,郑庄公与大夫祭仲也有段对话:祭仲担心共叔段尾大不掉,提醒郑庄公:“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拾得的那句话,跟郑庄公的这一句,何其相似乃尔?!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简直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的具体解释和深刻阐述,拾得此言的意思跟郑庄公一样,对世间一切对不起自己的人怀恨在心,姑息养奸,等着看笑话。
我很怀疑这两句话是否真的出自”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
一,关于坊间流传的寒山拾得的传说,胡适称:‘后世闗于寒山、拾得的传说,多根据闾丘胤的一篇序。此序里神话连篇,本不卒信。”(胡适撰《白话文学史》第二编,第十一章)。胡适认为寒山是最早的白话文诗人之一,从那时候起,至今一百年来,研究寒山子诗的学者们无一人提到过寒山拾得这段对话。
胡适是近代文史考据大家,他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二,百度了所有引证寒山拾得这两句话的文章,都说这两句话出自《古尊宿语录》。
我查阅了《古尊宿语录》,该书共四十五卷,里面多处记载寒山拾得的言行,却没有这两句话。
如:卷十四:师因到天台国清寺见寒山、拾得。师云:"久向寒山、拾得,到来只见两头水牯牛。"寒山、拾得便作牛斗。师云:"叱叱!"寒山、拾得咬齿相看,师便归堂。二人来堂内问师:"适来因缘作麽生?"师乃呵呵大笑。一日,二人问师:"什么处去来?"师云:"礼拜五百尊者来。"二人云:"五百头水牯牛聻尊者。"师云:"为什么作五百头水牯牛去?"山云:"苍天,苍天!"师呵呵大笑。
但据学者考据:宋代人编辑的《古尊宿语录》早已散佚,现今流传于世的版本,大半亦为明清及后世伪作。可见,所谓寒山拾得对话的出处之引证,不过是以讹传讹;并没有人明确指出过这两句对话的真正出处。
三,读了一些研究《寒山诗集》的专著,尽管学者们对寒山拾得的生平行止争论不休,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历史上的“寒山子”与民间传说的得道高僧并无关系。寒山子,历史上确有其人,大约生活在中晚唐时代,但与传说中“寒山拾得”之寒山,完全不是一回事;宋以后,佛家说他是和尚,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化身;而道家则说他是道士。寒山子,这名字也不像个和尚,倒有七分像个道士。道家的“和合二仙”指的就是寒山拾得。
拾得生平已不可考,我没找到任何一个专家学者研究“拾得”的著作,疑为民间传说中虚构的人物。
这两个人物身世尚且如此虚幻缥缈,众说纷纭,说这两句对话出自寒山拾得,就更子虚乌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