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去删改别人的作品
我上中学时候编辑校刊,自以为是的改过别人稿件几个字,帮她在校刊发表了,本来还以为别人会很高兴,结果有次和她聊天她问我为什么要改动。弄得我好难堪,后来仔细反思自己做法,就再不去改动别人作品了,可能别人那样写有他自己的理由。有了这见识,我对待别人作品就慎之又慎了。后有个低年级女生托人让我评改下她的小习作。习作题目叫《女人和水》,我很好奇,那时候的小女生也想得蛮远的。就写了一段评论给她,谈了我的一些看法。后来那篇文字我又看到过一次,上面她在我写的“冗长”的冗字上注明了汉语拼音。我觉得这样的交流也蛮好的,以后就成了笔友。
每个个体生命都有自身的特点,这个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文如其人,如果文章被改动或者被窜改过,还是原来的文章吗?某些偏激的作者甚至认为自己的作品自己都不能去改动的。因为时过境迁,自己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情境,改来改去终究会变成四不像。很多一气呵成的文章看着就很舒服,很多反复推敲的文字,就会有生涩之感。
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主要是改错别字和语句的通顺与否。要怎么去润色一篇文章,怎样去遣词造句,老师一般是不能那样做的,不然改出来的都是老师的文章了,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这样有意思吗?老师的评论也大抵是文章主旨或者写作特点之类的指导。许多作者也是很讨厌文字被编辑改动,编辑的水准未必就比作者的高明,如某作者写的“作为”被编辑改成了“做为”,作者不仅不买账反而认为编辑改错了。因为经过论坛反复讨论,的确是改错了。当年沈从文描写一个老男人,用了妩媚一词,真的是神来之笔。不然,出版编辑要是不理解,不知道要改出什么笑话出来。鲁迅的“一颗枣树,又一颗枣树”也是不能改动的,不然还真没那个味了。
文学作品有时候因着偶然的机缘流传下来,在作者当时没有任何反响,却能在隔代大放异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样的诗字字珠玑,作者的博大胸怀岂是某些雕虫小技者所能理解的?
作品不是不可以批评,其实在我看来所有的批评都不能超过商榷和个人看法的范围。看很多文字之争,观点上可以坚持,但行文上给人的感觉却都很雅致。这就很难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