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4-11-3 21:59 编辑
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刍议
区九次党代会提出了用5年时间打造“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战略目标,并以项目支撑为抓手,通过积极推动产业向“一河五区”聚集,迈出走向发展新目标的坚定步伐。这一发展目标的确立无疑具有战略的意义,既立足区情,又面向未来,同时也向广大经济和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对于“商贸科技”概念的理解,是通过科技发展不断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水平,还是产业融合并驾齐驱;抑或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概念,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对待之?这不是对概念的简单解析,有深刻的经济内涵,从动感、节奏和流程优化的较量中获得经济利益,是21世纪的新动向和新特点,而凭借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等技术的科技力量,我国正在进入以优化整合产供销流程为基础,求解实体经济运行速度、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的新阶段,流通创新和现代化是我们融入国际化新潮流的前导性战略步骤,因此本文拟就相关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一、商贸流通业、流通业与现代流通业及商贸科技概念
为便于论述,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一下梳理。流通业即流通产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众多的产业门类。按照现代流通理论,流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流通定义为商贸流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广义的流通定义为处于生产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所有领域,包括金融、保险、运输、物流、存储、餐饮、住宿、广告、信息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即位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所有经济活动,与一般使用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概念相近或重叠。流通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效益的引导性力量,是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反映。
现代流通业的概念显然相对传统流通业而言,是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组织载体,既是一切实物商品也包括服务商品的贸易活动,具体包括商品批发零售餐饮业、住宿业、物流业、电子商务业(这是新世纪商贸的发展方向)、租赁业、拍卖业、典当业、旧货业、商业服务(理发及美容保健、摄影扩印、洗染、家政)、会展业、商业信息业、商业咨询业,还包括各类生产企业的分销渠道组织,其显著特点是基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如果说传统流通业注重商品(实物)贸易的实体经济活动,现代流通业则不仅包括实物商品还包括服务商品贸易,同时还注重虚拟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经济活动。综观国内外流通业的发展变革,笔者认为现代流通业主要具有完善良好的流通环境、大型流通企业占主导地位、大量的中小型商业企业存在、流通业对GDP的贡献度日益增大、连锁经营与特许经营的普及、信息系统的普及于应用、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的流通模式创新、无国界的全球流通与多业态共存互补等。
商贸流通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贸流通业指与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直接相关的所有产业,如批发业、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广告业、包装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等,接近广义的流通业概念。而狭义的商贸流通业,一般仅指批发业、零售业及其相关的服务业,与狭义的流通业概念同。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通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笔者认为,商贸流通业至少可包括四大行业:一是批发和零售业(包括内贸和外贸);二是住宿和餐饮业;三是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包括物流业);四是特殊服务行业(典当、租赁、拍卖、广告、会展业等),可理解为是对狭义流通业的合理扩大。
当下在许多理论文章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出现“商贸流通业”一词,有专家指出商贸流通业的概念已经过时,认为“商”与“贸”是两个同义词的重叠,“商贸”又与“流通”重叠,形成床上架屋的“病词”,指出不符合国际惯例,在英文翻译中,许多刊物将“商贸”翻译为“business & trade”,实际上,国外的商业business比较的广泛,如流通业、商业、商店、经营额等均上用business来表现,也有人将Disdributing作为流通,但这里Disdributing可不分工业或者商业,是现代流通概念。同时指出商贸流通业的概念由于没有包括工业企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没有包括诸如烟草、音像与书籍、医药、粮食、食盐、煤炭、农业生产资料等商品流通,没有包括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有机一体的供应链渠道,缺失现代流通业的内涵,如现代商品包括“卖商品、卖服务、卖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实物商品等,因而建议用现代流通产业概念取而代之。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因为任何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其局限性,“流”和“通”所组成的“流通”一词,无非表明一种运动状态,恰恰是“商贸”一词具有产业属性,正可对应 “工业”、“农业”、“制造业”、“建筑业”等范畴。由于概念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来丰富表述,如同“服务业”之于“第三产业”,“商贸业”也可对等“流通业”,它们都具有同样的本质基础。再如流通业从流通方式上看,有商品交易与服务交易、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现场交易与网上交易之别;从产业层次上看,有核心产业(商业及其附属)、中间产业(专门为流通服务)和边缘产业(既为流通服务也为生产生活服务)之异。就中心城区功能而言,商贸流通业不但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将是流通业中的支柱产业。同理,作为一种可选的视角,针对“商贸科技”的概念,笔者趋向于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商贸与科技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商贸是科技化的商贸,科技是商贸化的科技,这是新兴商贸科技区应有的题中之义。
二、建设新兴商贸科技区的一点启示
从上述概念分析可知,流通业中包含有众多的产业门类,建设新兴商贸科技区,固然需要我们通过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信息化和虚拟化等科技手段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流通业,但是否眉毛胡子一把抓呢,是否通过对商贸流通业内部具有规律性发展的结构化分析,可以有重点选择具高成长性的产业发展呢?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史揭示国民经济的发展一般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 (又称服务业 ) 比重持续上升,这一规律已经被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认识并接受。但学术界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的趋势仍缺乏基本共识,在第三产业是否要发展的问题已经解决,第三产业如何发展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高级化的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这显然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也是一种选择发展路径的思维。
以批发零售业为主要内容的狭义流通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增加值在西 方国家 GDP 中的比重,一般都在12% ~14% 之间,我国也在7%~9%之间。流通产业的功能是弥合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为第一、二产业生产的商品提供流通服务, 这种流通服务的量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种类高度相关。流通产业这种与商品生产部门的密切关系很容易引起对下面问题的思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占 GDP 比重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会不会导致流通产业增加值占 G D P的比重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对这个问题,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关注的还不多,而且现有的观点之间还存在着矛盾。例如, 我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流通业和服务业一样,占 GDP 的比重会持续上升,这种观点没有给出充足的证据和理论解释。实务界则有一种观点认为,批发零售业属于传统服务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重会不断下降,所以把现阶段一些地区的批发零售业比重持续上升看作服务业发展状况欠佳的结果,见图1。
图1 我国批发零售业占第三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趋势(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狭义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规律很少受到关注。2001 年,安德森(Anderson)和贝当古(Betancourt)指出流通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倒U型,并运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没有给出理论解释。国内有经济工作者选取我国各省 1993~2008年的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狭义流通业比重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狭义流通业比重存在先升后降的倒 U 型规律。并将流通服务看作流通部门的产出,构建流通部门的 CES 生产函数,对这一规律进行了理论解释。 研究启示狭义流通业比重变化存在客观规律,不能因狭义流通业属于传统服务业而忽视甚至试图降低其在GDP中的比重,需要遵循这一规律,为服务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同时,讨论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深化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理解,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见图2。
图2 我国批发零售业占GDP比重变化(略)
三、把握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时代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力的新阶段,上海也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上海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如果没有科技的引领和人才的支撑,没有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不突破妨碍创业型科技人才成长的制度瓶颈,高端制造业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如果不能在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管制、税制、体制、法制和开放环境方面逐年有所突破,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以服务业为主经济结构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上海抓住战略机遇期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迫切要求,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原先大规模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减弱,特别是随着资源、环境等压力日益加重,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亟待实现重大转换,要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竞争日益演化为城市竞争,全球城市网络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为此,需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化,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经济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和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是上海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性要求。
图3 我国三驾马车对GDP的拉动率(略) 由此可见,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需要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助推、引领作用,在区域经济格局调整中有所作为。由于地缘位置、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社会结构的特点,上海在增长动力、资源环境、结构转换、社会人口等方面面临着更多的约束,这些瓶颈约束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超前性,需要率先突破。正如《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的那样,“充分发挥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和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努力争当全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要把创新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上海市中心区域西北商贸重镇,普陀区具有商贸发展的良好传统、品牌资源和流通体系等坚实基础优势,已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商贸业、科技产业、房地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商贸流通更是成为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82.84%。《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指出,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我区发展商贸科技正当其时,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前景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