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货币政策应服务于经济而非政府目标
要评价货币政策,需要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交易的媒介,本质上它不能被人为地创造出来,当某种货币政策人为地创造出大量货币时,就是扭曲了经济结构。所以,如货币政策大量地创造出货币时,经济结构的扭曲就越严重,这种扭曲往往会暂时地被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所掩盖
财知道:周小川上周末在一个论坛上发表演讲,回顾了央行这十年来的货币政策。你怎么看待这十年来的货币政策?
朱海就:先看一组数据,2001年末广义货币(M2)存量15.28万亿人民币,2011年末则达到了85.15万亿人民币,2011年比2001年净增了69.87万亿;2011年中国的M2/GDP的比值变大达到了181%,而美国的该比例只有86%。在人们普遍质疑货币超发的背景下,政府官员出来为自己辩护是很正常的。这里牵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评价货币政策的成功还是失败?究竟应该用什么标准?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看政策的效果,也就是货币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想要达到的目标;二是看货币政策是否使经济的运行更为健康。人们通常是用第一个角度去评价的,这也是主流经济理论给出的答案,它预设人们知道什么样的目标是可取的,因此货币政策应该帮助人们去达到那个目标。单从这个角度去评价货币政策,周小川有理由认为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如控制了物价的上涨,或稳定了增长等等。
但是,用“效果”去评价货币政策的成败其实并不合适,因为这些“效果”往往都是短期的,从长期看就未必有那样的效果。并且人们有理由质疑,这个“效果”对大家都是好的吗?也就是说,事实上是不存在对大家都有利的宏观目标。任何货币政策的目标其实都是“幻觉”而已,都是政策的出台提供借口。
要评价货币政策,需要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交易的媒介,本质上它不能被人为地创造出来,当某种货币政策人为地创造出大量货币时,就是扭曲了经济结构。所以,如货币政策大量地创造出货币时,经济结构的扭曲就越严重,这种扭曲往往会暂时地被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所掩盖。
既然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的结果是产生了巨量的货币,我们可以想象经济结构已经或将遭受严重的扭曲,这样,我们怎么能说这种政策是成功的呢?事实上,不可能有成功的货币政策。
这种以政策效果为评价标准的思路应该彻底摒弃,相应地,应该采取的是上述第二种评价标准,即货币政策是否使经济的运行更为健康,也就是货币政策应该服务于经济本身,而非政府的目标。从这个标准看,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也不成功,因为在过去十年,经济的自由化程度没有提高,金融管制没有放松,国有金融的垄断地位丝毫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加强,借货币超发,国有金融部门汲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赚取了大量的不义之财。
不难发现,过去十年,民间金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货币政策很好地维护了国有金融部门的既得利益。从这些方面看,过去十年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失败的。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