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三味书屋 来自《洛艺不绝》的零星文字印象
查看: 9792|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洛艺不绝》的零星文字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3-24 00:1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本帖最后由 二月三十号 于 2014-3-24 11:35 编辑

  这一刻在这儿写点字,呵呵,写完了一看,还不是一点,但无论一点、两点,看来贴这篇字是个意外。记不得上一次在这儿溜达是何时了,忙生计的日子,看字、写字总在其次。可以善意地懈慢文字,但决不可马虎肚子。不过酒足饭饱之后,花那么一点时间看点字,不止于可以打发零碎的闲暇时光,还可以解点酒。喝酒--看字--解酒,这其中的非逻辑关系,也估计非我所创造,但这篇意外敲出来的字,确实是这种非逻辑的结果。
  
  从《洛艺不绝》目前更新后的篇幅来看,这部作品恐怕不止于是一个“中篇”的模样了。看中、长篇之类的文字总是会让人望而却步,个中道理不是甚难理解,有时,如其跨越万水千山去寻一位绝代美人,倒不如把邻家的那位也称是水灵灵的妹妹多看几眼。殊不知,看彻、看透后,同样也能获得关于审美的感受,而且辛苦,也少多了?但切记,莫要死死盯着人家瞅,那人家姑娘会怪不好意思的,虽然阁下没有歹意。
  
  但得来容易的东西,其中的审美元素通常是不容易保存的,也难以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认识,因而,于阅读,于写作,还是要有一种大视野的追求。于作者,遇上一个合适的题材,可以尝试多花点笔墨,去写一个较为宏大的场面,这于文学创作,是一种大强度的锤炼方式,也很能考验作者的写作意志;而于读者,遇上一部大规模的作品,而且也合口味,正好也有空儿,那么就耐着性子读下去吧!这于自己的写作,终会是有帮助的。当然,如果“三差一”的声音传来了,我建议“锅往急处补”,字儿,几时不能看呢?又不是打铁,怕冷了?但是人家的场子不能冷。你在看点闲字,人家火急火燎等你上场,阁下看着办吧!
  
  事实上,想必邻家的那位水灵灵的妹妹,腰围几何,脚码几寸,甚至脸蛋上有几颗可爱的小雀斑,阁下都烂熟于心了,甚至比之牌桌上的那只幺鸡都清楚有加。倘继续审美下去,阁下不会打瞌睡才怪!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世上是凡熟悉幺鸡的人,都是不会为那只雀儿打瞌睡的。但眼中的那位出落得那般好看的邻家妹妹,虽说是小家碧玉,但要是旧日,除了可能会点女红,说不定连字儿都不识几个呢!那般,如何深度获得审美元素?估计还真不如一只栩栩如生的雀儿可爱呢!君不知,那只雀儿的腹中是装有历史内涵的。
  
  看来我有点杞人忧天了?未必。企图希望一篇来自“小儿科”的作品产生具震撼力的效应,估计希望渺茫。当然,对自己的创作目标应该有一定的前提,犹如要经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的阶梯教育一般,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
  
  路过这儿,撞见《洛艺不绝》这个标题的一刹那,我留住了脚步。看上去,点击量已经达天量了,这当然是衡量一张帖子质地的一个指标。但是如今流行造楼,点击量除了能说明热闹与否,也未必能说明其他什么。甚至在我看来,高楼林立的论坛,不少时候也就是轻佻戏谑、打情骂俏的地儿。当然还有一种情形:那就是砖家们两相倾轧、恶语相加的战场。
  
  很艰难地打开了《洛艺不绝》这张帖子。艰难的原因是楼确实太高了,爬得气喘吁吁,实在辛苦。最要命的是楼爬完了,也只能从走马观花中,了解到一点点文字的皮毛,因为打开帖子那一刻已经是凌晨了,悠悠万事,吃饭睡觉,还是首要的。不过直觉告诉我,这座高楼用来给六星撑门面,也谓六星之大幸了。客观地说,相对于一般的论坛帖子,称《洛艺不绝》这篇帖子为“鸿篇巨制”,也没有太夸张!多一句话:有人见此说,千万不要不服气。
  
  一个晚上加个今天的上午,确实难得系统地读完,读完可能还要点时间,故而,这会儿很难有一个全面的印象。不过,粗略的印象还是有些许。比如,这部作品的标题,如果按前两章,合计三十一节的内容来看(好像第一章还差第十四节),不太合适。也许《洛艺不绝》是作者精心杜撰的一个题目。其实,所谓的“艺”,如果仅仅只是限于牛肉汤、羊肉汤和胡辣汤之类,就过于窄义了。另外,“艺”可以泛指文化,但其更强调的是技艺,所谓“六艺”的意义正是如此。但是,就我所读的“牛肉汤”一节,立意似乎是在说日子,而非是在说牛肉汤的文化渊源。
  
  还有一点,《洛艺不绝》显然来自成语“络绎不绝”的谐音。就像有杯无患、天尝地酒、酒负胜名、食全食美一类的说辞一样,其实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文字杜撰有何真正的辞趣。作为一个一般的帖子,为增加趣味而作这样的文字处理,似乎无妨,但是对于一部正儿八经的作品,还是应该注重文字的规范性,尤其是标题更要如此。我不知道作者后续的文字中,还会有哪些和“艺”有关的洛阳文化出笼,考虑到这儿已经有将近10万字了,则即使后面还有异于“胡辣汤”一类的内容,《洛艺不绝》的说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个地域性的饮食文化,估计涵盖不了一个“艺”字。所谓“不绝”,应该理解成有接二连三的和“艺”有关的章节。显然,这儿的“艺”就显得单薄了。虽然看上去洋洋洒洒,介绍的那么多货色,足让如今的吃货们垂涎三尺了,但于“艺”字而言,单薄无疑。
  
  我再假设一下,如果后面所写的内容是其他的文化主题,那么,10万字之后,从成书的角度来看,还能有多大的空间可供作者去装其他字儿呢?你想多装点,出版商一般也是不会答应的。如此,就会给人以文字主题分散的感觉。
  
  阅读中还有一个即时印象,那就是文字中频繁地使用破折号,如果将此视为作者的一种文字习惯,那还真难料及这件事于作品是福还是祸?
  
  利用WORD自带的查找功能,可以方便获悉第一章有521个破折号,第二章有572个破折号,合计1093个破折号,这确实有点吓人!容易让人生出怪异的感觉。仅从这个指标看来,这儿的破折号不能构成所谓的文字风格,而恰恰相反,这种方式事实上破坏了作者可能期望给出的一种撰文风格。还注意到第二章所用的全格破折号“————”较之规范者“──”(汉语中为两个汉字长,英语中为两个英文字母长)明显出格。另外注意到全文字符合计94000余字(也来自WORD计数),算来,则几乎平均每100汉字即有一处破折号。
  
  在目前的文字规范中,关于使用破折号的文字环境,大略有十数种情形,我不去轻易怀疑作者驾驭标点符号的能力,但是,混用或滥用的情形估计会有。在我的阅读中,并非觉得文中的有些破折号是必需的。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行文特色,我倒觉得这是一种不太健康的使用标点的方式。可以意识到的一件事是,当读者从应接不暇的破折号中去揣摩破折号可能折射出的涵义时,或会分散读者的阅读情绪。事实上,不能指望每个读者都像熟悉逗号、句号那般,都十分熟悉破折号所表达的十数种语言功能。于是,可以想见一种结果,即阅读中或会形成可能的思维阻梗,其直接的后果则是造成作品中的文学元素的悄悄流失。这于作品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实上,除非一定要用破折号不可,在不少文字场合,利用适当的句型或文字表达来取代破折号,并非是不可能的!
  
  严格说,这刻尚没有更多的说辞去深入评论作品,因为确实没有来得及完整细读,否则,信口开河会让人贻笑大方的。我是断断不敢说出诸如“文中的破折号就是作品的一种特点”那般话来的。原因很简单:谓特点之理由呢?没有理由的“特点”那就是“特别”,而“特别”的含义之一就是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的东西于常人是很难理解的。换句话说,大众文学不是标新立异的载体。
  
  日前,已经在作者的文章后面留下了简单的几句话,而且很快见到了楼主的回帖,回帖很坦率,这让我这刻写字的兴致也高点!对于我所说到的想法,当然最终还是需要作者独立思考,做出选择。选择有时候是很难的,这能理解。不管如何,这部作品是饱含作者心血的。毕竟作者不属于专业写字的那一类人,写到这个份上,很不错了。当然,文字上的某些东西也并不是有一万人看过就一定成熟了,或许还要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方才可能将自己的“孩子”养得更滋润。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往往也是让自己的孩子获得营养的过程。
  
  今天读了序言和第一章的前两节,加上昨天的“牛肉汤”,一并说点不太成熟想法。
  
  一般,请他人写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从中获得作者们骨子里想说而又不好意思说的一些话。让他人来作序,说点美言,也是属于人之常情。如果张三给李四的书作序,闭口不言一个好字,估计李四的肠子会悔青的。美言说俗点就是适当吹捧。二两的东西说成二两半会塌天?实话说,文字那东西,当然可以掂量,但总归是不能称量的。货真价实的东西需要赞许,成色不那么足的东西,就更需要几句名家的好话,果真你不说几句好听的话,那请你写序做何?文人之间相互的吹捧和腹诽,都是文化景观,不稀奇。但是到了名不见经传的作者那儿,一时半会儿寻不到垂青者,那就只好自己点灯熬油,使出浑身解数弄出一篇序来,以昭天下知音了。但又不能王婆卖瓜那般吆喝,名家的美言美语可视为提携,无可厚非,而自己唱好会让人侧目。看来,唯有华山一条路,用自己的文字实力,去为读者打开一扇引人注目的窗口。但这是要点文字实力,要有点真功夫的。
  
  我注意到了这篇序有两处能称为“真功夫”的东西:
  
  其一,用一只“碗”来形象地刻画在时光的磨砺后所呈现的一种时空格局。在作者的视觉中,那是“一个盛满着感觉与情绪、愈加坚硬与清晰的‘碗’。”而从“碗璧”和“碗底”的落差中,作者恍若隔世,捕捉到了平凡思维中不容易出现的那种历史深处的“悠扬时空与一抹斜阳”。
  
  其二,利用序的有限篇幅,较成功地制造出了某种文字悬念。作者深谙一个道理:再如何如何的大餐,首要者是必须要让人有胃口。而且有了胃口未必不可以还吊吊胃口。有了前述的第一个特色,读者的胃口基本上不会缺的,而为读者端来的那口大碗和若干菜单,倒是吊起了读者的胃口,因为序中几乎没有说及碗中何物,况味若何?这一切当然都要等到“煎炒烹炸、焖熘熬炖”完毕后,方才知晓。
  
  实话,这篇小巧玲珑的序言,最出彩的字儿就是那个“碗”,这只碗和后面依次出场的牛肉汤、羊肉汤、豆腐汤、水煎包等等等等,形成了一种天衣无缝的逻辑链。那些或被历史尘封的饮食小吃,或还正在光大的饮食料理,在作者的笔下,均成为了一碗碗名副其实的美味佳肴,当然也是一幕幕风景。
  
  感觉,这篇序的姿色明显强于正文,作者在序上下点功夫是聪明的。无论是这篇小序的立意构造,还是文字的味道,以及其透出的境界,都可以从中睹见作者的若干创作匠心。从时空中的两块大小不一的地儿,作者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概念:碗。而这只碗中所装下的历史风尘----准确说是来自一座城市的历史风尘,那一刻让作者情不能已,欲拼命地去回味那些风尘中所残留的历史味道,抑或是去寻找那些渐行渐远,已经飘飞得不见踪影儿的历史尘埃。
  
  相信,这篇序稍加文字打磨,本身就是一篇精致的散文。尤其是序的名称“老城这只碗”,我想,不会有人见之以后,而不去为之击掌称绝的。“老城”中的一个“老”字,瞬间会让读者想到一只古色古香的青瓷大碗,“端呈在你的面前”的那只碗中到底盛下了一些什么内容呢?历史的食客们是禁不住要去触碰一下那只青花大碗的!那种从时光深处所散发出来的日子的味儿,无疑,五味杂陈。但在作者看来,“让时间停下”,“让日落推迟”,“尝几许他人之古今而调和心中之妄杂”,以忘掉世间俗事而“拂尽胸中沟壑”。这在日见喧嚣的尘世中,也是为一种难得的境界。
  
  于是,便想到能和作者一起“端起老城,喝一口汤”,品尝之余,“悟道忘我”,进而达“调和心中之妄杂”的境地,这实在是一种美事!换个角度看,“调和心中之妄杂”,这也未必不是作者这部作品之创作思维中的一种主要的人文追求!
  
  呵呵,也许下面所涉及的话题就不那么温柔了,但,一定是我认真阅读后的作业。也许一万人视而不见或见而不睬的东西,在我眼里,或就可以成为一个话题。所谓“好像评都是多余的,跟着楼主一起吃就得了。”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戏言,那么不会害死人也会笑死人的!
  
  先说说“牛肉汤”,严格说,“牛肉汤”只是故事背景,写的还是作者童年的那些事儿。我佩服作者的记忆那么好,四、五岁的事情都记得清晰如昨。我当然一度怀疑过这种记忆的真实性,甚至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最终想来,眼前的东西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哪怕存在若干杜撰的情节,也是无妨的,关键是故事的情节没有重大的逻辑上的BUG即可。当然,有些让我实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容,我或还是会置疑的,因为无论什么性质的文学,哪怕高于日子一万尺,也是在这个地球上,地球上的日子就要服从牛顿的万有引力,也要满足太阳东升西落的规律。我是说,文字不能有悖基本的事理或者说简单的逻辑。
  
  据查,洛阳最有名的尚记牛肉汤,迄今有40多年历史,系由吴家街人尚老先生所捣鼓出来的,这似可以作为一个传说。如今洛阳的牛肉汤,到底有多少家在卖,不详,但“尚记牛肉汤”能被百度收录,其历史应该存在一定的“可信度”。如果洛阳城早期的牛肉汤确实是“尚记牛肉汤”,那么,从时间上看,76年出生的作者,在其四、五岁的时候,去买“尚记牛肉汤”,就不存在时间上的疑问。但是,文字中作者买牛肉汤的地儿不是“尚记”,而是“朝阳饭店”,这件事能否成立?冠名饭店的地儿,回到40多年前,除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个区区洛阳城,虽然也是当年的皇都,但是,除了友谊商店和招待所之外,我怀疑还会有“朝阳饭店”这类概念。但是,不排除或存在“朝阳饭店”的前身,比如饭庄、餐馆之类。如果那样,当然就不是作者当年所亲历的地方了。据说,如今洛阳老城里确实有一家朝阳饭店,但网络资料指其是1999年4月14日方才注册成立,这似乎不应该是作者童年印象中的“朝阳饭店”。
  
  我一直有一个习惯,而且或是被有些人不屑的习惯,即爱议论错别字、杜撰的词儿和语病。似乎我只会背字典上的字儿、词儿,然后正襟危坐,挑起刺来。其实,事情远不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再美的人儿,除了脸上长的不是美人痣,任何脸部的瑕疵,对那位“美女”来说,都是不能忽略的。如不然,多少还是有点煞风景的。远望之际,身材妖娆,长发披肩,尤其是那袅袅婷婷的腰肢,衬出一副酥娘态,多么的标致可人。佳人啊!阁下心里说不定那一刻就有点想入+非非了(匪夷所思,竟然是禁词)。而问题是,有些细微的脸部瑕疵,远望都是难得见到的,而你不走近细细打量,如何可以看得见呢?君不见台上那些靓丽的女人,一旦卸了妆,你再走近看看?不排除阁下的心脏会急剧跳动,甚至会发生短暂的眩晕,但那不是激动所致,而是来自某种此前所没有过的巨大刺激所引发。
  
  下面所引的语例,皆来自作品《洛艺不绝》,不妨近距离打量一番,欢迎争鸣,但就事论事,这儿说的是碗,敬请莫要扯到盘子甚至擀面杖上去了!
  
  【也许是因为每天总要在北京的二环里面上班下班乘车堵车】
  
  问题出在“乘车堵车”。原句缩略为“总要上班下班乘车堵车”,再缩略即为“总要上班下班”,这没问题,或“总要乘车堵车”,这就有问题了。一般来说,“要”充当谓语时,基本上是代词作为主语,不过也常常省略这类主语,这句原话即是省略了主语“我”。那么,“我要堵车”通否?这句话的谓语如果用“是”,或可以克服这个问题,即“总是乘车(时)堵车”。当然还是有一个问题,总要和总是,在语境上是不同的,“总要……”是主观上的行为所致,而“总是……”不一定是主观行为所致。
  
  【城市气质已经在衰退和淡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原汁原味的“渐行渐远”来自何呢?“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原来来自欧阳修的一首词《木兰花玉楼春》。这首词写出了闺中思妇的那种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其中“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把思念之情由近而远,逐渐推向思念的深处,仿佛在追寻着心爱之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这难免不让思妇生出音讯杳然之恨。可见,这儿的“渐行渐远”,其语境中流露的是一种切切之盼,盼望远去的昔日和昔日的那些美好,盼望那些东西重又回到身边。然而,在这句语例中,面对的是一种衰退中的城市气质,那种气质是不应该去留恋的。而值得留恋的倒应该是往日的那种城市的悠扬之态和不曾老去的那一抹斜阳。
  
  【无论是多少带来速度与财富的高架桥和写字楼的重重包围,似乎都改变不了老城区里那种恍若隔世的悠扬时空与一抹斜阳】
  
  我想,作者想说的是,面对高速发展的高架桥和日夜创造着财富的写字楼,恍若隔世。然而,它们都改变不了被当代建筑重重包围的老城区所留在时空里的那种悠扬之态和一抹不曾老去的斜阳。当出现“恍若隔世”的感觉时,应该是对现实中的发展和变化发出感慨。这句语例无论语法和语境,都呈凌乱状。前半句也要斟酌,“无论……似乎都……”这是一个句型,“无论是……还是……”也是一个句型,而谓“无论是……似乎……”是有问题的。
  
  【只要置身其中,就让我足以周身浸淫的感觉与气息】
  
  读两遍,就会觉得这句话差点什么。原来差谓语。“感觉”这类词儿的前面是需要前置谓语的。
  
  【在身后农校街口那家豆腐汤的嘈杂声中】
  
  嘈杂声应该默认为是来自具有生命特征群体的,而不是来自一碗豆腐汤。
  
  【周围那些新城区高耸而起的楼群,好象是陡峭的“碗沿儿”】
  
  到底是碗壁还是碗沿?称为“陡峭”的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面”或近似的“面”。如“陡峭的崖壁”、“陡峭的山体”等。“碗沿儿”的几何形态是线性的,或者说“碗沿儿”只是接近于一个圆周。
  
  【宛如一介百姓仰天大笑般的大碗LOGO给我的印象如许深刻】
  
  估计没几个人读到这儿可以立即反应过来,因为LOGO(广告或招牌)毕竟还没有成为被文化大众所广泛认识的缩写语,这不符合语言规范。
  
  【却越来越走入一种迥然相异的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是不能作宾语的。“走入一种泾渭分明”,通乎?后面带上破折号也是无济于事的。
  
  【街坊老巷、老妪顽童,方言俚语、晨汤暮酒,剃头理发、大儒小学,吵架骂街、典故谣传,婚丧嫁娶、吹拉弹唱,古道衷肠、遗风陋俗,新桑老槐、老顽少贤,鸡鸣狗盗、酒桌牌局,破落狭义、为富抠唆】
  
  这儿提点建议:所罗列的这些人间万象,最好适当组织,那样语言效果或更好。因为其中有些文字结构是不一样的。比如,鸡鸣狗盗和酒桌牌局并列起来,语感就差了。原因呢,两者结构显然迥异,前者是“名+动+名+动”结构,而后者本质上是名词+名词结构。可以考虑分类,再来组织句型。当然,如果不在意语言审美,这样写也无妨,毕竟没有硬伤。
  
  【煎炒烹炸、焖溜熬炖】
  
  在水里面如何熘?说来有点奇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以“熘”作为主词条,但“溜”采用寄人篱下的方式,还是要死不活地留下来了。在“煎炒烹炸焖熘熬炖”中,用“熘”,无疑更地道。
  
  【老杂做派】
  
  做派特指戏剧演员的动作和表情,而作派指故作姿态,其一般可用于更广泛的语境中。我不清楚这儿的“老杂”到底何喻(方言?),所以需作者自己斟酌。
  
  【尝道忘我】
  
  参禅悟道、悟道忘我之类的说法较常见,惟“尝道忘我”之说似乎罕有。“常道”乎?
  
  【温煨】
  
  严重杜撰的词儿,这儿实际是温+煨的动动结构,但动动结构下的文字组合不一定总是词儿,如燃烧、焚烧都是词儿,但“燃焚”是不是词儿呢?文中还见到“氛籁”、“颠豪”、“左小祖咒”等杜撰词儿。其中“颠豪”是网络上的词儿,但作者写错了一个字,应该是“颠毫”。而“左小祖咒”是何呢?我寡闻,确实此前不识其庐山真面目,问了度娘,原来“左小祖咒”是一个艺人,原名吴红巾。此君还是华语音乐界里的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就在最近,其专辑《左小祖咒在奶子房》获得了“2013年度十大华语唱片”金曲奖。但无论如何,“左小祖咒”属于杜撰无疑。对于来自网络的词语或网名,如果需要,在文中应该以某种方式加以说明,不然,鬼才晓得是什么玩意儿呢!
  
  【我记忆初开的时候,就住在三复街的奶奶家,也经常住在东大街的婆婆家】
  
  虽然是小问题,但于阅读仍然是一种“障碍”想来婆婆指外婆?注意到在很多场合,对孙子辈而言,奶奶和婆婆是同一概念,故而同时出现时,还是区分一下较好。
  
  【会对往往的闹市地界里难得的寂静时光记忆尤深】
  
  如果把这句话放进新闻联播里面,可能会酿成播音事故,而且可能性很大!到底在中间哪个位置可以稍许停顿?如果没有停顿,听众听得内容懂吗?分析一下,其实这句话中连续地的运用了定语:往往的、闹市地界里(的)、难得的、寂静(的),按这句话的结构,这些定语都在修饰“时光”。再细究,“往往”是不能充当“时光”的定语的,“往往”本质上是状语,是用来修饰“记忆尤深”的。其实,把“往往”置于句首,语感就会大不一样了:往往会对闹市地界里-难得的寂静时光-记忆尤深。指出,“往往”后面用“的”就不像话了。
  
  【早晨只是干燥的气息和剌手的寒冷】
  
  有刺骨之说,就一定有“剌手”甚至“刺脚”之说?这句话就用“刺骨”何妨?】
  
  【满街有些白花花的街道】
  
  这句话不仅仅是拗口,词语的运用上缺少讲究。如果说“大雪纷飞,片刻工夫便装点出了一个白花花的街道”,没有问题。但这句话有点问题,因为街和街道的含义中有不少是重叠的,则该语例所谓的“A有些A”就说不过去了。这句话中把“街道”换成“街面”就没事了,街道和街面是不等价的。
  
  【几乎每天都是朝阳饭店的牛肉汤】
  
  还是怀疑,因为作者四、五岁时,约在1980年左右,那日子在自己家中吃早餐还是更多些吧?如果这件事往后推迟10年,就不会生疑了。
  
  【那些扫完的街道须臾之间在一阵风中再次落着树叶】
  
  作者想表达的是:一阵风把树叶吹落到了地面上。而“落着”和“落下”两者的意义不一。前者是动态的,后者可以理解是静态的。所引语例是在强调街道上的那些打扫不及的落叶,故而用后者较好,否则读不通。
  
  【这个让我有点想顶礼膜拜的地方】
  
  顶礼膜拜不同于一般的崇拜,其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顶礼膜拜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实的崇拜之情,其不受外力的任何左右,而这点只有那些虔诚的教徒才可以做到。如果是在想和不想之间,那就称不上是真正的顶礼膜拜。
  
  【买了张票,然后打着瞌睡站在排得很有秩序的队伍里】
  
  这句话在于“买了张票”的说法合否常理?如,“我和老赵都买到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门票。”可以体会,所谓“票”,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应该理解成一种有价凭证,而且其词性是单数。又如,“我和老赵都领到了进餐劵”,这儿的“劵”也应该理解成是一票制的。再如,“今天过早,又遇上隔壁老赵,一同进了胖婆面馆,但老规矩:各买各的票。”这儿的“票”可能就是复数了。事实上,我吃了一碗牛肉面,另加一根油条,两个品种对应两张票。一般来说,早点是按不同货品,对应不同票据的。在默认的语境下,“买了张票”这种说法只适用于“一票制”的地方,如果要表示复数,则可以说“买了N张票”。而非一票制的地方,如去早点铺过早,则就说“买票过早”即可了。
  
  【师傅把身子探出很深,双手掂着锅慢慢放下,一边对我说一句----“小开,接好!”】
  
  1)探出很深----约定的说法是“探入很深”,这种说法符合常理,人的视力所能及的地方,何来之“探”?通常,对于构造比较隐秘的区域或具有深度的洞穴,可以用“探入”,比如“钻井钻头探入地下很深”。而“探出”者,常是他人目力所能识别者。如,那家伙从窗口探出头来,鬼鬼祟祟地东张西望。
  
  2)掂着锅----“掂着”是何动作?“掂”的意义基本上唯一,即把东西拿在手上估量轻重,或是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感觉物体的重量。“掂量”是最常见的用法。这儿的“掂着锅”,表达的应该是用手掌着锅。如果不是方言,“掂着锅”之说是不妥的。
  
  3)小开----小孩?
  
  【拎着锅】
  
  拎是单手抓在一件物体上然后提起来的行为。这儿的语境应该是双手掌着锅?
  
  【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上最早的牛肉有两家】
  
  牛肉=牛肉馆?这是一个低级错误!
  
  【一碗汤的钱沏出来的一大锅确实不解馋】
  
  这句话有点费解,如果是卖一碗牛肉汤,需要一个锅(铝制品容器)吗?另一种可能是:一碗牛肉汤,另外加水于其中,那就是稀释后的牛肉汤了,换句话说,买的不是成品汤?如果要稀释,回家稀释不可以?
  
  【爸爸喝完汤还要到西关去赶一路车去涧西上班】
  
  这个背景在前面第一节中已经交代过了,也看不出非重复不可的理由,属于赘言。
  
  其他零星瑕疵:
  
  【微卓】呵呵,微卓估计是笔误。但系何之误,得问神仙去?
  
  【抠唆】口语中的抠门?建议用抠搜
  
  【召着钱掉!】照看着钱,莫掉了,此意?
  
  【古道衷肠】古道热肠是正说
  
  【呗忽然高耸而起的速度与现代化所包围】呗?被?
  
  这篇字暂时说这些,对文中可能出现的文字错漏,欢迎不吝指正!打住!睡觉去了……
4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3-24 08:17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个认真的人,阅读比较仔细
而且为文之道很严谨,对好文章不吝赞美同时也不忘指出问题
我应当为楼主奉杯茶表示敬意
说两点看法,没说对不要怪罪
一个是,这就是个随笔作品,信马由缰地写
好不好,它就是个心情记录
我有个比喻,如果说这六星文章是个书库
这篇文章就是一本《读者》杂志,文章好不好不论,卖相好
据说曾经两次全局置顶,你笑笑就行了,我也陪着你笑笑,好吗
第二,你肯定不是洛阳人,而我是
所以你的有些积累经验并不适用于河洛文化,尤其是洛阳文化
在河南,吃在洛阳是个传承,凯凯用吃贯穿整个文章是没任何问题的
而且这样写是没有任何风险的
洛阳在全国有名气的不是吃,而是洛阳铲
凯凯没有写,不是他不知道,而是河洛文化里的洛阳铲叙述是有风险的
从这方面说,你提点意见是正常的,凯凯那样写是正常的,被两次全局置顶也是正常的
{: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3-24 08:22 |只看该作者
 
  【抠唆】口语中的抠门?建议用抠搜
  
  【召着钱掉!】照看着钱,莫掉了,此意?
————————————————
洛阳方言:
抠唆是指抠门,吝啬。延伸之语,有个熟语叫抠屁股眼唆指头,指这人腌臜
召着钱掉!————是指提防钱掉了,召是个代用语,是盯着的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3-24 08:32 |只看该作者
【一碗汤的钱沏出来的一大锅确实不解馋】
——————————————————————
豫菜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吊汤技艺超群
街头巷尾的牛肉汤也有这个特点
要一份牛肉汤,可以添续老锅汤
添续的汤汁不要钱,但不加肉
拿了锅端走也是这样,肉和葱香菜是定量的,但汤可以多添
你说回家添水,要知道水和肉汤不是一个概念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3-24 08:55 |只看该作者
茶老师读的仔细,因为喜欢,相信凯凯也不会介意。{: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3-24 10:09 |只看该作者
暮雪 发表于 2014-3-24 08:55
茶老师读的仔细,因为喜欢,相信凯凯也不会介意。

好像你写掉了一个字和一个标点,我给你一并添上,他人就不觉得突兀了!{:soso_e121:}
----上茶!老师读的仔细,因为喜欢,相信凯凯也不会介意。{: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3-24 10:10 |只看该作者
令箭 发表于 2014-3-24 08:32
【一碗汤的钱沏出来的一大锅确实不解馋】
——————————————————————
豫菜一个显著特 ...

谢谢释疑!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3-24 10:11 |只看该作者
令箭 发表于 2014-3-24 08:22
 
  【抠唆】口语中的抠门?建议用抠搜
  

谢谢朋友释疑!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3-24 10:19 |只看该作者
宝贴,叹为观止。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3-24 10:30 |只看该作者
是高原红老师?
这么翔实细致的点评,以及对语法的引用等,诸多蛛丝马迹显示像我所敬佩的一个老师。
关于文中的破折号,我理解为是作者考虑到长句阅读时,为了便于流畅和更精准地表达意图。不过,这个破折号在传统编辑那儿,可是要命的事。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3-24 10: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14-3-24 10:58 编辑

本来周一是挺忙的
但是整个人惊呆于有这样一位“读者”如此专心投入地看了我的帖子,而且写了如此长的一篇意见、质疑与讨论(我也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费了多少心思写出来、排版)

这让我虽然矛盾周一这么忙是否要立即回帖?但是又觉得面对这样一位投入的读者不立刻回复的话,总象一个人和我热情地打了招呼,但是我却非常怠慢————如果是这样,恐怕一天心里都会不安————所以,先回个贴吧!

我曾经在洛艺不绝的主贴里回贴到————批评与建议,是最高级别的在意与关注方式之一。
所以,对于楼主的深度校对,我除了表示感谢,就是非常高兴(被这样深度关注)。
至于批评的话我会不会生气,楼主做了很多铺垫来给我心理准备,我想表示————我很高兴。
也正因为对楼主和我们双方有这份信心。所以我后面回复的某些部分,是对楼主关于具体问题的“解释”————我需要告诉楼主我的想法,以及我为什么对楼主的建议持保留意见。我想这对楼主应该也不用再说“海涵”之类的客气话。

有几点,在就具体的问题答复之前,还必须予以说明————
1)文中记录的所有事情,地点、细节,都是真实发生的————唯一需要解释的,这些细节不一定是在同一天里发生的,比如对于朝阳饭店,看起来记述的是一个早晨的经历,但是每一个细节,可能来自于不同的早晨所发生的众多细节拼接起来的。
都来自于“真实”的原因在于————这些脑海里真实的情节,我都觉得挖掘和使用不完,从大体内容上来说,基本不需要再去幻想————除了个别的对话细节。
至于楼主用百度的方法去考证朝阳饭店和我的年代交集,我表示惊诧,然后是理解。当然,最后的看法是我确实觉得靠百度去找一个89年代就已经关门的饭馆(特别是“朝阳”这种遍地都是的饭馆名字),是一个有些不太适合那个年代的考证方法。

2)这篇《洛艺不绝》是一篇“完全自我”的作文————之所以完全自我,是因为我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要“完全客观”,所以很多词语来自于我自己的“制造”(例如鲜有微卓、尝道忘我、温煨、剌手(而不是刺骨)),因为对于经典和成例,我可用则用,如果我觉得与之有表达上的距离,没有必要必须去追求;对于破折号我也要自己去按照自己的想法使用(当然,每一个都要思考一下:是否可以不用?);以及对于LOGO这样的词汇,我认为早已可以出现在各种文体中了。
与这种“自我”相同步的,是我很在意句式结构与文法————楼主已经列出的问题中,有一两处确实是粗糙的笔误————当然,笔误还包含“被”写成了“呗”、“牛肉汤”写成了“牛肉”这种明显的错别字。
为什么要很自我地写————因为这篇帖子写出来,要取悦的第一个人是我,我要有兴趣写下去。我不相信“完全客观”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一个个字词都来于一个个人的大脑)————而且我也不认为客观是此时此刻应该追求的东西。

3)这篇《洛艺不绝》是一篇尚未经过校对和雕琢的东西,虽然每次也检查过,但是每次再看的时候也还会发现一两个错别字(但是已经没法修改了)。这里要感谢楼主把这些错别字挑选了出来,这是很辛苦的事情,衷心谢谢您!我自己去找也很难找到。

4)还有一些随意和地方性的说法,我认为应该去接受他,而不是按照过去的教条去拒绝他。例如,我说那家豆腐汤,而不用再说那家“豆腐汤馆”,这就好比我们经常去说“去那家沙县小吃”、“我在小火锅等你”等等,不用在后面再加上“店”字而改为“沙县小吃店”“小火锅店” 。
对于句法结构,主谓宾补等等我是非常遵守的,但是对于具体的俚语,我认为语言的唯一准则就是实用和方便,书本上一切关于语言的规则都在面临这个“使用”的洗礼与进化。
其中楼主指出的一个地方,【却越来越走入一种迥然相异的泾渭分明】,楼主指出泾渭分明不能做宾语,且不说这里“泾渭分明”是宾语还是“走入”的补语,这里泾渭分明完全是一种状态,这句话的结构类似于“他越来越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炉火纯青在这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还有一些地方,例如,“老杂”类似于我们方言中的“老杂皮”;小开,其实就是“小客”的方言谐音————这些问题,本应由我提供注释,而不是现在这样让外地的朋友去猜测————这是个不勤不细致的问题,与“完全自我”无关。

5)还有一些问题,我觉得有些类似,他们的关键问题都在于一点————楼主对于词典与经典的遵循,以及是否可以对有些东西更加轻松地去看待(我总觉得这句话有些不够尊重,但是我想不出别的表达方式)。
后面这些话,我总觉得有些冒犯楼主————也因为楼主诚心对我,我总觉得既然质疑(意见)是一种对对方完全善意的提醒,那么有些提醒如果我已经想到了(不管正确与否)、却不告诉楼主,是不是有些自私?有些明哲保身?
举两个例子:
关于【尝道忘我】,楼主建议:参禅悟道、悟道忘我之类的说法较常见,惟“尝道忘我”之说似乎罕有。“常道”乎?
关于【顶礼膜拜】,楼主建议:顶礼膜拜不同于一般的崇拜,其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如果是在想和不想之间,那就称不上是真正的顶礼膜拜。
我的直觉想法是:
“尝道忘我”这个词别人没用过、没说过,或者说只是词典里没有,这应该不影响我去用、甚至“创造”这个词。
我的“顶礼膜拜”当然和宗教的不能相比,但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也未必有三千尺,这就是个小小的夸张。

我先写这么多吧————我的态度就是,尽快对楼主做出回应————
而实际上我最初的想法是,对楼主说的一些问题,我就不再一一答复了吧(当然,现在也没有全都一一答复)————我怕楼主因此不再给我挑毛病了(那对我和洛艺不绝都是一种损失),哪怕楼主跳的毛病我不全接受,但是总是有一些收获的。
但是,我总觉得,既然楼主诚心对我,既然我非常认可“意见是一种完全善意的提醒”,那么我就必须尽量投入地对待别人的善意————而且,有些我认为楼主需要调整的观念和看法,如果我不说出来,这岂不是一种自私或者不够真诚?

今晚要加班了,吼吼!

最后,在此衷心感谢楼主,遇到这样的读者和朋友,我很庆幸和荣幸!







4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3-24 10:55 |只看该作者
高亮
挂起来-------
晚上有时间上来和先生交流。{: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3-24 11:16 |只看该作者
令箭 发表于 2014-3-24 08:17
楼主是个认真的人,阅读比较仔细
而且为文之道很严谨,对好文章不吝赞美同时也不忘指出问题
我应当为楼主 ...

楼主是个认真的人,阅读比较仔细
----是这样的!尤其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和让我不解的问题,我希望从中获得此前所不知。

而且为文之道很严谨,对好文章不吝赞美同时也不忘指出问题
----必须这样!一是一,二是二。要真诚对待眼前的作品。

我应当为楼主奉杯茶表示敬意
----不客气!

说两点看法,没说对不要怪罪
----尽管讲!知无不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个是,这就是个随笔作品,信马由缰地写
----如何写,这确实是自由的。但注意,把写作当玩儿是一回事,而把写作视为一种追求又是一回事。我感觉作者属于后者。

好不好,它就是个心情记录
----表面上是这样,或者说曾经是这样,但是随着大家对作品的认识逐渐深入,好评越来越多的时候,作者的写作情绪会有可能的变化,甚至还有点压力,“我的字真的达到了某种高度?”虽然这种高度不能由作者说了算,但是,作者没有退路了,只能尽量去写好,用最好的状态和尽可能好的文字,以飨众多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作者的写作高度不会只是停留在写点不痛不痒的闲字上。作者有更多的文字追求也是很正常的。

我有个比喻,如果说这六星文章是个书库
----马虎的看,是这样。

这篇文章就是一本《读者》杂志,文章好不好不论,卖相好-
---完全同意。事实上我在主帖中说了:作者的这部扛鼎之作可以替六星撑门面。

据说曾经两次全局置顶,你笑笑就行了,我也陪着你笑笑,好吗
----从置顶的做法上看,可以理解成是论坛在对一部好作品加以提携,这无可厚非,人家东西摆在那儿,确实质地不错。问题是,如果接二后面再连三,恐怕就不必要了,这样,人家或真会笑话六星吊死在一棵树上了!

第二,你肯定不是洛阳人,而我是
----嗯,我这儿离洛阳,动车两小时左右。

所以你的有些积累经验并不适用于河洛文化,尤其是洛阳文化
----
我这样理解这句话:如果是洛阳人,就会更容易读懂这部作品。如果我的理解不错,那阁下说得极是,当然是那样。
另一种理解:如果读者不是洛阳人,那么要读懂洛阳人写的东西就很困难。要是这种理解成立,那么阁下所言就多少有点问题。没吃猪肉,总归是看见猪在地上走的。

在河南,吃在洛阳是个传承,凯凯用吃贯穿整个文章是没任何问题的
----前半句是真命题。后半句的说法要有前提,即写什么样的文章?如果只是针对饮食文化,用吃贯穿整个文章没问题。如果是说艺,那问题不光有,而且还蛮大,因为艺和吃,显然不等价!此谓跑题。

而且这样写是没有任何风险的
----“风险”二字所指,不太详。写点老百姓的吃喝拉撒,有何风险?

洛阳在全国有名气的不是吃,而是洛阳铲
----读了这篇字,对于洛阳的“吃文化”有所了解,但对于“洛阳铲”,没有概念。地域文化于常人是很难全面了解的。

凯凯没有写,不是他不知道,而是河洛文化里的洛阳铲叙述是有风险的
----呵呵,无论如何写,把主题选定,再酝酿素材,驾轻就熟。而敏感的东西可以考虑放弃的。

从这方面说,你提点意见是正常的,凯凯那样写是正常的,被两次全局置顶也是正常的
----文字是需要交流的,想来凯凯见了我的帖子后,会和我交流的。不过你这儿的留言也让我受教不少,谢谢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3-24 11:43 |只看该作者
五点五折 发表于 2014-3-24 10:30
是高原红老师?
这么翔实细致的点评,以及对语法的引用等,诸多蛛丝马迹显示像我所敬佩的一个老师。
关于 ...

不过,这个破折号在传统编辑那儿,可是要命的事。
----我能确认的是,此说正确!事实上,我是从纸媒要求的角度去写这篇帖子的。谢谢朋友!{: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3-24 11:44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3-24 10:55
高亮
挂起来-------
晚上有时间上来和先生交流。

谢谢班长关注!{: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3-24 11:50 |只看该作者
一个是,这就是个随笔作品,信马由缰地写
----如何写,这确实是自由的。但注意,把写作当玩儿是一回事,而把写作视为一种追求又是一回事。我感觉作者属于后者。

很欣慰!

++++++++++++++++++++++++++

刚才有一个本已要做答的事情忘了说:

我对这篇帖子完全没有做什么设计,最初只是想把小时候的事情记录下来,因为丢失了就太可惜了(估计洛阳本地也没有人记录了)
最初打算的是10篇左右,后来就成这样了
如果说有什么原则与设计,则只有一些决心和注意事项:
     坚决尽量完整地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一些细节,甚至有些还要向家里的老人考证;
     想到一个话题或一个馆子(可能写完第一篇我还不知道第二篇要写什么),然后收集一些事情,看是否能凑成一篇,然后就动手;
     写洛艺不绝的时候,必须状态十足,过去那种“酒后更有感觉”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如果写的不好,没感觉,就放弃这次尝试(删除,以防影响下一次),有时候是放弃一次写作,有时候是因为写着写着发现没有素材了,于是只好放弃一个饭馆;就这样放弃了很多次————如果只是按照洛阳本地美食论坛发帖标准的话,这个系列可能已经有70集左右了。

所以,从整个系列(我最初都没想到是个达到两位数的系列)到具体每一篇,都谈不上什么设计。
如果说有一些构思的话,只是具体每一个馆子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地方可以嫁接过来一些并非当天发生的趣事,等等。

至于楼主专门提到的序————其实原本这一篇是没有什么序的,只是后来在六星发帖的时候(来六星发的时候,集数上已经有了一些规模,我想有一个新的开始),我想弄个序,然后在自己过去的帖子里扒拉了扒拉,觉得目前有一篇帖子作序貌似还比较合适,于是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

我曾经想过这个系列如果有一些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也许会更合理、更好!
但是就目前来说,(以及我业余写字的状态)这种原生态也许是最现实的————可操作性强一些。

++++++++++++++++++++++++++++++++++++++

这里面关于一些习俗、方言、生活背景等等,有些确实需要一个注释————因为外地的朋友没有义务去猜测
这些注释的缺失,既不是我所说的“完全自我”以及“自由”,这就是不够勤奋和精细。

今晚注定加班了,嚯嚯!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4-3-24 11:51 |只看该作者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4-3-24 11:43
不过,这个破折号在传统编辑那儿,可是要命的事。
----我能确认的是,此说正确!事实上,我是从纸媒要求 ...

看出来了,谢谢朋友!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4-3-24 11:52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3-24 10:47
本来周一是挺忙的
但是整个人惊呆于有这样一位“读者”如此专心投入地看了我的帖子,而且写了如此长的一 ...

读了~~是位真诚的朋友!不在于观点有否冲突,首先要正视问题,然后再来沟通讨论,这样极好!字儿是在琢磨中进步的!有空再详复。你也要工作放在首位,莫指望字儿最终能养命!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4-3-24 11:56 |只看该作者

楼主谈到了一个问题
是我现在感到有些缺憾的

就是系列的开头

如我前面回帖所言,我没想过这会成为我生命里也许最长的一个系列,而且尚未完全摆脱以前更加随意的写法,所以开头的几篇,我目前回看的话还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仔细的看的话,被我硬拉过来当序(以前是别的帖子的序)的这一片,错字和病句都还比较明显。

后来,就象楼主所说的,几篇帖子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我自然对待的程度也就逐渐不一样起来。
但是目前的前几篇,好像不能修改了。

我不知道是否有能力做大的修改,但是很想修改基础明显的错别字和病句————不知道版主能帮我办到吗(例如开放个权限)。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4-3-24 12:01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3-24 10:47
本来周一是挺忙的
但是整个人惊呆于有这样一位“读者”如此专心投入地看了我的帖子,而且写了如此长的一 ...

忘了说一点
这篇回帖里,以“我对楼主观点的质疑和保留态度”居多

在我这篇回帖中没有提到的例子,基本上表示我对楼主态度的大体认可或者要再考虑考虑的

时间仓促,只写了一个方面的“回应”,对赞同之处或者我拿不准之处,就没有再次提及,原本应该逐条回应,现在有些偏颇了。

下面开始进入楼主说的“工作”和“养家”实践,今天发誓不再回这篇帖子,工作了!
好像该午饭了,倒塌!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4-3-24 12:19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3-24 11:56
楼主谈到了一个问题
是我现在感到有些缺憾的


可以。如果先生同意
我去议事厅申请
凯凯挂版
这样,您就可以随意修改
可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3-24 12: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脸猫 于 2014-3-24 19:45 编辑

据说曾经两次全局置顶,你笑笑就行了,我也陪着你笑笑,好吗
----从置顶的做法上看,可以理解成是论坛在对一部好作品加以提携,这无可厚非,人家东西摆在那儿,确实质地不错。问题是,如果接二后面再连三,恐怕就不必要了,这样,人家或真会笑话六星吊死在一棵树上了!

----------------------
这个两次全局置顶
还真事出有因
猫说给大家听

猫3月9日接手视点
凯凯在3月14日更新帖子

无疑,这是网络文学社里鲜见的优秀作品
猫,不能不赞
于是,视点高亮(紫色)置顶

挤出时间阅读三节
序---老城这只碗  
一朝阳饭店  
二老婆儿油茶

其间,散版版首长安和猫交流对此文看法
我们一致认为这个作品是六星最好的作品
深度思考后
猫在议事厅申请全局置顶(理由如下)

    猫在网络上玩了五年,在网络这个平台上阅读过无数的文字。就文章而言,洛阳凯凯这篇是猫目前看到的最好的文字。
    这个作品文笔老到,构思巧妙,干净婉约中舒展洛阳城唯美的画卷。婉约与厚重交叠,历史与现实并肩,如小桥流水,又似暖风拂面,不疾不徐中,将洛阳城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点滴中夹杂着成熟后的沉淀思索,民族特有的古朴,地方区域的风俗民俗,像一碗煲了多年的老汤,调动了读者所有的感官,色香味俱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觉间,古老的洛阳城已把历史的沉淀呈现在眼前。
     这文字的盛宴,视点不应独享。
     好文字好作品,就应大家一起分享。


以上是本次全局置顶的因由。
至于第一次全局置顶,想来朋友们也能想明白。
呵,猫不再多言。

说点题外话:
    自古文人相轻。就像有人说,有些人总是不能看见别人好。
    很幸运。在这里,猫看到的都是互相扶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的典范。尤其看到楼上诸位就文论文直抒心意,猫感觉这个平台的搭建,值了。
    猫给楼上诸位斟茶------{:soso_e160:}
      (因时间关系,先到这里)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3-24 12:52 |只看该作者
至于以后是否还会全局置顶
就看凯凯是否有新的更新,是否有更多的惊喜呈现
提携好的作品惠众,猫乐此不疲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3-24 13:57 |只看该作者
拜读{:soso_e160:}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3-24 17:00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气!{: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3-24 17:23 |只看该作者
大脸猫 发表于 2014-3-24 12:47
据说曾经两次全局置顶,你笑笑就行了,我也陪着你笑笑,好吗
----从置顶的做法上看,可以理解成是论坛在对 ...

既然被看见了,还是指出:老道和沉甸,这两个词儿都是不太正确的。但其错误的性质可能不一样,我猜想,前者是错写(正、误不辨),后者是误写(偶然笔误)。我以为“文笔老道”一说,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正解是“老到”。而“老道”是指有些年岁的道士,这不是望文生义,请作者参见辞书。虽然在有些古文献或古旧小说中也偶能见到“老道”和“老到”混淆的地方,但那是有原因的,不以为据,这儿也不去赘了。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4-3-24 19:44 |只看该作者
二月三十号 发表于 2014-3-24 17:23
既然被看见了,还是指出:老道和沉甸,这两个词儿都是不太正确的。但其错误的性质可能不一样,我猜想,前 ...

谢先生提醒。确实笔误。{:soso_e181:}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3-24 23:31 |只看该作者
色妞妞 发表于 2014-3-24 12:42
喜欢这种交流的态度。我对待写作的想法是,听得起多大的赞美就听得进多大的批评。
赞美的话,要会分析;批 ...

所言极是,妞妞说得好!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4-3-25 15:26 |只看该作者
洛阳凯凯 发表于 2014-3-24 10:47
本来周一是挺忙的
但是整个人惊呆于有这样一位“读者”如此专心投入地看了我的帖子,而且写了如此长的一 ...

客套话免去,说两件事:
1、作者坚信自己记得四、五岁时买过牛肉汤,但能确认是来自“朝阳饭店”的牛肉汤?能确认1980年洛阳确实有一家“朝阳饭店”?能确认饭店还卖早点?这儿有两个主要疑惑之处:1)四、五岁的记忆到底有多强大?2)饭店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上世纪的80年,洛阳到底有否面对市场的饭店概念?有否“朝阳饭店”存在?其实一个饭馆名称如何,并太不影响这这篇字的主题,如果作者记忆中的是一家“朝阳饭馆”或者早点铺,我可能就一丝疑惑都不会生出了。有点巧的是。洛阳老城里现在也有一家朝阳饭店,但其于1999年4月14日才注册,这显然不是作者童年买牛肉汤的那家,那么前后有没有弄混的可能?这种可能性些微,因为作者的文字是纪实性的,对这些重要概念是不会张冠李戴的,最大的可能是把酒家饭馆之类说成了饭店。

2、作者有一个观点,即字典里没有的字儿,词典里没有的词儿,别人不去用,并不意味自己不能去用。印象中,在论坛里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是一人两人。字儿词儿的属性是什么呢?可以比较一件衣服的属性,我穿什么衣服带什么帽子,那是极端自我的。哪怕一个男人穿一条花裙子满街溜达,也无须去说三道四,那也无伤风化。原来衣服的属性就是“自我”,那条花裙子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么词儿呢,词儿的属性应该划入社会文化的范畴,词儿不是属于你自己的,词儿是属于公众文化的。故而,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应该遵循母语的文字规范。那么,文字规范中有没有允许杜撰词儿、生造字儿的说法?当然是没有的,如果像作者那般自我,大陆上的文化人,每人造一个字,那编字典的人还忙得过来?

我想说两件事实,高考作文中,对于汉字规范是有要求的,如果想进北大、清华,千万要求孩子养成习惯,莫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般情形下字写错了,看卷的人可以有恻隐之心,但是刻意杜撰满世界只有一个人认识的词儿字儿,那种预后极其不妙。另一件事是,老编们面对案头的文章,首先要看标点符号和词儿运用的规范性,这其实是目测。如果大面积的“的地得”不分,像、象不辨,那么是有极大可能打回修改的。印象中,《洛艺不绝》中不区别像和象的场合比比皆是,这可以理解成笔误,但太多的笔误就会降低作品的素质。其实,作品被打回修改还是件幸事,这时作者一定要忽略可能的委屈,没法啊,因为你那本书的生死权不是自己掌握的!如果老编见到若干生造的“东西”,估计也是会和作者沟通的,因为老编们要保自己的饭碗,有违文字规范的东西,文字当局是要追究的。如果作者坚持自己的“创作权”,那么作品十八九就打入冷宫了,因为那也是老编们的权力。

当然,我理解的作者并非是在主观上滥造词儿,只是自认为非那样的词儿而不能表达自己那一刻的创作需要而已。果真那样?我的理解恰恰相反,利用成熟的文字和语言来进行随心所欲的创作,那才是真正的驾驭了文字。生造词儿的另一种理由是,给出一种新奇的带有创新性的文字表达方式,可以表现自己与时俱进的文字追求。但这同样是不成立的。词儿、字儿确实都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在漫长的“汉字”创造和积累中,汉字系统已经十分丰富和完善了,而且通过长久的沉淀,进入语言环境的文字都是汉字中的精华,即使如此,现在的汉字数量仍然是巨大的,没有人说汉字是不够用的!对于一些新学科中冒出来的新概念,缺的不是汉字,而是表达概念的词汇。但人们还是能通过现有的汉字来杜撰一个词儿以表达新概念,不过这件事和文学创作中杜撰词儿风马牛不相及。比较甲骨文和金文时代,那时汉字数量比较贫乏,而现在确实不缺汉字了,也不缺被应用于写作的词儿,而所缺的,在我看来,也许是对传统文字应有的尊重。言重了?

通过和作者在这儿的交流,确实已经感觉到了作者的若干“自我”。“自我”有多种解释,可以理解成个性、风格和特色,但也可以理解成其他。总之,在这儿和作者的交流,感觉还是愉快的,否则,我也不会刚发放下饭碗就上来“泡字”了~~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4-3-25 20:1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洛阳凯凯 于 2014-3-25 20:17 编辑

同样和二月三十日朋友不多说客气话了,直入主题吧。

++++++++++++++++++++++++++++++++

1.关于第一个问题,这家朝阳饭店是否真的存在?

关于我的年龄是否足以记住一个饭馆、以及只百度出一个朝阳饭店————这些我认为都不重要,我最关注的是一个我和二月三十日朋友在思维方式上的一个差异————
二月三十日朋友说———“洛阳老城里现在也有一家朝阳饭店,但其于1999年4月14日才注册,这显然不是作者童年买牛肉汤的那家那么前后有没有弄混的可能?”
借用二月三十日朋友这句描红的话,我只想提醒一句————有没有“没”弄混的可能?

我之所以这样去反问而不去解释,因为我感觉到二月三十日朋友的质疑比较投入和负责任————我总觉得这时候扩大一点思维的宽度,也许比我去澄清洛阳市有多少个朝阳饭店要有意义。
我本来想说我认为有人这样去质疑确实有些可爱(以及象孩子一样纯真)————但是我真的有些担心二月三十日朋友认为是我在挖苦和讽刺,其实真的没有。当然,我想规劝一下二月三十日朋友思维方式(斗胆了)的善意,也是真心的。

++++++++++++++++++++++++++++++++

2.关于对文字的尊重

可以说,在我周围的人里面,我对文字是有一些洁癖的,例如的、地、得,电视剧台词总是弄错的的“待”与“呆”,开头必须空两格,章节标题里面尽可能不要出现符号……等等等等。

我文中的象与像,这个确实是拼音打字的错误,并不是我不分————这一点前面虽然感谢过,这里还是要再感谢一次————因为错别字一直是我在电脑上写字的大敌————每次改了几遍,还会有!

++++++++++++++++++++++++++++++++

3.关于是否可以自己去“杜撰”“词”

特别要先澄清的是,我说的是关于是否可以“制造”词,而不是“造字”(所以二月三十日朋友对于自己造字的否定与我也无关,就不提了)。

二月三十日朋友说————“在使用母语的时候,应该遵循母语的文字规范。那么,文字规范中有没有允许杜撰词儿、生造字儿的说法?当然是没有的
————对于二月三十日朋友的这句话(不包含“是否允许生造字”),我仍然想反问一下————有不允许吗

词,说得直白一些,只是字的组合,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你觉得他是个词,他就是个词,你觉得他不是个词,那只当是文字的组合即可(只要别是错别字)。

二月三十日朋友说————“在漫长的“汉字”创造和积累中,汉字系统已经十分丰富和完善了"
我的看法是————汉语的字词经历几千年的演化才变成如今的样子,使用他的人在变,他要描述的世界在变,怎么可能停止变化的步伐?我们怎么就恰恰处于一个不需要再演变的时代?我们的词典为什么还会隔一段时间在新冒出的无数新词语里面选出一些、增补进来?

文字的天条只是使用,只有因为人们的使用而改版的字典和规范,而没有因为字典和规范去禁锢人演化的语言。

++++++++++++++++++++++++++++++++

4。文学与生活很远吗?文学必须不能和生活掺乎吗?

后来,在关于“是否可以杜撰新词”的部分,看到二月三十日朋友说到————“但人们还是能通过现有的汉字来杜撰一个词儿以表达新概念,不过这件事和文学创作中杜撰词儿风马牛不相及。”     
我很想问————生活中可以杜撰“词”(其实就是新的、字与字组合),文学创作中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我这里有点小脸红,把自己和“文学创作”四个字挂钩了)
                       
就我所经历的一些报社、杂志、刊物来说,对于他们很多“专门性”、甚至是“季节性”和“看人下菜碟性”的要求来说,我真的很难做到————我甚至想过,即使永远不发表,我也不会去腰斩我的帖子、或者把我的破折号大幅地删去。
     
以下是我长期就有的一些感慨(绝不是今天拿出来针对二月三十日朋友)————
我们老说这个时代不爱文学,可是文学真正的从业者跟上这个时代了吗?
我们老说大家都不爱阅读,可是为什么那么多随意、甚至还有些粗糙和小错误的强帖被人疯狂转发、拿在手机里目不转睛地阅读呢?
我们也常说如今的社会和生活冷落了文学,可是如今的文学是否有过张开双臂拥抱过社会和生活?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错别字、标点符号的规范,语法的错误,这些是必须要纠正的,我也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当然,电脑打字出错别字只是疏忽和错误,不代表着我要去去打破这些我心目中很尊重的”规矩“)

++++++++++++++++++++++++++++++++

5.感谢二月三十日朋友提醒的一个问题

在谈到老编、审稿那一段,我感到,如果真要想着发表和面试,别的不说————改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语病和错别字,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更不要说————在此之前还要面对关于发表机构对于体裁、字数、篇幅等等的“专门性”、甚至是“季节性”和“看人下菜碟性”的要求。

++++++++++++++++++++++++++++++++

6.我的感受

今天看了这篇回帖,然后我的回帖里(特别是那些成对标红的地方),可能大家也看出来了————我和二月三十日朋友的意见不同之处,我认为不在于一些具体的细节(对于错别字、语病和不规范的语法,我们的态度完全一样),而是一些思维的方式。

在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的每一句话,都是想要对二月三十日朋友非常仔细地回帖和审校的回报————表示我的认真与投入。

对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我认为这样的碰撞,最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分享————看到二人之前的、自己所没有看到的世界————于我是这样,于他也是。

我最希望的是,二月三十日朋友看完这篇回帖,对我不再会担心自己说话“言重了”————咱俩这些来往的话,比多少朋友聊一年的QQ都多吧,呵呵!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