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沙贝 于 2012-4-7 17:38 编辑
王小波先生在《沉默的大多数》结尾写到,他要挤入那个话语圈,虽然它没教过人一点儿好东西。所以大家便知道了一个事实,如果你想打破沉默,行使话语权,用语言来证明你的出类拔萃与众不同,那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你要顺从这个话语圈,让其锦上添花更上一层,二是你要干碎这个话语圈,让其支离破碎千疮百孔。二者做到极致,你都是这个话语权的优秀行使者。
说到这,咱就聊聊身边可以用之举例的人或事,这也正是王小波所擅长的,把晦涩难懂的逻辑定理用平常甚至略显低俗的事例让受众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基于对文狐先生零星半点的印象以及道听途说的众口称颂,还有其文字中直接或隐喻的表达方式,似乎都在骄傲地告诉大家,文狐先生也是王小波门下一条自豪的走狗。此话绝无尖酸刻薄的贬斥之意。对于王小波,对于王小波的文字,对于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我一向尊崇敬重。虽然对其作品的收藏都为盗版。
我们完全可以看出文狐先生对王小波的顶礼膜拜已经达到了形似的地步。如小沈阳高唱一首张雨生的《大海》,其音色音度和穿透力都已经超越了原唱,但不要忘记,小沈阳永远模仿不了的是张雨生写这首歌时的心境。这在逻辑上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形似神无。这也就是王小波在文中一再强调,他为什么之前会厌恶那个话语圈,为什么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原因,因为据他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说白了,就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把前人之或屎或金统统用引号加以引用和重复。在“积代会”里,你有可能会成为积极向上的好青年,也会由此而获得好青年而带来的附加好处,但这确实是浪费资源的一种表现。我不想知道人家是怎么说的,我就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因此,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我觉得关键要捋清三个方面,一是沉默的形式,二是沉默的原因,三是沉默的意义。这篇文章也如文狐先生那篇胡话和杂文的表现形式一样,絮絮其言长篇累牍,但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就在于,只要能让你乱中求静逐字逐句看下去的,那它就是言之有物醍醐灌顶。相反,看一眼就想焚书坑儒斗私批修的,完全可以归纳总结为发散性思维的具象表现。文字纵横交错,却不知其要情归何处。
越来越觉得,文字技巧和形式都不重要,一件事儿咋说更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要说啥,你不想当沉默的大多数时,你的主要内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把一堆屎刮漆上色捏成黄金大香蕉,实质上,还是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