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池阳隐士 于 2014-5-24 09:12 编辑
又到“六一” 儿童节了,时常在回眸童年的时候,思绪就像一块蓄满水的海绵,只需轻轻一触,往事便流溢而出,无数次的缅想着童年生活中的那些辛酸与苦难,天真与清贫。一件件难忘的往事始终弥封在心灵最深处,一旦被记忆开启,总是清晰如昨,总觉历历在目。让我拨动那根岁月的琴弦,再聆听童年时光的音韵。
童年的梦境里,最难忘的是我读私塾的那些日子,三间土墙草屋的私塾,在老一座城隍庙的旁边,那里已经不见城隍庙了,只不过是一处庙宇的废墟,残留着一些破碎的砖瓦和斑驳的石墩。我就是在这个私塾启蒙的,当然,这里可没有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那样的景致,入学也不拜孔子像,老先生也不穿长衫。私塾的房顶是用稻草盖的,四周的墙壁用泥巴筑起来的,我们都喊它“草堂私塾"。私塾里三十几个同学,大小不一,有刚来的,也有读了三四年的,坐在一起,读不样的课本。在私塾里,先生是不教我们学拼音的,也没有音乐、画画和体育的课程,整天是摇头晃脑的念书,以至到今天“百家姓” 、“三字经” 我还能倒背如流。
我在私塾读了两年,后来又转到公办学校,那里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每逢“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校园里到处充满了欢乐的歌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我就是在“六一” 儿童节那天带上了红领巾。 我还时常忆起儿时过端午节的情景:吃蚕豆看划龙船,那些年的端午节,总盼着看赛龙舟,兴奋了一夜,难以入睡的我,早早就爬起来,那时候家里没粮食,父亲生病,家里日子很艰难。过节是没有粽子吃的,也不知道绿豆糕是什么样子,炒点蚕豆就是最好吃的了。我抓了一把蚕豆和邻家的孩子们一起,由孩子王五儿领着我们,到南门外清溪河去看赛龙船,脸上都露着喜悦地笑容,你追我赶,蹦蹦跳跳向河埠走去。 只看见河的上游有十几条龙船正蓄势待发,龙船和一般的鱼船不一样,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龙尾以木雕成,涂上颜色加以彩绘。龙头的颜色有红、黄、白等色,龙头上的胡须被河风吹拂着栩栩如生。龙舟上锣鼓喧天,水手们跃跃欲试,在龙舟的前面还有一条装扮一新的大彩船,通体彩绘,像一座水上大戏台,彩旗在船的四周迎风招展,这其间,船上鼓乐齐鸣,穿着戏服的花旦、小生、丑角,似乎正在上演一岀古装戏。丑角在船头翻着空心跟头,一个接一个使人眼花缭乱。
最难忘记好友五儿,他比我大几岁,所以总是他带着我玩耍,他是一个富户人家的笫五个孙子,他家住着-栋清朝遗留下的大宅院,是二进的庭院,有很大的天井,门窗多是雕花的,在后面-进的中堂上挂着一块牌匾,朱红色的匾上刻着四个金色大字“钦差大臣”, 我家就租住在他家,我的童年就是在这栋吴家老宅度过的,而年长我三岁的五儿却成了人生的第一位好友。记得有一次吃过晚饭,五儿把我从家里喊出来,说我们看电影去,在路上他告诉我,今天下河捉到一条鲤鱼,在街上卖了,请我看电影,在电影院门口他还买了一小包瓜子,今天坐在电影院里的靠椅上,我们俩神气活现地谈笑风生,平常五儿带我翻墙头,拣票根混进电影院看电影,为了躲避查票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连大气也不敢出,今天真是太舒服了。尽管五十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忘记那晚的电影:《平原游击队》。 平常我们在老街里一起玩耍,滚铁环打陀螺,巷子里有一棵桑树,桑枣成熟时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绿色的桑叶间挂满了一颗颗紫红紫红的桑枣,他总是爬到树上摘好多桑枣,酸甜可口,我们吃得嘴唇都染成了紫色。
虽然那时他还不到十五岁,却有了经商的头脑,他摆书摊卖凉茶,看一本连环画给一分钱,喝杯凉茶也是一分钱。每到放暑假,我不上学就帮他看书摊,这是我感到最美的差事,喜欢读书就从那时候开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岳飞全传我从连环画开始通读了许多古典名著。 那时候,每个夏天的夜晚都在院子里乘凉。吃过晚饭,先把院子的地面泼几盆井水降温。放上竹榻,有的人家用长板凳挡上门板,大板凳小椅子放满了院子,大人小孩躺的躺坐的坐。在夏夜的星空下乘凉。大人手摇蒲扇,边扇风边赶蚊虫,谈论着街头巷尾的趣事。墙角里的蛐蛐此起彼伏的唱起了歌,这时我们坐不住了,五儿带着我溜出了院子,蹲在墙壁下逮蛐蛐,把手电筒对着墙缝一照,用狗尾草的茎将蛐蛐掏出来。每晚都能逮到好多。第二天他带着我到邻街和小伙伴斗蛐蛐,总回赢回不少小画片……岁月无声流逝,我只有在尘封的往事中寻找这个儿时的好友,因他早已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 童年是短暂的,然而童年的生活对一生的影响是那么的重要,也许这些不经意的童年往事,让我时时反顾,常常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