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那幸福的 点点滴滴 文 /秋枫赋 明天就是6曰28了,父亲逝世三周年纪念日。 早在清明时,我就与弟弟们提及 :怀念父亲不在形式,如到时谁工作忙抽不出时间,也没关系。我退休了,闲人一个,一定是回来的。妹妹也表示请假也会赶去墓地。 前两天接到远在哈尔滨搞工程的三弟电话:“三年守孝我们做不到,父亲这三周年祭我一定赶回去!” 我的弟弟妹妹我了解,我们谈不上受过什么”大家”教育,但孝悌友爱,恭让谦和,是这个大家庭的风气。 我长期工作、生活在渤海之滨、九河之地,这里民风淳朴,婚丧嫁娶,民俗礼仪讲究颇多,孝道更是排在第一位的。潜移默化,很多时候我也是比较注重一些规矩,比如对老人的生日庆贺,那是感恩父母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不可忽略。 说到过生日,我的父母却显得大气:“不在形式”.这句话是他们的口头禅,老人不愿兴师动众,母亲甚至说:“生日、生日,有生之日……”意为不该张扬的。 “孝顺”一词,该是告诉我们做晚辈的既“孝”又得“顺”,“孝”容易“顺”难。两代人毕竟有认识上的差异,该顺则顺,看在什么事情上吧。 对于为父母过生日,我有自己的方式 :不一定年年赶回去,但对他们所需我会记在心里,决不能让老人家在生活方面再操心受累、受委屈。 记得在父母六十大寿时,我们就只孝不“顺”着他们了——一个花甲的年纪,多不容易呀!坚持搞个全家团聚,不为过分;还有母亲六十六岁时,我还学着天津风俗“六十六吃女儿一刀肉”,郑重其事地买回去一块肉,至于母亲吃了多少,不记得了,反正姐弟六个家庭成员都赶回去与他们团聚。 那时我没什么装饰品,却记得让女儿为母亲送去一枚金戒指。 说是“不在形式”,其实是老人不愿麻烦儿女,戴上金戒指时,老人也是高兴着呢:“戴不戴的,我落个有啊!” 父亲六十六大寿,因出差我没能赶回去。父亲在电话中百般叮嘱我不必在意,可老人越是宽厚慈爱我们越该尽心尽力。那年的五一前夕我还是回到父亲身边。 知道父亲没什么特别嗜好,因为重听,连去远处的公园都受限制。我和先生商定,觉得应该带父亲出去走走。也算是奢侈一回吧 :带上一百多元钱(一九八九年的一百多元相当我那时的一个月工资了)准备游完香山 ,就在附近找家“大饭店”让父亲高兴高兴…… 车到西直门,我们还需倒一回公交车。看到候车的队伍排成长龙,想到车上拥来挤去的情景,我不忍心让父亲去挤那公交车。那时好像刚有“面的 ”,还是小公交?反正我刚一提出“打的”就遭到父亲反对:“挣多少钱啊,别这么铺张,我腿脚没问题,出力长力! “出力長力”我六十六岁的父亲没把自己划到老年队伍里! 四月的香山,正是最美的时节。山桃花如云似霞开遍山野,碧桃争艳,红的、粉的、白的,一起闹上枝头;天也晴得不挂一丝云彩,蓝盈盈的映衬着漫野的桃红李白;香炉峰清晰地屹立在黛色群峰间……一切的一切,像极了我的心情,都是如此的写意! 我一直拽着父亲的胳膊,漫步在琉璃塔下,漫步在双清别墅的小道间——是我搀扶着父亲,还是父亲帮衬着我?一生唯一的一次吧,我们夫妻与父亲同游北京西山! 情不自禁,合影留念!这幸福的时光定格在一九八九年四月,那一刻,北京西山的美丽仿佛都为了我,写满父女亲情的昨天! 转瞬间,将近三十年!父亲也于三年前离我们远去。细想起来,人生就是这样相聚匆匆,不管是美好的亲情,还是人生的沟沟坎坎,一切过得去、过不去的,都会成为过往云烟…… 有幸守在亲人身边的人们啊,道一声珍重!珍惜今天、孝行当下,一切还来得及,一切都还不晚! 2014年6月27日星期四草就整理 (不知为什么标题就是排不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