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梅弄晚 于 2013-5-31 13:04 编辑
从相逆学识对抗探索《鬼谷子》教育之先进 文/飞梅弄晚
摘要:战国时期,出现“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的政治格局,苏秦和张仪成为这个群雄争霸舞台上两颗最耀眼的政治明星,盛极一时;战国后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和庞涓,著名战例“围魏求赵”就是在这两位师兄弟之间展开,这四位赫赫有名的历史风云人物皆师从鬼谷子。本文从鬼谷子名言“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出发,探讨“相逆学识对抗”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人尽其材”这一放眼当今仍具有先进意义的教学理念,分析鬼谷子“相逆学识对抗”教学方法,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适用于现代教学。
关键词:鬼谷子;《鬼谷子》;相逆学识对抗;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前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著有《鬼谷子》及《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开创了不同于儒家、道家、法家等流派的政治哲学思想派别,并创中国游说修辞之先河,对宗教、军事、术数都产生巨大影响。
有人说鬼谷子是古代真正的教育家,非孔子。理由如下,孔子门下三千弟子,成名者不过数位,而鬼谷子门下五百学生中最有名气且有史料记载的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剩下的有:范蠡、吕不韦、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郦食其、蒯通、黄石、李牧、魏僚等等......后几位因无确切文献记载,尚有未考证的存疑之处,姑且不论,但毋庸置疑的是鬼谷子是位奇人,是江湖术士的祖师,也是“三教九流”中纵横流派的鼻祖,为历代传诵,他的思想甚至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家---德国史学家和社会政治家、美国基辛格博士的老师斯宾格勒说:“鬼谷子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
《鬼谷子》为鬼谷子原著还是为苏秦伪托,目前有一较为可信的说法,即:《鬼谷子》成书过程与《论语》有相同之处,为鬼谷子原著,苏秦整理,其版权应是师徒两人共同拥有。本文忽略《鬼谷子》伪托一事的具体考证,从书中的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等十二篇,联系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人的“相逆学识对抗”教学学例,对应认知自我教育、应急教育、情景教育、惩戒教育、逻辑教育,展开粗浅讨论。
一、世无常贵,事无常师
在两千多年前,鬼谷子即提出“世无常贵,事无常师”【2】这一先进教学理念。他指出:世界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处不变的老师。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所以主张并教导学生要学会适应变化,还要在变化中学习。这一理念即便放在当下,也相当科学,有正确的、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相逆学识对抗 (一)苏秦与张仪 司马迁《史记》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3】(《苏秦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列传》)【4】 《战国策序》: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5】. 在礼崩乐坏、诸候攻代的春秋战国时代,隽异豪伟之士莫不奔波于各国,以游说、计权谋和术数以求聘用,谋取官爵。游说之士一言兴邦,一言灭国,在当时具举足轻重位置,苏秦和张仪为纵横派成功代表。苏秦的六国“合纵”,使得号称狼虎之邦的秦国,不敢东出函谷关一步,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身居赵国宰相十五年,使得秦国收起了“狼子野心”,后有张仪的“连横”使得秦国建立帝业,一举破了苏秦的合纵术,六国归秦便是张仪的杰作。 苏秦的合纵,其宗旨在于各小国为了抵抗强秦的侵略,应该组织联合阵线防卫;张仪的“连横”恰恰相反,由秦国联合各小国,瓦解六国势力,削弱抵抗强秦的战力,然后再逐一吞并其它小国。公元前317年,苏秦在齐国被暗杀,张仪最后不知所终。
(二)孙膑与庞涓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6】。 孙膑与庞涓在同学期间结拜为兄弟。庞涓打了几个漂亮仗,被魏王封为大将军,他把孙膑引见给魏王,却又因孙膑的才能而嫉妒孙膑,处心积虑陷害,刖了孙膑双足不解恨,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忘了鬼谷子“以德养民,犹草木之得时;以仁化人,犹天生草木以润泽之”的教诲。孙膑棋高一筹,“人动我静,人言我听;能固能去,在我而问。”以鬼谷子的“诈疯魔”一计骗过庞涓。后将庞涓于公元341年围困马陵道,庞涓自刎身死。 庞涓的人生起落,也就是魏惠王霸权盛衰标志,庞涓之死敲响了魏国霸权的丧钟。孙膑辅佐齐国大将军田忌,史上脍炙人口的“田忌赛马”以弱胜强的故事幕后策划即为孙膑,并取得桂陵之战和马包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霸业,后因腿伤复发身亡。
(三)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出自同一师门的两对师兄弟,何故在军事上成为对手,盖因鬼谷子在“因材施教、人尽其材”的过程中,采取观察学生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和处理办法,借以考察学生擅长,以便采取与之相对的教学方法。鬼谷子没想到他的因材施教法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竟引发同门相残,乃大哀,后关门收山,销声匿迹,隐迹江湖。 鬼谷子在《捭阖篇》中说:“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必然伴有可贵,无为以特之。审定有无,与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愿。”【7】即:说到贤和不肖、智者和愚者、勇者和懦夫等,在才智上各有差别,其中可以开启可以闭藏,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卑贱可以尊贵,一切都仰仗无为来进行调查。审定对方的有无和虚实,按照对方嗜好和欲望来观察对方的志向和意念。 除了苏秦、张仪、庞涓、孙膑,鬼谷子的学生最多时达到五百多人,除了传授礼、乐、射、御、书、数六世和诸子百家外,还根据各人特点分别授以游说、兵法、阴阳、术数等术。
三、综合教育 (一)认知自我教育 要度量别人,必须先度量自己。这是鬼谷子的认知自我教育。 他说:“非至圣人达奥, 不能御世, 不劳心苦思, 不能原事, 不悉心见情, 不能成名, 材质不惠, 不能用兵, 忠实无真, 不能知人。故件合之道, 己必自度材能知奋, 盆长短远近孰不如, 乃可以进, 乃可以退, 乃可以纵, 乃可以横。”(《鬼谷子· 杵合第六》)【8】 以上可看出鬼谷子教学理念,他认为一个人如果首先不度量自己,那么就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才智,也不能分析自己的长短,更不能对他人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二)应急教育 “泣下沾襟”和“智考孙膑”都是应急教育典型案例。 鬼谷子令即将毕业的众弟子挖了十多个二丈深的地窖,对学生说:“有能独下说窖中,使我泣出者,则能分人主之地矣。”苏秦第一个跳入窖中,从身世说起,谈及志向及含辛茹苦的学习生涯,慷慨激昂、抑扬顿挫,使得一向以不言苟笑著称的鬼谷先生“泣下沾襟”【9】。 在考学兵法专业的学生时,鬼谷子要求众学生把他骗到屋外,即为合格。庞涓求胜心切,跑到屋外后,故作惊恐状禀鬼谷子有元始天尊驾到,请鬼谷子接驾。鬼谷子识破骗术。庞涓又生一计曰有九天玄女来临,鬼谷子只欠欠身。后庞涓不慎摔倒,磕掉两颗门牙,报于鬼谷子说有两位师兄打架,鬼谷子只是站起来,还是没有走出门去。轮至孙膑,孙膑以老师在屋外反而有本事把老师骗至屋内,鬼谷子信之,发觉上当。孙膑的急智才华为鬼谷子欣赏。
(三)情感教育 鬼谷子所主张的“揣术”和“摩术”都是以人的基本情感出发,演化为一种情感教学方法。 “微摩之此其所欲, 测而探之, 内符必应。其应也, 必有为之。”【10】其意思延伸为根据教育对像的行为表现进行揣摩和估测,然后再分析其内因,以内外呼应的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目的。鬼谷子充分认识到人的丰富性,他说:“其摩者, 有以平, 有以正, 有以喜, 有以怒, 有以名, 有以行, 有以廉, 有以信, 有以利, 有以卑。”【11】也就是说从平、正、喜、怒、名、行、廉、信、利、卑等十个行为表现去挖掘性格内因,再进行因材施材。
(四)惩戒教育 在处理“个性”学生时,惩戒教育是门艺术教学。 一日,鬼谷子带着学生至附近乱石岗,指导“颠倒八门阵”要义,孙膑和庞涓的学习心思被一块大石头下的蚂蚁吸引。鬼谷子见了说:“既然你们喜欢和蚂蚁玩,那我就布置一道作业,你俩分别把两群蚂蚁操练成纪律严明的士兵,按照‘颠倒八门阵’排列好。”正在大家冥思苦想时,孙膑灵机一动,他找来蜜糖,用蜜糖组成阵形,蚂蚁有喜食蜜糖天性,所以乖乖地排成了“颠倒八门阵”。面对个性弟子的错误时,鬼谷子不仅不责之,而是视错误为资源,使弟子们在“惩戒”中启思益智,得到教育。鬼谷子高明的惩罚艺术教学令人折服。
(五)逻辑教育 游说之士在合纵连横游说诸候时,必然需要机敏的思维和高超的思辩,还需要一个强大的逻辑支持。 《权篇》中说道:“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者,益损也。”【12】这说明游士靠的是三寸不烂之舌,凭的是语言取胜,他们必须注意语言的周密性,为了锤炼游说语言技能,策士们必然注重逻辑。这也从侧面证明鬼谷子的教学是多维的,且包含着必然的逻辑能力培养。
四、奇特的教科书
《鬼谷子》开篇即以“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13】世界都是阴阳万物组成,这是人们长期观察自然的科学结果,也是阴阳学说概括的世界物质“对立、互斥、消长、转化”的普遍规律。 纵观《鬼谷子》全文,似是专门为苏秦、张仪等纵横家设计的游说课本,其内容主要为游说纵横之术。然此书的行文方式与《论语》颇为相似,多采用设问方式,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类似现代课堂授课程度。例如《揣摩》第七,开篇即以“古今普用天下者”打开,然后稍作阐发提出问题:“何谓量权?”接着以度大小、谋众寡、称财货等作答,最后总概一句:“如此者,是谓量权。”其行文语气,酷似现代教案,结尾处“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一句,尤其打上教案烙印。
结论:《鬼谷子》是先秦纵横理论著作,与儒家、道家、法家有一定相通之处,为我国的论说发展史奠下基础,在我国古代心理学、人际学、教育学等学科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从哲学思辨到一定程度的唯物主义思辩,从交际到处世,《鬼谷子》注重客观条件下“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教育方法,也以“道德、仁义、礼乐、忠信”为思想教育,更多地研究人的心理感觉、情感意志、思维方式等同行为相关的关系问题,这对于当下探索先进教育仍有其积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年出版,第69页 [2][7][8][10][11][12][13].(战国)鬼谷子.《鬼谷子全集》.东方慧子,乔柏梁,崔革.编注.线装书局.2008-03-01 [3][4][6].(西汉)司马迁.中华书局.1982-11-01 [5].(汉)刘向.《战国策序》.缪文远等译.中华书局.2006-09-01 [9].(东汉)王充.《论衡校注》.张宗祥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