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灵雨灵 于 2013-3-31 16:58 编辑
4月7日,在我们眼中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然而这一天,对于卢旺达人民甚至全球人民来讲,理应是一个无比哀伤的日子--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我想卢旺达人民的哀伤必然是真切的,十五年前的那场屠杀或多或少地带走了他们熟悉的亲人或者朋友;而对于世界上其他不相干的人民,感到悲哀的应该是被广为尊崇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吧。
卢旺达地处非洲中部,是一个落后农业国,由胡图族和图西族两部族构成,然而两部族之间一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图西族人口少,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却占据统治地位,政府官员也多是图西族人,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20世纪上半整个世界都在反剥削、反压迫,到了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夺取了政权,重新分配土地,而许多图西族贵族则被迫逃离故土。经年的矛盾,如果没有两族人意识形态上和平和谅解的信念,始终不可调和,甚至有可能激化。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就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1993年8月,卢旺达政府和侨居乌干达的图西难民组织“卢旺达爱国阵线"在坦桑尼亚阿鲁沙签署和平协定,决定结束内战。然而1994年4月6日,胡图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再次点燃了两种族间仇恨的火种,矛盾再次激化,从而引发了二战后文明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种族清洗,以图西族人为主、包括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在内的上百万人在此后的3个月里相继丧生。
关注这段历史,是在看完《卢旺达饭店》之后。它是如此的让人不可思议,20世纪90年代,和平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旋律,现代文明也已经广被推崇,竟然还会发生如此惨绝人寰的事件~ 如果说造成两个种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殖民统治和由殖民者推行起来的种族等级统治系统,那么独立之后的政府显然并没有在种族和解方面作出太多努力。暴力之后的如何实现正义和和平,也的确是个难题。以暴制暴显然不是可取,因为这样只会导致更深的仇恨和对立;而且如果当权者没有强烈的和解的信念,实行有效的政治舆论、精神导向,及协助和解的措施,民众的思维观念又如何能从长期的对立中释放出来呢?对立的观念一旦世代传承,自然而然就会进入潜意识,并成为日后矛盾激化的潜在导火索。《十周年后再析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一文中提到:“大规模群众性暴乱必然是被组织起来的,它不会无目的地发生;即使暴民动乱也会有所计划,更何况是这样巨大的持续性的毁灭行动。”,甚为赞同。记得以前看到一些战争、大屠杀或者群体疯狂类的悲剧发生,总是很迷惑,占社会大部分的民众为什么会那么轻易地被少数人明显有偏差的思想和言论所煽动,丧失理智呢?这个问题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却也相信,在这些发生悲剧的地方,现代文明所崇尚的“理性”的光辉尚没有降临;一旦少数人在自己集团利益的指导下,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挑拨起大众潜意识里的某种情绪,就能很容易地摧毁他们的理智,让他们陷入群体疯狂中。而自己曾经一度反思得最多的就是,倘若自己处在文革时期,还能否坚持原则,不陷入到群体疯狂中。
大屠杀后,国际社会开始责备联合国的无能,责备西方社会的不作为,从而使所谓的现代文明显得不堪一击。当时联合国驻卢旺达维和部队的指挥官达赖尔将军后来也说:只要联合国愿意介入,只要给他5000名精兵就可以阻止这场人类的大灾难,然而被索马里人吓破了胆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数十万卢旺达人的哀号中转身离去。 可是那又如何呢?联合国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其决策是安理会成员国利益博弈的结果,其行为也受到各国相应的制约。武力干涉的决策,对于联合国来说,是一件非常渺茫的事情。等各方协议完毕,暴乱早已经一发不可收拾,快结束了。一直不太清楚联合国的维和机制,上网查看才知道联合国派维和部队的本意是对都有和平意愿的冲突双方进行隔离和监督,维和士兵没有首先使用武力的权力。
所以,达赖尔将军当时等到的联合国命令是:“我们不能同意你所计划的收缴武器行动,因为它明显超越了第872号决议所授予的权限”。联合国部队,西方军队在第三世界国家不能首先开枪,只能自卫。于是在失去理智的胡图族人面前,枪支也失去了其威慑作用,维和部队也根本掌握不到主导权。一旦动乱开始不可控,一方面维和部队自身也会出现相当成度的伤亡,各国统治者就需要顾及国内民众的感受;另一方面对于暴乱中的人民而言,暴乱始终只是自己国家的内政,而维和部队始终都是外侵者,不信任和敌对情绪必然产生。这样一来,期待西方国家再干涉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流血一旦成为事实,暴乱一旦开头,便会引发两族人潜意识里的对立和仇恨情绪,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惨淡收场。所以有的人评论,卢旺达大屠杀根本就不可能被制止,也是很有道理的。这是人类必然的悲伤,与利益有关,与理性的缺乏有关,与现代文明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