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随风飞 于 2014-3-21 13:59 编辑
[美文] 同题:塞纳河春天的夜晚滴水成冰
作者:离离。。。点评人:随风飞
那个长着浓密大胡子的匠人
把一块块褐色的泥在手里反复捏揉
泥发着呻吟
从指缝淌出暗红的血液
匠人开始流泪
脚下的塞纳河不安的颤抖
“来吧,
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
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
你们走进来的,
把一切希望抛在后面”
匠人呼号着
把泥幻化成一具又一具的人
或恐惧或痛苦或愤怒或悲伤或狰狞
的被钉在这扇门之上
人越来越多,
匠人已把脚下的塞纳河底掏成
街头行人空洞的双眼
河水开始打着旋儿
快速地转动
匠人举起门站在中央
“来吧,我的神,
把这地狱之门带走,
把这所有的罪带走,
把一切还原。”
河水却停止转动,
在门前温柔的依偎
这座地狱之门坚实的矗立在河中央
匠人已在河底沉睡不再醒来
门上的人开始复活
白日他们成群成群涉水而出
涌向城镇
涌向集市
涌向车站
带着魅惑的笑容
接近你
接近我
甚至接近婴孩
夜晚他们又成群成群涉水而回
把战利品吸尽血液一个一个抛向河水
塞纳河便在春天的夜晚滴水成冰
作者整体行文是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徒生·因贝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塞纳河是迷人的,被称为“安详的姑娘”,穿过巴黎市中心,经过诺曼底的鲁昂,到达勒阿弗尔入海,流英吉利海峡。作者将地点选择这里,其意味用作者的话来说,是暧昧的。一是因为罗丹在巴黎完成该作品。估计使用了塞纳河的泥土。二是塞纳河流经巴黎市中心,并且,其河西面是埃菲尔铁塔。河东段城岛上有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附近一个半岛的地形上,还矗立着一座举着火炬的自由女神像(与美国的一模一样)。同时巴黎又是浪漫之都。这一切,让这一首诗,披上迷幻的色彩。塞纳河是载体,作为载体,它只是个象征符号。代表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比如,两河流域。莱茵河流域。再比如我们的黄河流域。正因它有所指,而又有所不指。因而如梦如幻。另外,本诗将罗丹创作地狱之门及神曲地狱篇叠合于现实的事件之上,也让读者产生了穿越的感受。在魔幻中,感受现实。
(1) 下面让我们且看第一、二节:
那个长着浓密大胡子的匠人————————————在这里,他既是罗丹也是但丁,也是诗人。更可以是心存悲悯的任何一个人。
把一块块褐色的泥在手里反复捏揉
泥发着呻吟—————————————-—— 一个聚焦,展示地狱之门的创作过程。“反复”为下句,埋下伏笔。 因为反复而使泥”呻吟“。
从指缝淌出暗红的血液
匠人开始流泪——————————————体现匠人的悲悯之心。这让我们想起地狱之门最顶层那个“思想者“。他右手抵腮,俯身下视,一脸忧伤。
脚下的塞纳河不安的颤抖—————————承接上句,结果——让河流也颤抖。(作为群体化象征的河流,也因之而受到震动)
“来吧,
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
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
你们走进来的,
把一切希望抛在后面”————————————引用神曲地狱篇的一句话,提示主题,也同时,对群体的一记棒喝。芸芸众生,忘记的,恰恰是”希望“,而深陷”苦恼与罪恶“。这是神曲表现的,也是地狱之门企图提示的。这让我想起佛经一句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然而却又有几个人回头。
匠人呼号着
把泥幻化成一具又一具的人
或恐惧或痛苦或愤怒或悲伤或狰狞
的被钉在这扇门之上————————————————提示,钉在门上的人,是泥做的,也是污浊的。这是象征。也同时,因为它的离奇,人鬼莫辨,而使镜头产生了打破时空的笼罩性。进入全面辐射的高度。“钉”这个力度很猛。好比猛虎啸于林间,整座山都在晃动着。从而也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波,冲动读者的心弦。
作者的巧妙绝没有局限于魔幻本身。她同时在制造着一个又一个悬念。匠人在干什么,他为什么干。他是谁。这是什么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形成旋梯,将情节一步步拉向作者制造的意识漩涡。这两节同时制造了一个小陷阱,那就是让读者误以为,匠人是魔鬼的化身。他在制造痛苦。这个疑问与匠人流泪,形成巨大的反差,拉起一个紧绷的湖面。从而让诗歌的水面,充满弹性与镜面效应。
(2)第三四节:
人越来越多,
匠人已把脚下的塞纳河底掏成
街头行人空洞的双眼———————————在前两节,制造的悬念中,读者至少知道两点,其一,来这儿的都是把希望丢掉的人,都是或或苦恼或罪恶,或恐惧或痛苦或愤怒或悲伤或狰狞的人。然而“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现实。于是,代表一个群体的“河流”底部的双眼是“空洞”。盲目而具体。
河水开始打着旋儿
快速地转动
匠人举起门站在中央—————————从而让河水也“打起旋儿”。整个河流不安了。在“颤抖”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上递进。回应第一节。
“来吧,我的神,
把这地狱之门带走,
把这所有的罪带走,
把一切还原。”———————————匠人的身份终于提示,他用艺术展示罪恶与苦恼的众生面谱。只是为了让众生远离地狱。只是为了修复。
河水却停止转动,
在门前温柔的依偎————————民族的意识终于醒了,并且,“温柔的依偎”
这座地狱之门坚实的矗立在河中央
匠人已在河底沉睡不再醒来———————门作为一个醒目的标志,竖在了那里。竖在了河的中央。这有点类似于我国古代的衙门堂上的匾牌“明镜高悬”。在这里,匠不再是匠人,而所有意识的自觉与群体知觉的修复与向善。几千年前,就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识的启蒙一直在路上,而意识的觉醒总是如此参差不齐。是为整个人类的悲哀。此首的最后一句,既是陈述,也是暗示。“匠人”不再醒过来。同时也是鞭策。当下的“匠人”何在?
(3)最后一节。回到现实,并在现实与魔幻间回转。
门上的人开始复活
白日他们成群成群涉水而出——————————复活,其实是意识的复活,疾病的蔓延。他们既是鬼,也是现实中的人。
涌向城镇
涌向集市
涌向车站——————————————请大家注意三个地方,“城镇”,“集市”,以及“车站”。请读者,抬眼看一看,笼罩在我们头上的乌云。至今不散的,血迹。那些俯冲我们底线的一系列悲惨的现实。那些与这三个名词牵连在一起的,带毒的刀锋。这正是作者经过四节拔升后,作力表达与控诉的
带着魅惑的笑容
接近你
接近我
甚至接近婴孩
夜晚他们又成群成群涉水而回
把战利品吸尽血液一个一个抛向河水————————接近你,我,甚至是小孩,吸尽血液。
塞纳河便在春天的夜晚滴水成冰——————————让我们祖国的这个春天,仍然笼罩在冬天的寒风下。世界处处是冰菱。
离离的这一首诗,就像一个渐渐展开的白色之花,以“神曲”“雕塑”为花骨朵,在情节的吹拂下,缓缓绽开。它座落于语言圣殿的虬枝上,经罗大师之手,让时光定格于“梦”,“历史”,”魔幻“————白色惹眼的色彩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凄婉忧伤。而它逐渐呈现的过程,是一次魔幻向现实的,涨潮,更是梦向现实的冲击。当她最终以倒喇叭的形状在枝头充斥整个画面时,现实的事件便以滴血露水的形式,展露于花芯上。仿佛我们在白天,震慑于花之白,花之美得凄情。而在夜晚,我们在凌厉的北风里,看一朵花,在累积的”战利品“下,摇摇欲坠。仿佛大厦之将倾,山欲崩,地欲裂。更仿佛,一架无所凭依的飞机,在我们思绪,延伸不到的地方,被那些泥人,贪婪地咀嚼着。
渲染至此,我也该沉默一会,沉默是最好的回应。文章的质地以什么来衡量,技巧,语言,结构,还是它震撼人心的深层质地。读者们,你说呢?
|
|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