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定格在 2011 年 7 月 12 日 ,那天,我的一首诗《乡情》在百度空间发帖后,百度的“相关文章”里出现了“读诗札记•张玉书的乡情”。
张玉书老师是我们《诗文杂志》的副主编,诗文论坛“现代诗歌”版版主,也是我在“诗文”欣赏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我读过很多,无论是《心灵的海开放成一片红珊瑚(组诗)》还是《雨中我看到陌上花开缓缓归(组诗)》,都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情。张老师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如深藏心海的珊瑚,在他的陌野缓缓开放。故乡的一景一物都是张老师诗歌的元素,从村头的水井,老榕树,茶园,竹林,到三月的桃花,再到雨中的竹林,总是会在不经意间点燃他那炽烈的乡情。
点击进入,竟然是马成云老师的空间“今夜无眠”。读马老师的诗歌,时常感受他在朴素的写实中,处处凸显智慧的灵光,为他悲悯和博爱的情怀所感染,却不知道他曾为网友们写过多篇“读诗札记”,而且“读诗札记”已成为马老师空间里的一个栏目。
进入诗文论坛半年,每日读诗,留言,可谓勤奋,对诗歌的欣赏,理解只是自己的意会,感悟。虽然自己也写的努力,总感到不得要领,偶尔灵光一闪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只好放弃动笔。大多数时间里,是凭自己的感觉在写。诗歌如何继续写下去,有点茫然有点怯懦。知道“诗言志,词言情”,一直喜爱诗歌,并亲近着,忠诚的追随着,然而自觉没有什么大志可言,难以真正投入写作。“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需要一种有力度的内敛,要有张力”,“形式上要避免使用形容词,通过内涵的沉淀,需向纵深处挖掘”——这些观点,我一直在咀嚼,觉得诗歌很神圣!诗歌的高远,深邃,常常让我望而止步,却又忍不住被吸引,不断走进分行的文字,感受诗意的美好。
一口气读完马成云老师的《读诗札记•张玉书的乡情》,兴奋,惊喜之余,连续逐篇阅读马老师“读诗札记”全部 63 篇的文章,囫囵吞枣也罢,走马观花也好,但那时的饥渴和忘我是难以言说的。那种如获至宝,出乎我自己的意料,彷徨在缪斯花园之外的我,觉得眼前豁然一亮,罩在诗歌上的一层薄纱,渐渐被马老师的“读诗札记”撩开了,诗歌正从高处姗姗走来,亲切,平易近人。
一首诗是否是一首好诗,除了立意,除了主题,还有就是感觉,读诗的感觉。这种感觉虽然难以捉摸,但完全可以悉心体会到。马老师的《读诗札记》再版后,更名为《诗情碎片》。他寄了一本给我,让我在完整的阅读中得以跟随马老师的赏析思路,自然品味其中的泾渭。优劣都在眼前,而比对自己一路的足迹,无需评价,只怕货比货,比较,可以把自身缺陷暴露无疑,丈量出距离的幅度有多大。用“梦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比喻,或许不够恰当,而发现马老师《诗情碎片》,继而从中获取学习动力和方法,恰恰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马 老师是诗歌百花园里的启蒙者,他的《诗情碎片》是对论坛诗歌赏析、评论的“拾零”, 是遨游诗海的指路明灯,是缪斯花园里的鲜艳花朵,是送给诗友们的一份厚礼,为初学诗歌者铺出了一条宽敞的诗路。我想,顺着这盏明灯的指引,凭借马老师说的要“坚韧”,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会走的久远。
2011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