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重磅企鹅 于 2012-3-5 19:32 编辑
一般而言,隔屏交流,缺乏直面交流的气场、肢体语言和活的表情,仅仅依靠文字,累死人也说不清,极易造成误读、误解和误会。所以有智者开发了图释、语音、视频等辅助手段,但也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这是网络以文字交流为主方式的局限性所在所致,在在在所难免。 比如,如果你随意说了一句:“今天我不想吃饭,吃了两碗面。”一定会有严谨者站出来(不宜说“跳出来”,用词不当容易引发更复杂的较劲)理直气壮地指正:“你这什么(混账)逻辑,不想吃饭?怎么还吃了两碗面捏!”你只好承认,哦,对不起,是我没有表达清楚,应该说是“今天我不想吃米饭,吃了两大碗面。”一个“大”字,为“想吃面”提供注脚。 类似性质说法的遭遇在网络中随处可见,因为不是科学实验报告,说者往往会随意略去或跳过一些彼此了然的环节,顶多关乎一些“水果”与“苹果”的概念问题。乖乖,千万别再追问这“米饭”究竟是“大米”还是“小米”,抑或是什么“高粱米”之类。 问题是,如此表达就没事而万事大吉了吗,非也。 现实生活中,或有这样的情景: 一对恩爱小夫妻。 某天,妻子感冒,病怏怏地没了食欲,一点不想吃饭(“不想吃饭”多属生活口语,也可说“不想吃东西”,书面语应该是“不愿进食”吧;呵呵,请原谅我的啰嗦),做丈夫的一定会关怀备至地轻声询问:“亲,不吃点东西可不行,你想吃点什么,我去给你做?”这时,妻子应该如何回答呢? 情形一(和谐融洽型): 妻:亲,没事,别担心,也不用忙了,真的不想吃(饭);给我倒杯开水吧,可以加一片泡腾片。 ——这样回答连“饭”字都可以省去,但沟通交流已经完成。 情形二(离心离德型): 妻(强打精神地):我已经说过什么也不想吃了,你烦不烦啊! 夫(明知故问地):不想吃,那就是想喝啦!想喝点什么,参汤还是燕窝羹,要不来半瓶花雕? ——如果妻子回答说“烦死人,真的不想吃饭(米饭)”,其夫一定会得寸进尺:“想吃面,我得会擀呀!”妻或怒曰“谁稀罕你的面!”丈夫就该“饺子更不会包”了。这样一刀一剑,就真像贾玲说的那样“没完没了”了。 还是范伟聪明,看出不对劲了:你开场所举例的“不想”有选择含义在:不想此而思彼。可后面场景中妻子的“不想”,是完全排斥,拒绝选择。是的,这充分说明同样的概念,容易引发各种解读,似无关语法,无关详略。 其实,网络(论坛)中,或妙趣横生或乌烟瘴气,更多来自下面这样一种情景。 为避免再度引起误会,你可能会解释性和纠正性地更确切说:“今天我不愿、也没有吃米饭,吃了两大碗面。” 如此一说,问题更多,更容易招致各种解读和质问,因举“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 “你既然没有吃饭,怎么又吃了面,难道面不是饭吗!?(注意:这种质问又把问题拧巴回去了,有点偷梁换柱的意思;如果这时你反唇相讥“请看清楚了,我这可说的是‘不愿、也没有吃米饭’,更有下文…”对方一定振振有词:“少废话,米饭更是饭!” “你怎么不绝食呢,饿死多好,更省心!” “你都两大碗面吃撑了,当然不愿、也不用再吃米饭了,别糟蹋粮食了!” “你知道什么是‘荷锄日当午’吗,估计你不懂,否则你就不会挑三拣四、挑肥拣瘦了!” “你喜欢吃面,难道就不许我们吃米饭吗,唵?” “再说面是干的,能吃吗?你应该说吃的面条,而且有必要交代清楚是手工面还是机器面?” ......不一而足,欢迎同志们续接。
天下事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利弊并行,永远无法做到十全十美。网络便捷了交流,障碍了沟通。至后越辩越糊涂,越热闹,非精通语义学、逻辑学和哲学等等,至少要学点盲文和聋哑学知识,否则气死人与我无关哈。 但是,精通者死得更快。打住!别误会,别引申:我可是什么“概念”“内涵外延”“范畴”啦都整不明白,所以健康而快乐着。 这不是天方夜谭,是地方昼谭。如果再结合屏幕后主人的性别、容貌、恋爱、婚姻、性格、属相、星座、血型、生物钟甚而基因等等情况,研究清楚此种现象的生发机理,就得要响应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号召,赶快掌握NBIC聚合技术,至少也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合攻关,——这是伴随互联网和物联网日益生活化的进程,横摆在我们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