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5| 9
|
再释“小收煞” |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仅保留发帖内容
《闲情偶寄》这本书,我买的是1996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买这本书当时完全是跟风,因此买回来后突然发现,其实自己是没有那么多闲情的;于是读了没多少便搁置书架,这一放就是十年,其中除了查资料翻阅过之外,再也没有动过。
昨晚打开自己的博客看,突然看到一个朋友在那篇有关“小收煞”条目下面的留言(我知道这个朋友是谁,但为了让她在杂谈更好的玩儿,我就不说了),让我读李渔的《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刚才拿出来一看目录,就恍然大悟了。 在这本书的第一卷“词曲部”第六项“格局”栏目里,有“小收煞”、“大收煞”词条,关于“小收煞”的原文如下: 上半部之末出,暂摄情形,略收锣鼓,名为“小收煞”;宜紧忌宽,宜热忌冷;宜作郑五歇后,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如做把戏者,暗藏一物于盆盎衣袖之中,做定而令人摄覆,此正做定之际,众人射覆之时也,戏法无真假,戏文无工拙,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着,便是好戏法,好戏文。猜破而后出之,则观者索然,作者赧然,不如藏拙之为妙矣。 翻译过来就是:上半部戏演到末尾一出,暂时将剧情做些收敛,这叫做“小收煞”。此时节奏应当紧凑,不应当松弛;应当热闹,不应当冷清;应当像郑綮说歇后语那样,让观众去揣摩下文,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如何;又如同变戏法的人把一件东西藏在衣袖里面,让人们去猜。“小收煞”正是把东西藏好让人去猜的时候。戏法没有什么真的假的,戏文没有什么精巧不精巧的;只是让人猜不到的,就是好戏法、好戏文。如果此时让人猜出了后面的剧情,观众再看下去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作者也当感到羞愧。因此,不如造成一种悬念,把该藏的东西暂时地藏一下。 把这两段打上后,“小收煞”的意思就不用在解释了。这很像相声里的包袱,要到最后才抖开,如果观众一看就知道了你后面的内容,就会索然无味。我上次的那个解释显然并没有符合“小收煞”这个ID的原义。她在与我们捉迷藏,把娱乐进行到底,把包袱抖到最后。她让我们去猜,但显然她隐藏的很深,是个很有知识的老ID,只不过是换了一付新衣裳而已。很好玩,相信许多板油都喜欢她的“嘎嘎”。 清代的著名学者余怀在为《闲情偶寄》作序时这样说道:“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的聪明;明白的人读了它将会变的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的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的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读了这个条目,它果然使我这个本来糊涂着却自以为聪明的人聪明了一把。 顺便告诉给我提示的这个朋友,谢谢你让我学到了这些知识,这本书我从今天开始读了;尽管我还是没有那些闲情,但为了聪明、旷达、愉快、灵巧、起舞,尤其是可以使疾病霍然而愈,我一定要认真的吃下这付良药了。 090320 | |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