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星卒斋主 于 2010-12-10 20:12 编辑
生育,就是繁衍后代,自古以来就是女人的天职。《说文解字》中说,“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完全符合了我们对生育二字广义上的理解,那就是生是指生产孩子,育则是指养育孩子。没有了生育,也就没有了人类。所以自有人类以来,一直都是重视生育的,而这功劳往往都记在女人身上,甚至成为“英雄的母亲”,受到官方的嘉奖。
原始人类认为女人生出一个新生命,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就是生产力的全部,人口的多少,体质的强弱,决定了氏族部落的兴衰。因此当妇女分娩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祝祷仪式。这种对妇女生育的重视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以至于今天仍然如此。虽然没有了那么繁文缛节的仪式,但从本质上说,是比先前还要重视许多,不管是来自家庭的,还是来自社会的,对生育的关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更科学了而已。
《孟子》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东汉经学家赵歧注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所以,不生育的女人让人看不起,是要受到家庭、家族和社会的指责的,而不娶那就更是大不孝了。古代的生殖崇拜是盛行的,在中国,生殖之神也都是女性,比如送子观音,送子娘娘等。
生命的形成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新生命的诞生自然也就成了一件很神圣的事。在此之中,女人所经历的往往要比男人多得多。当然,没有男人,女人也是不可能生育的。在生育上,男人只是一蹴而就,可女人却要度过一个较漫长的怀孕、分娩以及哺乳的过程。在这个世界上,男人可以做女人能做的任何事情,却唯独生孩子这事让男人力不从心,这种天然的性别分工,怕是一时半会儿还改变不了。这恐怕也不是女权运动的内容了。
生育本来就是做女人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缺了这一关键环节,这女人,还怎么叫女人?没当过妈的女人,终归不是完整的女人,甚至也不是完美的人生。缺了“母亲”这一神圣的称呼,是女人一生的憾事。能不能生是身体问题,想不想生则是态度问题;生出生不出是能力问题,敢不敢生是勇气问题;自己生不生是自己问题,拒绝为别人生则是家庭问题。但不管什么问题,还是纯粹的个人问题,社会国家目前还不干涉。
鲁迅说:“女人的母性是天生的,妻性是逼出来的。”正常的女人都有做母亲的愿望,有了愿望就有了面对生孩子的一切心理准备。想生孩子的女人会为怀孕而惊喜,对孕期出现的一些妊娠反应,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母爱之情。怀孕的女人虽然看上去丑陋,但其内心的满足和炫耀的心理,往往要超过女人的任何一个时期,那是一种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即将做母亲的期待。
生育让女人确实尝到了不少的痛苦,东北二人转《娘怀儿十个月》中说得分明: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成为血饼;娘怀儿四个月,似火烧身;娘怀儿五个月,五指分瓣;娘怀儿六个月,六甲六真;娘怀儿七个月,分为七窍;娘怀儿八个月,八宝成丁;娘怀儿九个月,两肋疼痛;娘怀儿十个月,才把儿生。不用说以后的一把屎一把尿地伺候,光这就够女人一呛。
孩子是可爱的。没有过弟弟妹妹的人,或是没生过孩子的人,这种感觉往往会弱,体会也就不会深刻。任何一种玩具也没有活生生的小孩好玩儿,家庭的希望也好,夫妻感情的通信员也罢,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也行,孩子从生物学上来讲是“延续了自己生命的事”。况且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观念,使女人无形之中有一种使命感,生孩子便成了女人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使命之一。
如今的社会,生孩子大约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有不少新时代的女性是不要孩子的,新新人类中出现了不少的丁克家庭,丁克一词是DINK的音译,这是一串英文的简称,意思是双收入却主动不要孩子。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80年代在中国出现,并且越来越多。这些人认为生孩子太辛苦,生完孩子更辛苦,彻底摆脱了传统婚姻观念,倾向于过有质量的、自由自在的“两人世界”的生活。
有人不养孩子而养狗,称之为“丁狗”;但也有本来信誓旦旦丁克的,却“半途而废”,称之为“白丁”。对此,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大而言之是考虑中国人口问题,但计划生育不是禁止生育;中而言之是为事业,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生孩子也是千秋大业;小而言之是减少负担,过轻松生活,但我总觉得有些自私。新生事物总是让人刮目相看,还是那句话,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那就让时间来检验吧。
生育,让女人付出了很多,也让女人牺牲了很多,这一点人所共知。但母亲是伟大的,做伟大的人终归要付出点代价。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