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一把穿越吧。既有地域上的,也有时空上的。
地域是从黑龙江省穿越到内蒙古自治区,理由只有一个:都与茫茫的大兴安岭有关。
时间则穿越回2001年冬天,回到我初次见到也是至今唯一见到嘎仙洞那天。
说是冬天,其实已是当年的3月底,正是南方的暮春时节。但对于地处高寒区的大兴安岭来说,冬天总是那么漫长,以至于从每年9月上中旬开始下霜到次年5月中下旬天暖花开,这里都可以称之为冬季。
陪大连来的客人去嘎仙洞那天,天高云淡,艳阳高照。只是阳光的温度还不足以驱散大兴安岭的寒冷,更不能融化道路上的冰雪。但跑惯了冰雪路面的司机显然没当回事儿,把车开得飞快。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上,不时回头和那两位高校退休教授唠着闲嗑。
我这个人方向感不好,也记不住那些不太熟知的旅途时间,只记得那天车子出了加格达奇,也就个把小时吧,便顺利抵达嘎仙洞跟前的平地。
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跑得飞快的车子却出了状况,原地转了好几圈。待到惊魂初定,下车一看,发现地上全是积冰。问司机怎么回事儿,他也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想来是车速太快所致。我一边叮嘱司机回去时慢点开,一边招呼两位老教授下车,和他们一起沿着一段人工栈道往嘎仙洞爬去。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境内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为天然大型山洞,洞口西南向,略呈三角形,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洞内西壁距洞口15米处,保存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也就是公元443年留下的摩崖铭刻。
嘎仙洞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2001年,这里却看不出有“重点保护”的丝毫迹象,看不到管理人员,找不到导游,除了我们四个,也没其他游客,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基本上就是处于一个放任自流、无人过问的状态。
当时我也纳闷,不就个破山洞吗?怎么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等到了解了它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我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孤陋寡闻甚至是无知。
嘎仙洞之所以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是因为它还原了一段历史,中止了当年中苏历史学界关于大兴安岭和外兴安岭归属权的争议。
众所周知,沙俄曾经掠夺了中国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就包括外兴安岭。中苏交恶期间,苏联学者不仅拒不承认外兴安岭是中国的土地,甚至还称连大兴安岭也是他们的,中国学者自然不干,却拿不出有份量的历史证据去反驳。
直到1980年7月,嘎仙洞和洞内摩崖铭刻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魏书》关于“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祭祀的记载才得以证实,这里也被正式确认为北魏王朝拓跋鲜卑的发祥地。
这个重大发现轰动了世界,被誉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苏联学者就此闭嘴,不再胡说八道和混淆视听。
我不知道嘎仙洞现在是个什么状况,听说被开辟成了风景区,管理和服务应该正规起来了吧?
不管怎么样,对于嘎仙洞这样极具历史和现实价值的人文景观,都不应该被忽视和忘却。
那不只是北魏王朝和鲜卑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魂。
天高云淡2012年10月20日08:22于沈水之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