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惰性成因探究 很多学生家长与老师有这样一个共识:现在的孩子太懒惰,什么都䞍现成的,离开大人,自己都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而且什么也不愿意干——除了吃喝玩乐。 的确,现在的孩子真有不少不爱劳动、不爱学习的:在家里,衣服脏了,自己不洗;饭吃完了,碗都不刷;在学校,劳动时拈轻怕重,能躲就躲;做课间操,胳膊腿能不抬就不抬,软绵绵有气无力;写作业时,能抄答案抄答案,或干脆就等老师讲解。总之,让人怎么看,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那么,他们懒惰的责任又在谁呢?家长和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就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吗? 我觉得,孩子的惰性一部分是家长对孩子 “娇惯”和不信任造成的。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不少家长(特别是年轻少壮的家长)竭尽所能不让孩子受屈受累。有点远见的家长还能想着让孩子主动干点什么,以培养孩子能力、毅力、责任心,其余的家则长认为: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就行了,别的不用孩子操心。有的家长在孩子干点活以后,总有对不住孩子的心理,他们把大小活计包揽下来,孩子们几乎无需奋斗劳神、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在方方面面得到满足。家长对孩子是“爱你没商量”,受也得受,不受也得受,全然不顾孩子想在社会立足除了知识还需要什么。希望孩子“百炼成钢”,却又不让孩子经受“烤验”;希望孩子顶天立地,却没想到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已经“严重缺钙”;希望孩子鹏程万里,却不想一想孩子没有机会锻炼,翅膀又怎会坚强。有的家长只顾想着快点把活做完,而没有想到孩子参与其中会得到锻炼和体验到快乐,所以总嫌孩子笨手笨脚、碍手碍脚而不给孩子伸手的机会。一句话,家长没给孩子创造勤奋的条件。家长对孩子懒惰的抱怨简直是拿不是当理说。 我觉得,孩子的惰性还有一部分是老师给“逼”出来的。 虽然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实事求是地讲,不少老师仍觉得填鸭式教学和命令式管理方便快捷。在教学上,一些老师仍不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注重保护、巩固、挖掘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仍旧给学生归纳、公布“统一”“标准”答案,然后让学生一字不差地去背,甚至学生多问一句都要斥之为多事儿。教育学生方面,有的老师还残留“私塾先生”的思想,自恃权威,强求一律,要求学生唯命是从,强调“老师告诉你啥你听啥,让你做啥你做啥,教你怎做你怎做”。学校要开展一些活动,学生本来也想参加,可有的班主任怕耽误学生学习,暗示学生别参加,并且对学生说:“这是为你好……”又是一个“爱你没商量”,弄得学生唉声叹气。 长此以往,孩子们也就没有了发现、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热情和喜悦,也就越来越懒着实践、懒着思考;也就越来越习惯等待——等待家长们的细心照顾、等待老师们的标准答案和全面安排。 孩子们已经没有了选择余地,焉有不懒之理?! 每种劳动都有困难需要孩子去克服,他的见硬就缩也是懒惰,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在此不加以评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