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撞出了什么?
去年就想给美国电影《撞车》写个评,想探究一下这个电影展示的人性价值对于小说的意义,一直没有动笔,主要原因就是想看得更深一点。但一直深入不下去,就浅薄一下吧。
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叫Crash,并非是翻译过来的动宾词组,原意是碰撞的状态。可能中国的车祸太多,这样翻译过来更能吸引眼球。而且剧情里首尾出现两起追尾事故,这样翻译可能直观。这说明一个小说的题目是多么的重要。
美国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尤其是洛杉矶尤为突出。美国很多电影都愿意以洛杉矶为背景,可能是各色人种聚集的缘故,也可能是这里有太多的电影大鳄,电影城里的背景总归是身边人身边事,会有亲近感,电影《撞车》就是这样。
这个电影的线索很碎,人物联系很复杂,因果关系的歧向很多,这给小说思考有特别的意义。警察在美国电影里一直是个被嘲讽的角色,可能地位低下,喜欢看美国大片的人都知道一旦FBI或CIA探员出场,警察们都成了类似保安的角色。
这部戏里有两个警察,一个老警察和一个新警察。老警察有一个老父亲被病痛折磨,因为药不对症或者是感觉药物没啥效果,当晚电话请求医生助理更换医生,但被拒绝。想到此前曾被拒绝过,老警察心里很无奈。在第二天的出勤中,老警察例行检查了一个黑人豪车,把对黑人医生助理的愤慨全倾洒在黑子女主播身上,而且摸了女主播裙子里面。女主播很生气也很伤心,她的丈夫是电视台节目制作人看着她被摸也没表示反抗。而新警察对老警察的侮辱黑人女性行为表示了愤慨,回到警局就向上司提出换搭档。这个情节看似简单,却为后来的情节发展垫足了线索。这从一个意义上说,小说素材的选取考虑好了结果的多样性,那么这个素材就有了厚重特征。
老警察后来紧急救援一个颠覆车辆时,奋不顾身要救卡在座位上的司机。车已经开始燃烧,女司机的保险带却没法解开。老警察拿刀子割开保险带那时候,同事们已经拉着老警察的腿让他离开燃烧车辆,但老警察又钻了进去,抱着女司机让同事拉自己出去。跑出没多远,车爆炸了。女司机就是那个女主播,她扑在老警察怀里表示感恩,这和当初的被摸形成人格冲突。
新警察对老警察对女主播的搜身行为很反感,从表面看是很正义的行为,但在此后枪杀黑人小孩的行为后匆匆逃匿,这不能不让人反思。黑人小孩搭便车回家,看到新警察车上有个摆件和自己兜里的一模一样。掏摆件的时候,被新警察误认为是掏枪。惊恐警告之后贸然开枪,结果那兜里不是枪,而是一个摆件。这给小说人物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中庸的重要性。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只有真实的人性。
人物的关联性从新老警察的几个事件发散开来,引申出被杀黑人小孩哥哥,一个警局侦探;引申出女主播老公,一个进入上层社会的电视台节目制作人;引申出警探的上司地区检察官和老婆;引申出节目制作人救援的一个黑人;新警察引申出两个韩国人主演的中国人;引申出墨西哥修锁匠;引申出伊拉克裔杂货店店主。情节推进,紧密紧凑,不能不让人叹服编剧兼导演保罗哈吉斯的导演功力和叙述能力。
黑人警探面对凶杀案对象是弟弟心情很复杂,和白人搭档做爱大声喊着我在上白人,而白人搭档和他做爱则大声说自己是萨尔瓦多人,回去看老妈总觉得自己失落,这些普通人的情感演绎太精彩。可能每个观看的人都能看出不一样的感叹。
而那个伊拉克裔的美国人因为店铺被抢劫一空,求助无门,迁怒于墨西哥修锁匠。绝望之下,他拿着枪去杀修锁匠。他开枪的一霎那,修锁匠的女儿挡在父亲面前。枪响了,却没子弹。几个人都惊呆了。而两个小女孩却给了人无尽的唏嘘。伊拉克商人的女儿买了一包子弹,却是空心的;修锁匠的女儿则相信,父亲给的斗篷可以隐身。这种巧合和童心的演绎让观众松了一口气,但这类戏剧性的情节在枪支泛滥的美国显得极其难得。
这些不同族群的心里,都有自己的不安惊恐。白人检察官看不起黑人警探是黑人警探大叫着和搭档**的心理平衡因素,而黑人同时看不起南美族裔、亚裔和中东族群。每一个生活波折和坎坷遭遇都不可避免被人超越事物本身的逻辑,去找一些逻辑之外的细节为自己温暖和安慰。
小说里的各种人物也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可以模仿,任何人都在运动之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动态都可能形成偶然的人间喜剧或悲剧。每一个事件都是每一个人的相遇造成的,彼此的沮丧或悲伤都可能对人物形成不一样的性格关照模型。平面人物有平面人物的优势,心理活动和主观认定不是影像可以代替的。能从影像中找出小说的借鉴,是一件不容易但很快乐的事情。
《撞车》的环形结构和电影《低俗小说》一样,一个小圆圈的完整结构符合电影时间的审美习惯,估计也符合小小说或短篇小说的阅读篇幅,就推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