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随时滚蛋”的学生在学校里无异于“二等公民”,可又是谁制造出了这样的“二等公民”。
根本因素是森严的户籍壁垒说到学校里的“二等公民”,罪魁祸首必然是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因为区分一个学生的身份,最容易的方法也是这个。试想一下,一个本地户籍的学生,即使家里也是“无权、无钱、无势”,学校或者是老师会轻易说出“随时滚蛋”这样的话吗?
于是乎,这些“二等公民”们可能会交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钱,却得到更多的不屑和冷嘲热讽。这样的制度下,一个孩子可能念完小学就面临着无学可上的窘境,除非他回到户籍所在地,即便他从小就生长在这里;这样的制度下,即便是有孩子十分幸运的从小学念完了高中,面临高考,依然不得不回到那个户口本上印着他自己却可能十分陌生的地方。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让弱势家庭无路可走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是催生“二等公民”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教育资源近年来越来越集中,强势的地区、强势的学校越来越强势;弱势的地区可能连基本的教学都难以满足。作为家长,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就算在城市里,也有名校与普校之分,孩子从四、五年级就周末无休,不就为了一个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吗?
城市里的打工者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那里的教育资源必然稀缺,而且农村留守儿童各类事件不断见诸报端,送回去又会远离父母的教育,这样一来结果可想而知。凭什么非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为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不得不在城市的学校里做起了“二等公民”。
教育者功利心态下,“三无”学生可有可无农民工子弟虽然在城市的公办学校读书,但是学校也仅仅是给予了他们读书的机会,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与学校和老师关系不大,老师可以对他们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只要他们不惹事就行。
学校和老师与农民工子弟在心理上有隔膜,学校和老师必须把他们与本地户籍学生区别开来,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教育部门对于城市公办学校对于农民工子弟的学习成绩状况没有纳入考核之中,升学与否与学校和老师无关。说白了,就是农民工子弟不能给城市的公办学校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所以老师歧视农民工子弟。[详细]
歧视心理是中国人的通病歧视心理是中国人很有意思的一个心理模式,它包括地域歧视、城乡歧视、贫富歧视……成千上万。换言之,中国人只要能比较的东西,几乎都包含着歧视的种子。而这其中,地域歧视和城乡歧视又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看看各大网站留言跟帖的地域谩骂,想想生活中遇到过的种种,就可以看出教育者有着这样的心态也不奇怪。
虽然随着政策的不断放开,农民工子弟难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读书的制度藩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打破,但是城市公办学校和老师与农民工子弟之间的无形之中的心理藩篱依旧存在,仍然将他们区隔开来,学校和老师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本地学生和农民工子弟。而这一点上,歧视心理不可忽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