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德
儒者,人之需也。《易序卦传》曰:需者,饮食之道也。
孔子在卫国,弟子冉求对季孙氏说:“自己的国家有圣人不用,却想着国家大治,就好比退着走路却想要追赶上前人,这怎么可能呢?如今我的老师孔子在卫国,卫国准备聘用他,我们不能自家有才而白白送给别人,这是很不明智的,请用厚礼接孔子归来。”季孙氏于是上报鲁哀公,哀公准奏。
孔子既返鲁国,住在鲁哀公招待客人的公馆,哀公造访,宾主相见,孔子侍立。哀公问道:“夫子穿的衣服,是儒服吗?”孔子答道:“孔丘少年时居住在鲁国,穿宽大袖口的衣服;后来居住在宋国,戴着殷商时流行的黑色帽子。我听说,君子博学,但是穿衣服入乡随俗,我不知道我穿的衣服是不是叫作‘儒服’。”
哀公接着问道:“那么请教儒者的德行若何。”孔子答道:“如果简单说,则不能够说得明白;如果详细说,恐怕守卫都换岗了还是说不完。”
于是哀公给孔子赐座,孔子坐下之后说道:“儒者怀有先王的王道以待王者相聘,日夜攻读以期闻达于诸侯,怀忠信以待聘用,努力践行仁道以待起,儒者的修身自立是这样的。”
“儒者衣饰适中,动作柔顺,大的谦让犹如傲慢,小的谦让犹如虚伪。做大事的时候很谨慎,好象心怀畏惧,做小事的时候不草率,好象心怀愧疚。做事进度缓慢,一旦退却下来却很快,似乎无能的样子。儒者的仪容是这样的。”
“儒者的日常起居也与普通人不同,无论坐立都显得十分恭敬,言必诚信,行必中正,不争路途平坦或是艰难,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珍惜生命以待时机的到来,修身养性以期能奋发有为。儒者就是这样为未来筹划的。”
“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不求田地多少,而以仁义为田宅;不求积蓄多少,而以文章为财富。儒者难以得到,无须过多的俸禄而易于供养,易于供养却难以相处。时机不对,儒者不会出仕为官,所以难得,意见不同,儒者不会苟同,所以难以相处。儒者先劳而后论俸禄,所以容易供养。儒者在人情世故方面是这样的。”
“儒者不贪财货,好乐而不沉迷淫逸,面对众多威胁毫不畏惧,以刀兵相见也不会害怕。见利不忘义,至死不改其志。对于过往他们不会后悔,对于未来他们信念坚定,说错的话不会再犯,对于流言淡然处之,威而不猛,从不耍宵小计谋。儒者的特立独行是这样的。”
“儒者可亲可近,却不受威胁压迫,可杀而不可辱。居所不论大小,膳食不问丰厚。他们犯了过错可以委婉地提醒,却不能当面数落。儒者的刚毅是这样的。”
“儒者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强盾,戴仁而行,抱德而处。面临暴政,不改其信仰。儒者的自立是这样的。”
“儒者虽蓬门荜户,也不以为意,出门才穿上像样的衣服,清贫如此。建议被采纳,不以为喜,不被采纳,不敢以谄。儒者出仕为官是这样的。”
“儒者虽生在当时,却以古人为榜样。做好当下,为后世之楷模。若生不逢时,上不举、下不推荐,奸党之徒陷害他,虽然能危害到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夺其志,即便如此仍不忘百姓之苦。儒者的忧思是这样的。”
“儒者博学,却不停止学习,笃行不倦,幽居不淫,仕途通达并不傲慢,仰慕贤人而能容人,不拘小节而团结贤者。儒者的宽宏是这样的。”
“儒者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积累政绩并不是为求厚禄,推举贤达并不是求回报。君主得儒者深受其益,百姓仰望其德,儒者只为国家,不求富贵。儒者是这样推举贤达之士的。”
“儒者常思道德,陈言以伏,做事力求完成而不求速度。世道混乱而不意志消沉,交友谨慎,不会去攻击与其意见相左者。儒者的卓尔不群是这样的。”
“有的儒者上不臣服于天子,下不为诸侯做事,谨慎安静,宽厚待人,磨砺自己,端正品行,为人刚毅,博学服众,视列土封疆为锱铢,而不肯为臣属。儒者的行为准则是这样的。”
“儒者交友讲究志同道合,相同则交,不同则不交。即使久远不联系,听到对方的流言也会不信。儒者是这样交友的。”
“温良是仁之本,慎敬是仁之地,宽宏是仁之兴,谦逊待人是仁之功用,礼节是仁之貌,言谈是仁之文章,歌乐是仁之和,乐善好施是仁之行,儒者兼而有之,却不说自己已至‘仁’。儒者的尊重、谦让是这样的。”
“儒者不抱怨贫贱,不因富贵而得意忘形,做事精明适中,不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怕其他官员的干扰,这样的人,就叫做‘儒’。如今很多人自诩为‘儒者’,但多数是虚妄的,因此常遭到诟病。”
鲁哀公听到这里,恭恭敬敬地说道:“终我一生,不敢拿‘儒’来开玩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