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十年灵风 于 2012-9-27 16:00 编辑
读了梁漱溟的《出世入世》杂文集,今天临屏敲些字,信马游缰的写些,懒得翻书了。
梁漱溟中年有一张照片,影中人表情凝重,愁眉不展(他大多照片都是这表情),怎么看都像个老实巴交的人,可你绝对想不到他在大会上敢跟伟大领袖放对,吃了豹子胆敢问主席有没有容人的雅量,当他被人批斗结束问他有何感想,他忍无可忍吼出一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呐喊。如今,人们大多将之视为民主斗士知识分子的脊梁,我想他与领袖产生矛盾,其实心里还是很难过的,他与主席同年,很早就认识,有几十年的友谊,过去往往秉烛夜谈,尽管意见多有不合。他们的友谊最后终结梁漱溟心里肯定是苦闷的,但他敢于面对盛怒的领袖依然据理力争,正是其信奉的儒家思想“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真实体现。
要研究梁漱溟,我以为有两点要说说,一个是他父亲,他父亲梁巨川,是清朝的文官,在梁漱溟二十几岁时自杀了,他自称是不忍民国之后的种种乱象,殉清而死以警示后人。他的死对世人有没有影响很难说,但对梁漱溟应该还是有所触动的,不过他后来的文字提到父亲的似乎不太多,只认为父亲的死对他是一种消极的影响。再一个是他所处的时代,梁生于1895年,弱冠之年被蔡元培邀请入北大做教授,讲印度哲学,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并不想只做学问,而是一心研究现实问题,他后来归宗儒学,对孔子思想品德极为推崇的是身体力行,努力去做而不流于空谈。他后来花了很多心血搞农村调研,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结果因军阀战乱时常中断,再后来日寇侵华,什么也做不成,唯有逃亡,到了新中国成立1953年,因反对国家走苏联模式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建设遭到领袖批判炮轰,此后较多从事著述,可以说梁漱溟大半生确实很不容易。
晚清之后,自鸦片战争再到甲午战争,国人才慢慢觉醒,东西方文化比较成为时下文人的一大课题,在当时梁漱溟二十几岁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深入探讨了西洋、印度和中国的文化特点,这份犀利的眼光是很令人钦佩的,多少年后,我们再翻读梁先生后期文章,觉得他的文化观没有太大的改变。要了解《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我看到应先了解一下梁先生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在当时,我相信梁先生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他结合对佛学的理解,写下了关于宇宙自然的不少理性思索的文字,他认为宇宙是一种大生命,浩浩汤汤永不停息,而人的生命包含期间,要做的就是顺应这种大生命,自然率性,和谐通畅。他相当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特别强调人的创造,人处一世,应该向两方面用力,一者奋勉向前,去创造,去开拓,这包括两个方向,一者成己,即个人修养德性的增益,一者成物,对造福社会尽一份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向内,反躬自省,要懂得调理自己,养足精神,懂得忏悔,苟日新日日新,方能有所进步。他最厌恶的是浑浑度日的自了汉,对晚辈的劝勉中首先就要求不要走闭眼路,要对自己的人生拿出主张。
说到人生观,一般我们常分为出世入世,梁先生则分为:逐求,厌离和郑重,逐求者,追逐外物,靠外物来满足自己,进而表现为征服自然,梁先生认为这方面西洋人做到了极致,厌离则是一种宗教态度,印度人犹具代表性。郑重则是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儒家是其代表。早年梁漱溟师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学,但最后还是皈依儒家。在他与来华的泰戈尔先生交流时说,儒家确实不是一种宗教,但儒家也不是刻板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说教,儒家思想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他推崇孔子的乐感文化,“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在他著作中援引多次。正因此,他坚信追逐外部世界,靠外物获取满足的方式,终究无法解决人类最根本的东西,人生问题的自洽无需外求,而来自内心的圆融和谐。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伏尔泰《风俗论》将世界几个文明排了座次,中国和印度倒数第一第二,属最低层次,譬如孟德斯鸠在于东方友人交谈后也判定东方是专制国度不足道哉。不过,在梁漱溟这里,正因为认定人类的满足和谐无需外物,而从自身内心中找寻,他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将这种座次倒了个个,西洋文明在最低层次,他坚持认为,中国文化在当世乃至未来可挖掘出更大的价值。
2012-9-27于方州巷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