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隐宋朝 于 2017-1-27 22:44 编辑
明儿个就是大年初一了,趁这会有个空儿,提前给六星论坛的三老四少兄弟姐妹们拜个早年!看到醉笑的《过年》帖子,很有同感,也写几个字来辞旧迎新。
明朝时有个叫文衡山的人在过年时作了一首《拜年》的诗,诗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朝时拜年的谒帖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大概和如今的贺年卡近似吧。上头写一些祝福的言语,落款是张三某人恭祝之类。时下,贺年卡也退避三舍,代之而来的是手机短信。祝福的短信编发着也嫌费事,干脆拿流行的现成句子来个群发。不管对方是长幼亲疏,短信千篇一律都是一个面孔。
这几年,除夕夜我接到的短信多数是趸来品,文如“爆竹声声点燃了喜庆的日子,欢笑声声奏响了新年的开始,问候声声流露出真心的关怀,祝福声声传递着诚挚的祝愿……”
十分感谢编发这些短信的原创作者。看着这激情洋溢的内容,排比工整的句式真叫人羡慕。但反复地收看就有些嚼蜡的味道。想起过年时餐桌上的红烧肉,在年三十午饭时,一家人都要吃上几块儿这个。再往后虽每顿都有这道菜,可筷子总不想再往那盘子里戳。短信何尝不是这样呢,原创首发给人以惊喜艳羡,抄袭重复其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有一年春晚节目中有个小品叫《超市面试》,演出后有人指摘这节目与先前日本的《打工面试》极其相似,一时间弄得众情汹汹。且不论是否“纯属偶然”,这个很有品位的节目在国人的品味中就像重复上桌的红烧肉一样了。
大同小异,短信也应避免雷同。中国这样大,各民族文化又这么丰富,稍加采撷,就能编发一则令人耳目一新的短信。即使文化水平低,弄不来文采飞扬的,简单地问候一声也比轻率地抄袭重复强。不是本人“狗坐花轿不识抬举”,确实是觉得这样的短信有些虚情假意、苦于应付的味道。
我的一个侄辈春节在外,给我发个短信来,说“辞旧迎新之际,祝叔全家快乐平安,有吃有穿,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看到这个短信我心里热乎乎的。因为他知道我的境况,因为他还在念想着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