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在如火如荼筹备2013年全运会的沈阳又在力推一件事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与之成龙配套的,是高高悬挂在各类建筑物上的创建口号。
那些口号本身聊无新意,无外乎是从我做起、人人有责之类,真正让我觉得很有创意的,是“创建文明城市”这个提法。
当然,可能也称不上什么创意。因为“创建”这个词对于中国民众来说,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它是官员的口头禅,更是官媒的常用语,只要涉及评比排名,或者只要涉及某项新的重要提法或主张,“创建”一词就会频频出现。
比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又比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再加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名头一个比一个响,动静一个比一个大。
尤其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活动,从中央到各省市县区,各级文明办都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动这件事情,其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三言两语很难讲述清楚。
去过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印象最深的,就是“创建文明单位”的宣传口号和已经到手的文明单位牌匾了。
都说见多不怪,可我却为一些问题纠结不已:文明是一种素质,是一种修炼,是一种积淀,它该怎么创建?它能创建么?就靠一种至上而下的评比活动?就靠铺天盖地的宣传口号和花样百出的宣传栏?就靠三五年甚至一两年的集中攻关?
如果从文明素养提高的角度看,人为“创建”显然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最多也只能起到推促作用。某种意义上,也许还有本末倒置的消极影响。
一直以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单位文明程度的高低,不在于领导是否天天把讲文明、创文明挂在嘴上,不在于是否被上级评为先进,甚至不在于表面的一团和气,而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明净,在于整体环境的顺畅和谐。
一个把乱闯红灯、胡乱张贴当成家常便饭的城市,一个表面团结实则勾心斗角的单位,就算争得文明单位的奖牌又如何?徒增笑柄谈质而已。
说到文明城市,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江苏省的张家港,它是出了名的“全国文明城市”,也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县级市。它引发的思考非常直接而又有现实意义:民众文明程度与当地经济发达程度有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游客到西方发达国家受到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没有达到人家的程度,个别人即便家财万贯财大气粗,但骨子里还是中国式的小家子气。
由此也说明一个问题:文明不是创建出来的,而是积淀下来的;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文明城市也不是一阵风就能刮出来的。
就像种田,与其拔苗助长,不如锄草施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