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范方启 于 2012-6-10 17:16 编辑
有病才会出书 文/范方启
因为还在隔三差五的敲打一些文字,总难免会有人问我出没出书。以前我都是老老实实的回答,没有,没有,看将来吧,逮着机会,会考虑的。近来又有人问,我当时好像火气特别大,我说,有病才会出书!这话说出了口,我就有点后悔,毕竟朋友中出书的不在少数,毕竟还有人在寻思着出书,我这样说,打击面是不是太大了?
不打算出书,总有其无可奈何的理由。始终觉得自己写的那点文字难登大雅之堂,即便是整理成册了,谁掏钱买?就算有人不小心买了,我的文字能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吗?我今天还在写稿,一来是以此来消磨时间,二来是冲着那么点少得可怜的稿费,至于将自己写成第二个鲁迅、茅盾、巴金这样的大师,连做梦都没有过,那是一条艰苦的路,还是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去走吧。文学理应成为人的精神导师,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文学在支撑中国人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确发挥过巨大的引领作用,可是,在近30年的中国,社会在发生惊人的转轨,人的信仰也在发生着无法想象的转变,人们文化娱乐的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影视娱乐、网络游戏、山水人文和景观人文吸引了多少人的兴趣,这只怕是没办法统计的。社会生活的节奏的加快,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读者已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从文学作品中去吸收营养了,写作的人怎么办?当然只有跟着转型了,严肃的文学失去了市场,那就在“短、平、快”这样的文化中下点工夫,写字的人不得不去学习急功近利,当文字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就更容易失去思想。于是,有人发问:为什么近三十年来,产生不了文学大师?
没有大师,我们还活着,当精神领域充斥着没有方向的浮躁,我们的活着注定是平庸的。网络的普及,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在文字中试水的机会。在一些与写作有关的论坛,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某某今天又发表了多少。有一位写手,据说一个月能发表两百多篇的千字文,这些“实绩”说明,这样的写手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挖掘那些有内涵的引领他人精神的“大部头”的文字的。一群人在文字的海洋里弄得水起风生,注定会招来相当一部分人纷纷仿效,原来还可以这样的写作呀,既然当鲁迅、茅盾、巴金是那样的吃力,那就不如在报纸的副刊上练练摊。最早还揣着写出《人生》和《青春之歌》那样影响一代或者几代人的大部头的我,也耐不住寂寞改换旗帜。大家都来揣摩着读者的口味写作,文学的精气不散才怪,因而有人进而说,当今的文学其实就是垃圾,文学死了,就算没有死,也只是苟延残喘。
一部分人还在出书,自费出版其实已悄悄地演变为一种怪异的“熟人文学”和“关系文学”,有权有势的写字的人,可以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来发行自己的“作品”,草根写手那就只能盯着自己的那点“关系户”了。近些年来,我的书架里不断地出现熟人的作品集,最多的一年竟然收到了30多本,老实说,很多书我连翻都没有翻一下。一位在华文圈子里很有影响的香港女作家,说她连续出版过7部长篇小说,都是自己贴本出的,今后再也不打算出书了。最近,一位印客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找到了我,要我把自己发表过的一千多篇千字文整理成若干本书,由于这些书不要书号,所以成本很低。换一句话说,出出来纯粹是为了自娱自乐,就是出十本,也要不了千元人民币。我真的有点动心了,却高兴不起来,我不知道天底下还有多少像我这样有些庸俗同时又是无计可施的写字的人,这字,还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吗?
安徽省怀宁县平山镇范祠学校 邮编:246117 电话:15357058166 QQ:372424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