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德清站
德清站站房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层数2层,建筑长139.2米,宽33.3米,建筑总高度23.1米,总投资约1.3亿元。线侧平式站型设计,采用下进下出式旅客流线。建筑立面采用灰、白色石材,金属屋顶。...今年七月将要通车。
杭宁铁路客运专线设计运行时速为350公里,建成后南京至杭州将在一小时以内到达,单向输送能力8000万人/年。项目投资估算总额313.8亿元,工期4年,由铁道部、江苏省、浙江省共同出资,并组建合资公司负责项目建设。杭宁客运专线始自南京南站东端引出,至杭州东站,全长249公里,铁路全线共设南京南、郭庄、上坊、溧水、上兴、溧阳、新宜兴、新长兴、湖州南、德清和杭州东等11座车站,并预留徐舍、余杭开站的条件,预留郭庄连接禄口国际机场的条件。
据悉,按照设计规划,杭宁城际列车单向在高峰时,每小时将开出4列直达的列车、3列沿途站站停的列车。也就是说,每个小时有多达7趟列车从杭州开往南京、7趟列车从南京开往杭州。专业人士测算,届时,德清到杭州不超过15分钟。
据了解,杭宁铁路沿线各城市间人流、物流往来日益频繁,客货运输需求潜力巨大。杭宁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它与沪宁城际铁路、沪杭甬客运专线等共同构成长三角快速城际轨道网。杭宁铁路客运专线建成后,可以较好地解决长三角西南部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薄弱问题,形成沪宁杭区域1—2小时交通圈,促进长三角经济圈持续、快速、均衡发展。 目前,杭宁高铁德清站的建设初具规模,站前广场上用花岗岩雕琢的12根文化柱已经立起来了。据悉,每一根文化柱高9.9米,直径1.1米,分别记录着德清的文化元素。 德清高铁站长什么样?12根文化柱上铭刻着什么内容?在现场,刚铺设完花岗石地砖的广场显得整洁大气,在12根文化柱的衬托下,浓郁的德清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12根文化柱6根为一排,分别挺立在高铁广场左右两侧。文化柱全身由灰白色花岗岩以浮雕形式制成,显得分外古朴典雅。站在这高约10米、直径约1.1米的文化柱下仰头观赏,看到精美的柱体造型及柱身图案,气势宏伟。
文化柱由柱体与柱础两大部分组成。整个柱体上下两端均雕刻有相同图腾文饰,柱体中段则雕刻不同的文化故事并配以文字说明。底部的柱础设计灵感来自良渚文化的玉琮造型,文化内涵深厚。
建设德清高铁站广场,重头戏之一就是打造“德清文化”。长久以来,围绕德清发生的历史故事一直被市民津津乐道,许多名人事迹仍为世人传颂。据文化柱文案起草者之一、县图书馆馆长慎志浩先生介绍说,12根柱子共介绍了我县六大文化主题,分别为“德清文化”、“防风文化”、“孟郊·游子文化”、“瓷之源文化”、“莫干山风光”与“下渚湖风光”,每个主题都有相关的图腾群像,极具文化生命力。
第一组“德清文化柱”主题是“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偌大的八个字被醒目地雕刻在顶端,过往游客一出高铁站,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两根文化柱。“德”,是德清人的魂,“清”,是其秀美的外衣,“德清”,丰厚的人文底蕴则是她流动的“神韵”。
第二根“孟郊·游子文化柱”讴歌的是慈母心、游子情。通过孟郊母子的举手投足表现古诗《游子吟》的骨肉亲情,讴歌感动千年的游子情意、弘扬美德。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国语》和《史记》中都曾记载防风氏族典故。 第三根柱子(如右图)走了一圈后留意到,设计者通过对德清防风文化元素的解构和重组,展现出了神秘、古朴的远古文明。
第四根“瓷之源文化柱”以立面视角表现德清中国原始瓷器的造型之美,图腾生动地展现了在德清大地上的远祖精湛的制作瓷器的技艺,似有着生命气息的历史文化,深厚而绵长。
竹之绿、云之奇、瀑之状,缓缓萦绕在第五根文化柱上,简洁大方的雕刻纹理浓缩了“清、静、绿、凉”意境的莫干风光,市民只需在柱前稍稍停留便可尽揽江南第一名山莫干山的胜景。
介绍下渚湖风光的文化柱是最后一组,“天开下渚湖,地裂防风国”两行大字非常醒目,水波、芦苇、土墩和水鸟镌刻其间,质朴粗犷又不失生动,摇曳的芦苇间缭绕着点点鹭鸟,把下渚湖野趣横生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12根带有鲜明德清文化特征的文化柱屹立在德清高铁站广场,表现德清特色文化还是第一次。今后,市民乘坐宁杭高铁或从德清大道经过高铁站,不妨驻足欣赏下这些具有奔放灵动气势,带着德清文化符号的文化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