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谢旭国老师的《月亮街》
月圆、月牙、月食,这些天文学上的月亮圆缺变化,在我看来本是很单调的,然而近来我在品读谢旭国老师的《月亮街》时,惊喜地发现这些月相竟有着灵异深邃、曼妙悠长的韵味。
先让我们欣赏开头这几段描写吧:
月亮街是村庄的名字,远远的在山那一边。山不重峦,巍峨的土岭围成一个环,温暖如母亲的臂弯。月亮街横卧在臂弯里,恬静得就像一个熟睡的婴孩。待到夜晚,山尖缓缓升起玉润的月亮,月亮街就洒满了柔和的银霜。
月上中天,山村渐次入梦。如水的月光过滤了白昼的嘈杂和喧嚣,在人们梦里梦外,安静地流淌。
木门的铁轴“吱呀”一声,叫醒了池塘的水纹。塘沿树上假寐的鸟儿,忽地竖起了翅膀。唐亮拍了拍自家狺狺低吠的黑狗,扭身探出了脑袋。墙角迅速闪出一个女人来,俩人聚首低语几句,在月亮街白练般的街道上,轻快地飞跑。
踮起的脚步悄无声息,就像翻山的月光。
这几个段落,以优美空灵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美妙的乡村世界,在我们的心田也投射下了柔美宁静的月光。把山那边比喻成母亲的臂弯,把月亮街比作横卧在母亲臂弯里一个熟睡的婴孩,如水的月光安静地流淌,木门的铁轴“吱呀”一声叫醒了池塘的水纹,这样的修辞手法新奇又让人感到生动贴切,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环境描写里,背景得到了水到渠成的铺展同时又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这时,读者的心溶入到月亮街那由月、门、鸟、狗、人构成的玄妙世界里就是自然而然了。
大自然真是玄妙,有了人也就会有故事发生,月亮街唐亮和蓝月的故事,似乎有你情我愿花好月圆的意味,但他们在各自的婚姻羁绊下让爱只能在夜里游走,他们的爱是见不得阳光的,尽管唐亮如何虚伪地搬出皇天后土的上古神话自圆其说,他终究还是与蓝月在一个月圆之夜逃离了月亮街。
如果说这个月圆的故事让人感到了一丝惊异,那月牙的故事就更是让人在惊异中唏嘘不已,唐亮走了,他的原配妻子也不得不离开唐亮的家,他们两岁的孩子月牙儿被唐亮父母留在了身边,尽管唐亮的娘菊花婶虔诚地敬拜着菩萨,但世事无常中菊花婶一家因煤气中毒被送进医院,唐叔和菊花婶活下来了,孙儿月牙儿却在月亮街永远消失了,那弯象纸一样挂在夜空的白亮清澈的月牙儿,让人的心生生地疼了。
月食的故事因得了乳腺癌的菊花婶的去世而引出,唐亮终于在菊花婶入土为安的几天后回到了月亮街,他感悟到:“爱就是在这一世中寻找前世失散的亲人。在月亮街,他看到蓝月就格外感到怜惜和亲切。这些年,为了‘爱’,他不顾一切地出走了。可是因为出走,又眼睁睁地失散了自己今世的亲人……”这话也让我们深思,他还说:“回来了,也不会再走了;明白了,就要在母亲留下的菩萨前皈依。至于他和蓝月,就是月亮身边的参商二星,永难相见了……”这又让我们在无语中注视着月亮街上空的月食,为在异乡等着唐亮的蓝月而祈祷。
赏读完这篇《月亮街》,我在为文中几个人物的命运慨叹的同时,也为作者优美娴熟的语言、精妙有致的构思、张驰有度的修辞而折服,我是把《月亮街》当小说看的,因为我觉得有虚构色彩又具备小说要素的文字就是小说,虽然这篇《月亮街》在《散文选刊》是以散文发的,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意义,如此看来,这样的艺术作品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人世间的月缺月圆中珍惜身边的亲人,好好地对待生活。
相关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6bc680101318e.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