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淡一片云 于 2010-11-25 18:05 编辑
昨天听到一位买米面的老人一边数着钱,一边嘀咕着:“开资了,先买粮食,买秋菜,再买煤,咱就可以猫冬了。”
他带着满足感的说着,而我却一下子又听到那久违的两个字:“猫冬!”
东北一直有“猫冬”之说,“猫”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和藏起来差不多。在冬天猫起来,不出门,因为冬天实在太冷。追溯到三十年前,我的幼年,气候比现在还要冷上十度,一出门赶上刮大风,满地雪花冰屑像刀子一样吹到脸上。风最大的时候,地上的雪打着旋吹起来,远远看去白茫茫一片,就像浓烟平地升空一样,所以有“大烟炮”的称号。
当年我们穿的是什么,大棉袄,棉水兀勒鞋,加起来得有十多斤重,然后再加上棉帽子、棉围脖、棉手套,把整个人都包得严严实实的。即便是这样,也不愿意出门,躲在家里的热炕头上玩。
当时家家都有一个储菜窖,或在院子里,或者直接就挖在屋子里。然后在秋天的时候,就早早的把过冬的蔬菜买回来,人口多的人家,甚至上千斤白菜,几百斤土豆罗卜的往窖里存放。储秋菜,是当年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只有把菜放在自已家窖里,大家才会有一种幸福和安全感,因为这一个冬天,猫在家里也不愁吃的了。
这么冷的气候,唯一的好处就是不缺烧柴,那时候林区木材资源丰富,砍伐的时候固然不心疼,烧火的时候也从来不寻思。一车烧柴,三块钱,拉走。而且大多数还不花钱,随便找个管点事的熟人,连烟都不用买,马上就能要出几车来。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家家户户的烟囱里不住烟,从早烧到晚。在没有娱乐设施的生活条件里,吃得饱,再不受冻,成了人们最朴素的追求。漫山遍野的树林不能说一片狼藉,却也有满目疮痍的感觉。当年被我们毫不吝惜填进灶炕里的烧火物,现在也成了炙手可热的加工材料。
生在林区的人们,万没有想到有这一天,连烧火取暖都成了问题。烧柴价格节节攀升,又极其匮乏。于是屋外的炊烟,再没有延绵不断了;于是屋里的温度,也就保持个不冷不热不冻坏人就可以了。
其实从气候上来讲,这些年真的已经越来越暖了,就连那条河水也不像三十年前那样冻得结结实实的。但是人们的感觉却没有三十年前那么温暖了,这一方面是屋子里没有以前的温度了,一方面也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穿得越来越少,天寒地冻的时候,也不会窝在家里猫冬,穿条单薄的裤子上街逛的人比比皆是,那真是看起来无限美,却伴着一双老寒腿。
住上暖气楼的越来越多了,提起这暖气楼,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干净省力,真是让人感觉到什么是安逸。不好的地方,它再没有东北原始的热炕头了,尤其是一天劳累下来,躺在热炕头烙烙发酸的腰,那种惬意,再豪华的楼房也比不上呀,可见这世上的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今年冬天最冷的时节,眼看着又要来了,“猫冬”这个生活习惯,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此时再次听到的时候,突然又涌上来一阵温馨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