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醉笑陪君三千场 于 2014-2-23 17:57 编辑
刚毕业那年,还没分配,我临时被借到市经委抄材料,顺便帮他们改改病句错别字。当时有个流行词,经济“不景气”,有天吃饭的时候,经委办公室主任问我,不景气这个词看上去怪怪的,怎么来的呢?
中国文化讲究“传承”,汉语的成语或者词语,一般都在古代文学中有个出处,但这个"不景气"却没有。
我说这个像是日本话。应该是从日语学来的“外来语”。当时是信口开河,却蒙对了.
关于外来语.
毛主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
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很多"炮响",比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等,一炮接一炮地给我们送来了资本主义.
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到陈独秀等革命先驱们怀着强国梦,向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寻求救国良策的时候,发现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甚至很多新兴的概念,理念,在汉语里都找不到对应的名词来表达.
举个例子,1919年一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两个新名词:德先生和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德先生和赛先生,由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但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表达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后来发现,邻居日本早就用汉字翻译了这两个词:德先生,“Democracy”,德莫克拉西,民主;赛先生,“Science”,赛因斯,科学。
再举个例子,"心理学"这个理念,以前中国没有.自然也就没有相应的名词.是从西方引进的。最早把这个理念介绍给国人的是严复,严复翻译为"玄学".而日语把它翻译为"心理学".
心理学起源语古希腊的“灵魂研究”,英语叫Psychology",
我对外语一窍不通,为此我特地请教了在某大学教英语的朋友.现学现卖.
"Psychology"的"ology"是关于学科的一个后缀.Psych是词根,使某人精神紧张或丧失信心等的动词,英文的意思大致为"关于精神活动的学科".
从字面上看,日语的这个翻译好像并不很准确,因为精神活动其实跟“心”这个器官无关,是大脑的活动。但汉语传统中,把人的内在精神活动与"外物"相对,归于"心",——心灵,唯心,心想,心爱。因此把Psych翻译成汉语的“心理”,既符合原意,又衔接了汉语传统。
跟严复翻译成“玄学”相比,日语用汉字翻译的这些英文更加“信、达、雅”。
谢谢某老师.
这些理念,思想,文化,起源于西方,我们在学习时,相关的概念,名词就注定是“外来语”,因为日本比中国更早地接触和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他们的翻译工作,就注定比我们先走一步。那么在“德先生”和“民主”,“赛先生”和“科学”,两者之间,一个音译,一个意译,但却是日本人帮我们翻译的。甲午战争后,国人开始向日本学习.很多那个时代的文化先驱都留学日本.并把日本从西方学来的现代资本主义思想介绍到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来自西方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大量人文,社科日语词汇就这样流传到中国.并沿用至今.
无论来自英语的音译词,还是来自日语的意译词,都是"炮响"送来的.
当初的日本从中国学文字,后来的中国从日本学词语.
这是文化影响力流向的一个特征,谁强大,谁的文化就是主流。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
顺便说一下:"外来语"这个词,也是从日语借入汉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