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新石头上的叶子 于 2014-4-13 13:40 编辑
走到末路,就是新生 在评论之前,首先向富锦说声抱歉。按照平时的阅读习惯,一开始总是不能进入顺畅的状态,后来又改变顺序,从中间读起,依然不能,就很肤浅的认为是用词和语句的一些问题,所以很武断的作了一些不切实际的修改。后来把文章拷下来,回家后,改变阅读的语速,却惊讶地发现,文章是流畅的,景物和以景托情的描写是贴切的。 这样的文章,相当的考验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两年前,读阎连科的《日光流连》,我就有同样的感受,明明知道是本好书,读了四五次,最终还是放弃了。现在,书都弄丢了,也没有读完。 给这篇文章写评论,真的很折磨人。一方面,故事本身的震撼性和作者表现手法的完美度令人难以释怀;另一方面,作者对事件的解剖无力和对人物心理的把握缺乏深度让我深表遗憾。 毫无疑问,马又兰是这个家庭和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事实上作者对马又兰的心理活动几乎没有进行有效的揭示,只是通过几场恶梦来表现她的矛盾心理和徒劳挣扎,而对其是怎样主动陷入母子恋的深层原因缺乏足够的阐释。而这一缺失是此文的硬伤。尽管马又兰的蛮横、霸道、自私、果断、凶恶形像非常的饱满了。然而是什么把她变成这样一个魔鬼的呢?很明显,马又兰最终也只是个女人,一个失去了爱情和必不可少的情欲抚摸的女人,她对丈夫孟志强的爱是深沉的,正是在这种对她来说理不清头绪和找不到对抗方式的心理驱驶下,她一步一步的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对马又兰来说,在她心里,与其说是在和儿子乱伦,倒不如说是在跟丈夫卿卿我我。对作者来说,不对这种心理的产生和漫廷作浓墨重彩的渲染,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这样,与此相对应的人物,诸如孟宝革、吕玲皖、葛金泉、孟宝方和孟宝琴,一个个都显得软弱不堪,可是,真的如此吗?在真相面前,每一个人的反应和反抗难道不是正常的?难道不是可取的?并不是他们太软弱,而是事实本身太残酷。面对这样的现实,换了别人又能怎样呢? 关于孟宝革,这个最悲剧的男人,这个最善良的男人,这个最无知的男人,他能把马又兰打死,倒是让我刮目相看。可是,他的命运是别人强加给他的,他是多么的无辜啊! 最后,我还是要祝福这家人:走到末路,就是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