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北斗六星!·百事通·查看新帖·设为首页·手机版

北斗六星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北斗六星网 六星文学 燕集南亭 【转贴】 禅意花中寻
查看: 433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禅意花中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楼
发表于 2014-6-27 11: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搜索本主题
  
——林清玄以花释禅的三种方式
                 
                作者:黄敏 (华侨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林清玄;禅意;花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老庄思想、魏晋玄学联姻而孕育的一枚无花果。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高潮,即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它的教义信仰和修习方法倡导“山林水鸟皆宗佛法”的内聚理解方式”和“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地”的外射观察方式的结合,使得人们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从大自然的秀丽中得到美的享受。可用十六个字概括: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天然佛性,无为解脱。

上世纪后半叶,台湾社会由于工商业迅猛发展而导致社会生活发生异化,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的思想成为人们的普遍心态,禅宗便成为人们求得心理平衡或超脱的强心剂。台湾的佛学小品文写作因而得以盛行起来,散文作家林清玄就是众多写作者之一,也是影响较大的一位。中国禅宗的特色是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感情,从审美过程中获得神学的启悟。作为现代社会中在家奉佛的居士,林清玄对佛学的态度是世俗化和实用主义的。他将佛教哲学与美学的认识融入到创作中,借助禅宗的顿悟阐述人生的价值与开掘生命的底蕴。潘天寿先生在《佛教与中国绘画》中曾指出:“禅的宗旨,主直接顿悟,世界的实相,都是以解脱苦海的波澜,所以雨竹风花皆可为说禅者解说的材料—— 木石花鸟,山云海月,直到人事百般实相,尽是悟禅者自己对照的净镜,成了悟对象的机缘。”林清玄说他的禅学小品,是由现实人间出发,从许多细小的日常事务中去体贴,接近佛菩萨无尽的慈悲智慧,去唤醒人人自我的觉悟。因此林清玄的散文题材广泛,万事万物皆可人文。但其中较有特色的是关于以花释禅的文章,林清玄在佛学散文之中经常使用花的意象作为参禅的媒介。以花释禅,用花作为传教的媒介,实质上就是用形象直觉的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那些被认为本不可以表达和传递的东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花既是可供观赏的自然物象.又是体现佛性的一种符号,因观花而悟道,由花的审美情味指向禅的神学领悟,给人带来禅学开悟的同时也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林清玄因花悟道释道的散文可分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花示禅;二是以花喻禅;三是花禅相融。


以花示禅

所谓以花示禅,就是在散文中借用与花有关的禅宗公案来引领人们走向通往禅学之路。佛教典籍中常以花喻佛性,拈花示众即以暗示象征代替演说阐释。往昔,释迦在灵鹫山说法时,拈了一朵花向大众展示,众人不解其意,唯迦叶尊者微微一笑。释迦知道他已领悟,宣布:“我有得见妙法之眼,即是涅檗,是心,是实有与非实有之奥秘,是超越的真理之门。现在我将它传与摩珂迦叶。”于是传法于迦叶尊者。也许从这个佛学经典故事开始,就有了花与禅不可分割的缘分。佛教典籍中常有禅师用花来化人的禅典。林清玄在散文中从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解说。他常是引一段经文再加入自己的论述,用现代的解说语言普及佛学,让人们能够对禅宗有所领悟。莲花是佛花,所以在林清玄的散文中见到最多的就是莲花了。在《荷花之心》中林清玄谈及自性问题。自性的追寻向来是禅者修行目的之一。他借禅宗一桩公案:禅者问禅师:“莲花未出水是如何?”“莲花。”“出水之后如何?”“荷叶。”看荷花开谢,看河畔的人,林清玄说:“如果找到荷花真实的心,荷花开不开有什么要紧?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会欣赏外面的荷花更重要的多。但是自性的追寻需要智慧。而使智慧得到开悟,重新看清本心,这是禅的真正目的。

如何使人见到自己的本心?人心有许多的执迷,如何真正掌握心灵,达到“直至人心,见性成佛”。林清玄常引用:“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我们知道这其中的莲花,显然已经脱离“形”而上升到特定的“神”(佛家的精神境界)。他说:“愿我们在观莲花的时候,也能反观自己的莲花,在我们一念觉悟、一念慈悲、一念清净、一念柔软、一念芬芳、一念恩泽等等菩提心转动的时候,我们的莲花就穿越贪膜痴慢疑欲望的水面.在光明的晨光中开启了。当我们像饱含甘露的莲花时,我们就会闻到从我们身体呼出来的最深的芳香 ”“《阿含经》中说的:莲花生在水中、长在水中、伸出水上,而不着于水。”林清玄“心里就震动起来,泫然欲泣,连眼角都有了水意,深信自己虽生于水,总有一天也能像莲花一样不着于水。在污浊的人世,还能开着莲花,使我们能有清净与温柔的对待真值得感恩。”( 他写道:“白莲花是穿过了污泥染着的试探,把至美至香至纯净的花朵高高漂起水面。.“每一份菩提心,就会造就一朵芳香的莲花。” ‘没有任何存在是毫无理由的,我们欠这世界的债,必会偿还,在还清了一切之后,莲花才从水面开起。“且让我们在卑湿的淤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静的智慧之莲呢!” 我们从这一组文字中可以了解到莲花在他的散文中已不是具象的莲花,而是抽象的,是佛性的象征。这时他惯常使用的释禅之法。“莲花”这个具体物象除了“形”的外在呈现之外,更多的是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精神内质。莲花生长于淤泥之中,好比世人生长在人间,它可以着污秽,开出清香的花,人也应该做清洁之人,发出自性的芳香。由此可见任何宗教都具有抽象的、形而上的特征,禅宗也不例外。但将抽象的禅具象到莲花身上,禅宗的美学特征是不言而喻的,也易于让人理解其中的深奥之处。在林清玄的散文中,此类例子举不胜举。佛经里说,莲花有四德:香,净,柔,可爱。其香深奥悠远,其净出泥不染,其花梗,画页,花瓣非常柔软,不小心珍惜,很容易断裂受损,就像我们的心一样,要细心呵护。莲花有宁静清雅富贵和谐的品质,香美具足,它的香令人清明,它的美使人谦卑。”’他希望通过介绍佛经中的典故来给人带来禅的启示,他的用意是善的。禅的诗偈是花,所谓花是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株妙法莲花,有人尽心绽放,布施美丽与清香;有人半开半合,在智慧黎明时分,似梦似醒;有人浑然未觉,不知开启内在的绝世之美,让生命成为早天的莲。追求品格的高洁追求自性的完美,这是参禅的基本要求。人如果具有了美好的德行,就会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是在这纷扰的尘世间,要做到这些又谈何容易,于是林清玄叹道:“见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染着,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静之莲呢?”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看得出林清玄已将莲花和禅视为一体,其形其意不可分。他的以花示禅可等同于以莲花示禅,虽然其中有时不免让人感到牵强和生硬.但至少传达了佛家追求完善.所谓识心见性,能够在污浊的世间认识真正的自我,进而排除烦恼欲望的干扰,获得一种从现实中脱身而出的喜悦。


以花喻禅
所谓以花喻禅,就是指作者自觉地用花的意象来解说禅,用作者在生活中所见的自然的花之意象。与以花示禅不同,它不是用与花有关的禅宗公案故事来达到释禅的目的,而是借助平常生活中常见的花来表达作者自己对禅的理解,重在喻示禅悟。如果说以花示禅具有某种认识价值的话,那么以花喻禅便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万物皆可人禅,林清玄选取最富有诗意的花,将植物美学与佛教哲学相联系,把对它们的审美识移人散文创作,阐述人生的价值与开掘生命的底蕴。
林清玄说:“我们如果能自花中来提炼智慧之香,慧之花来庄严心灵,还有什么能染着我们呢?花的美是无常的,世间的一切何尝不是花般无常?若能体会无常也有常在,无常也就能激发我们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从落花而知大地有情,这是体会;从葬花而知无常苦空,这是觉悟;从觉悟中知道万法了不可得,应该善自珍重,不要空来人间一回,这就是最初步的善提了。”禅宗作为宗教经验的同时,虽然要人们勘破生死,但这并不意味着禅宗对生命与生存持有颓废消极的否定态度,而是保持了一种对生活、生命世界的肯定兴趣。他用对凤凰花富有生气的描写表现出对生命的肯定。但是有时候人们会因世俗的或既有的偏见而忽略生命中的美丽或漠视生命中的一些可能。
林清玄给我们讲述了木棉花的经历。在南方木棉花是常见的花,能开出硕大艳丽的花朵。但是城市里的木棉花是不结木棉子的,木棉花落地并不能带给人们太多的惋惜。然而乡下的木棉花会结出木棉子,因此每一朵木棉花落地都会引人叹息。因为那预示着将有一朵花没有结木棉子的机会,将不能飞翔于风中,飘向远方的土地。城市里的人们视木棉花掉落是一种必然,甚至忘记了这世界上有飞翔的木棉子。“一个人不管处在任何环境,都要坚持心灵深处的某些之地,因为有时生命的意义只在说明一些最初的坚持,放弃生命的坚持的人,到最后就如木棉一样,只有开花的心情,终将失去结子飞翔的愿力。” 刚 林清玄在此以木棉花来提醒人们对生命的坚持。生命纵然平淡也是值得肯定的。含笑花也是一种平常的花,林清玄很喜欢,认为它有不同的气质,“含苞时最香,花瓣一张开,香气就散走了。含笑花期长,一旦开花,从春天到秋天都不时在开,让人感觉到它一整年都非常喜悦,可惜含笑的颜色没有别的花多彩.只能算含蓄的在笑着罢了。” “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物都与含笑花一样,有各自的面目,外在的感受并不会影响它们,它们也从不为自己辩解或说明,因为它们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不需要任何语言。” 可见禅者对自性修为的看重也可见对老庄无为精神境界的追求。以花的形象喻示禅意,在其中学习禅精神是林清玄以花喻禅的目的,不同的花带给人不同的顿悟。最有禅意的花是昙花,在禅中表“当下”。林清玄自然不会错过带大家去看在深夜里盛开的昙花,来体会其中的禅意。借昙花使人们认识到其实最应关注的应该是当下,是当下活泼泼的众生之人格,是当下众生的解脱。自在解脱是禅者必修炼的心得。世人多烦忧,如何解脱,难道象曹孟德那样吟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酒的微醺中得到自在解脱吗?林清玄在《不与时竞》中,写天人菊,借助“花”之自然物象,传神地表现出禅者的自由境界。他以天人菊的形象象征禅者的形象,在文中化诵帚禅师诗之境界:篱菊数茎随上下,无心整理任它黄。后先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写他到一处游玩,发现了一种叫天人菊的野花,开在不知的角落和海风中,开得痛痛快快,却无人欣赏。他感叹道:“最美的人和最美的花一样,很少有人能看见,欣赏。但是不管这世界如何对待,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够了。天人菊是林清玄喜欢的一种花,他常在散文中描写此花,满纸赞美之情,独自开放的天人菊以它不为人知的风情,却使它的美丽有了不受摧折的生命。“悠闲不为人知的风情,是这个都市最难得的风情。”’林清玄教我们在平凡的天人菊身上学习禅的精神。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他能在随处可见的花中得到觉悟,体会到生命的真意,并把体悟传达给世人,期望世人从天人菊的身上学会佛家的自在解脱。林清玄还借自由开放的青菜花提醒世人追求__自在本心。自由地生活于天地间。在《愿为自由花》一文中.他描写在田野里,不知何故留下一片迎风怒放的金黄的青菜花,让人动容它的自由自在.它的毫无顾忌。青菜花是最为平凡的花了,可是细想起来.青菜得以开花者。实在少之又少。青菜在开花之前.多半被采收.极少得到开花的机会。人的命运和青菜花无异.常常不及开花,便被采收,无法开出最美丽的花。这些能够自由开放的青菜花,是多么的幸运,是同类中仅有的自由花。所以他们毫无顾忌地怒放。开出一片金黄,让驻者动容:生命原是一样的尊贵。但是仅认识到这点不够,还要开掘自身的潜能,追求自由的开放,否则会失去认识自性的机会。自性不会因外在的变化而消失。无论是什么都只是表象而已,如果我们不能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的自性的生命.
就对自性难以理解。故此林清玄用花之形来喻禅之意。达到了晓畅易懂的效果。

花禅相融

所谓花禅相融,是指撇开禅典禅语的直接引用,在对花的自然的生存状态描写中,不自觉地进入到禅境,与以花喻禅有相似之处,但其侧重有所不同.更讲究营造出如禅之境,在其中体验顿悟。比如:“去年秋天,我到南山去,借住南仁湖畔的养牛人家,牛户在竹林里种了一片莲花,有粉红与纯白两色。晨时分,我借了竹筏撑到竹林外系住,穿林过水走到湖岸,坐在湖边看莲花在晨光中开起,然后莲香白花苞中散出来,由于竹林的围绕,香气盘桓,久久都不逸去。那是杳无人迹的地方,空气清甜、和风沉静、湖山明澈,有丝丝莲花的香味突然飘荡起来,可想而知是多么动人!我在草坡上坐了一个上午,感觉到连自己的呼吸都有莲花的香味。”记得王摩诘有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诗中以芙蓉花借代)默默开放,又默默地凋落,没有生的欢乐,也没有死的悲哀,得之于自然,又回归到自然。这是一个何等静谧空灵的境界。一首小诗《辛夷坞》短短四句,展示出来的禅意却给人留下无穷的回昧。相比之下林清玄则有些画蛇添足。否则也许更能让人在此境界中获得空灵般的感受。因为他又加上一句:“是不是人也可以坐成一株莲花呢?”这也算是林氏散文的一大特色,注重说教深怕别人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由此说来,他的花禅相融也是极浅薄直白的。

在林清玄看来,生命之河漂浮着许多的花瓣,有的美如桃花,有的凄艳如樱,有的轻淡若菊,还有的如经历冰寒的梅花,也有开在山溪涧无名的小野花。无论是什么花,都展现了菩萨心海的妙有世界。林清玄说:“悬崖断壁上开出的兰花,污泥秽地清放的荷花,漠漠黄沙里艳红的仙人掌花。都具有禅的精神。” 禅宗是亲近自然的宗教,特别讲究人和自然的融合,古人爱到深山古寺中去体会宁静的意境,或在行云流水中领略悠远的韵昧,当然此种境界少不了花的意象。林清玄散文中的花禅相融之境比之古人更贴近生活,极具现代生活气息。在《拈花四品》中,他展示给我们几种不同品格的花:酢浆花,天人菊,马蹄莲与马鞍藤等,通过对它们的生存状态的描写。让人自然的体悟内含的意义。例如:“在极静的山林中,仿佛能听见远处大汉溪的声音。这时我们看见在林木底下有一些紫色的花,正张开花瓣在呼吸着晨间流动的空气。那是酢浆草花,是这世界上最平凡的花,但开在山中的风姿自是不同,它比一般所见的要大三倍,而且颜色清丽,没有丝毫尘埃。⋯ ⋯春天的酢浆花开得真是繁盛.我们很快就采满一大束酢浆花.回到家插在花瓶里,好像把一整座山的美丽与春天全带回来。” 与世无争自在自得才会活得美丽与精彩。另外将两种花作比较,美丽旺盛的马鞍藤被看成是轻贱的花,顺着自然生长或凋落,绝没有人会采摘;美丽赢弱的马蹄兰则被看成是珍贵的花,用在丧礼上,被看成是无常的象征。林清玄借此引起人们对人生意义、存在价值的深刻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感性的深情眷恋。佛讲“一体心”,指与大自然成为一体,象苏东坡诗“柳绿花红真面目”:柳树发出新绿,而随风摇曳;花朵染成红色,而无心绽放。当把自己幻化成柳、花时,便会得到真正的喜悦。林清玄也试将自身融于花中,去体会禅之忘我之境:“在晨曦中,看书桌前的一盆莲花盛开,在上扬的沈香中,幻想自己又如莲花开放,或者甚至成为花里的一缕香。⋯ ⋯ 当我们象饱含甘露的莲花时,我们就会闻到从我们身体呼出来的最深的芳香。” 如此之境,有禅之清明沉香,有花之娇柔美丽。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花开花落是自然界最自然不过的现象。但是林清玄从中体会到禅意,他常常把花之境与禅之意融为一体,表达观花时的感悟:“花的盛开是那么美__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的离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的伏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气息。那留在枝上的花朵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每一朵花都是安静的来到这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中也有美丽的雄辩。”。”这段文字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也让人体会到佛家的生死观。生与死都是一种存在。花儿开放然后凋落让你感到人生的无常。只看到一朵花儿凋零而看不到众多花儿的绽放,就不能参悟禅宗所说的“无常中的常住”。正如福建和尚怀浚的《示法诗》中所写:“寄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再到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知无常后能珍惜当下,才是我们该有的情怀和追求。

                           结语
林清玄佛学散文中以花释禅的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当中的花是一种抽象的自身具有浓厚的禅之哲理的佛之花;第二方式当中的花是生活中常见花之意象被赋予了禅的精神;第三种则是由花之境入禅之境的花禅相融。林清玄在借助花的意象解说禅机时,也同时给人带来了对花的审美享受,他在释禅时更将现代观念引入其中,易为现代人所理解。他不照搬古书佛经,而是融入自己在现代社会中修炼得来的个人体悟,活泼了禅机。使之具有时代感。因此他简洁易懂的佛学散文,抚慰了现代人焦躁的心灵.从而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研究台湾文学的朱双一教授评价道:“林清玄的散文借题材所蕴蓄的人生启示和生命哲理,在社会普遍由贫穷转向富裕而产生的心灵孤寂,人际疏离,物欲沉迷等‘富贵病’时,提供了医治心灵饥渴和病变的一剂清凉药方。”我们在欣赏林清玄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会发现其散文不断重复和画蛇添足的缺憾。言多必失,量多不精。在所难免。比如他写禅者追求自在本性时。有两篇内容相同的,都是走过大平原,看见花,停车细看⋯ ⋯。唯一作出改变的是花的名称。一个是青菜花,一个是苞菜花,不免让人失笑。此类文章不少,可能因为林清玄太执著于说教了,说多了自然记不清什么说过什么没说过。而且常常在如禅般的意境中已明白呈现出所要表达的禅意禅味之时,又画蛇添足加上议论,破坏了他散文本应到达的审美高度,失去了意境的含蓄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顶0 踩0

沙发
发表于 2014-6-27 16:23 |只看该作者
玄学,好看~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27 16:46 |只看该作者
林清玄的文章好,心態也好。我在看過他的演講,那種平和、通脫的心態,費一般人能企及。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北斗六星文学网所有文字仅代表作者个人言论,本站不对其内容承负任何责任。

Copyright ©2011 bdlxbbs.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本站信息均由会员发表,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发帖投诉   

平平安安
TO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