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宫飞燕 于 2010-11-18 19:13 编辑
我们曾有过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年代,按我们曾经惯有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能突出革命者的坚定性、革命性、彻底完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性。而如果老子本人是革命的,但为了某种目的却不同意乃至阻止子女革命,那么这老子就反动得可以了,起码也该被当作什么什么分子的予以讨伐。当然,在那左的气氛火热得恨不能将整个国家都烤成熟肉的年代,这样的老子也是不可能产生的,尽管现实中也许存在,但在文艺作品中却了无痕迹,也绝对不允许存在。
——我们产生不了一个革命的老子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革命的作品,因为那是对革命者的“玷污”,绝对有损于革命者的高大、光辉的形象。
当然,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已能正确面对这种关系,这是一种进步,是对那惯有的保守的一套的否定。
其实人性是复杂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自私的心态人人皆有,革命者亦不可避免。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我十分喜欢的电影之一,可谓百看不厌,但最令我感动的人物不是主人公瓦尔特,而是老游击队员谢德。
谢德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他最后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谢德令我喜欢的却是他不同意他独生女儿阿兹拉参加抵抗组织,他希望女儿能相对平安地生活在德国人统治下的国家,他不想让女儿冒险从事抵抗工作,因为他深知其极度的危险性,他想通过自己及同志们出生入死的斗争为女儿换来幸福和平的生活——当然从大方面讲也是赢得了国家的解放,在这里,人性的光辉在谢德身上完美地体现出来,这不是自私——为了国家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的人能说是自私的吗?人间正常的亲子之爱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如此,使他的形象显得高大起来,他有英雄的坚强、果敢、无畏,也有浓厚的儿女柔情,他自己宁愿为国家去死,却希望女儿相对温顺、驯服地在侵略者的铁蹄下保全自己的性命,那浓浓的爱意,正是一个最慈祥的父亲所应该具备的,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这部电影有三个地方使我泪流满面,一是谢德的女儿袭击德国人的军车而被打死。一是谢德认领女儿尸体的时候,他的眼泪噙满泪水,深情而绝望地盯着女儿,仿佛要把眼神凝固在女儿身上一样,仿佛女儿的死亡已将他的生命也带走了。这是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面对女儿年轻的生命永远被死神掠走从而永远地将生命委于冰冷的大地上最撕心裂肺的悲痛,从画面上,我们只看到了谢德的悲痛,那是人性最真实、最直接的展现。按我们惯有的形式,此时的谢德脸上一定是充满仇恨,应该是咬牙切齿的样子,但电影高明之处却正在于表现了他失去女儿后的内心的悲痛而忽略了仇恨,如此,才真正符合人物此时的感情,也最终与人性相吻合。
我流泪的第三处是谢德为保护瓦尔特而牺牲的那场戏,极具感染力,可以称为经典。在德国人机枪响起的时候,画面用的是俯视镜头,谢德栽倒在地上,一群鸽子向天上飞去。我想编导一定特别偏爱谢德,所以才以如此简捷的表现手法让他的牺牲如此悲壮,如此震撼人心,而谢德作为一个极具人性化的英雄,其光彩的形象也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他的形象是那么高大,因为他是个也有七情六欲的吃人间烟火的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
——谢德希望他女儿不参加抵抗组织,不是他的暇疵,却正是他的辉煌之处。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谢德同志学习,当然,更应该学习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不能再偏执地停留、局限于某种惯有的思维定势了。
2003/1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