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散之人 于 2015-3-3 08:10 编辑
《穹顶之下》启示录
A. 我的朋友们很奇怪我这几天的“沉默”,在他们看来,遇到这种所谓的“热点事件”我大概一定是要发声的,我为何选择沉默,他们不理解,于是问我,你到底怎么看前央视去职女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这部环保片《穹顶之下》?有的甚至问的更直接:你看过了没有?
B. 我截止到昨晚21点,第二次从头至尾看完这部访谈式的电视纪录片。所以看两遍,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觉得该好好看,仅此而已。按照我的习惯,这种能让我坐下来看两遍的片子,我一定会有话要说,所以,表达也是必然的。
C. 面对网络上汹涌澎湃的要么对这部片子的赞美,要么对这部片子的质疑,我觉得谁都有表达的自由,就像柴静那样,貌似安安静静,波澜不惊的给我们演绎出这部《穹顶之下》,这是我印象里她的风格。
D. 赞美者有赞美者的道理,质疑者有质疑者的权力,突然间就觉得这世界看起来蛮公平的,大家都在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说各的,不搭腔调也没关系,说的都很热闹,很投入,个人感觉这大概也是一种民主的表现。
E. 说我自己看完这部片子的感受吧,我觉得一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女子,干了一件足可以让汉子们汗颜的事情,它带给我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责和羞辱感受。当然,换一个角度我很阿Q的认为,这大概就是福兮祸兮之辩证,如果柴静不从央视去职,大概我们也就见不到这样一部能让我们思考的片子。
F. 这样说并非要嘲弄央视,而是等同身受的理解,体制之内的那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无奈”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规矩”,换一句话来表达吧,如果这部片子是出自央视体制之内,会正常播出吗?明眼人都知道这问题的背后是什么。
G. 道义和担当这样的词汇此刻用在柴静身上似乎并不为过。尽管在这之前,我对她在央视期间的一些新闻访谈类节目的先入为主的一些咄咄逼人,颇不以为然,但是,在这部《穹顶之下》里,她所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H. 在这部夹叙夹议的片子里,我们至少弄懂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带来的是什么”“该如何面对和治理?”“我们该做些什么”等等诸多问题。如果说一部自费拍出的电视片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思考或者解惑,我觉得任何多余的话都不该说,只需说一句:柴静做的真棒。
I. 去溢美柴静,不如冷静的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思考,我们同在这个穹顶之下,到底该“怎么活”。我相信,柴静没有在危言耸听,可能她的视角和解读未必周全,但是,至少她和她的这部片子,让我们可以感知到,中国的新闻人,其实不乏良知,她(他)们正在用一己之力的方式来影响或者试图改变。
J. 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之间的一场私人恩怨”,说实话,这个表达我是不敢赞同的,这岂止是她一个人和雾霾的恩怨和战争,因为这注定是一个让社会关注的话题和大家集体要面对的现实,谁都绕不过去。
K. 那些质疑和指责柴静的人,不知道是否认认真真的看完这部片子,如果没认真的看,请看了再说,如果看了却要说三道四,我只能说这是一种病,这种病我们不陌生,就像大先生当年笔下的阿Q的癞痢头,见不得别人说“光”或者“亮”,这病叫讳病忌医。
L. 事实,数据,观点,这是《穹顶之下》给我的深刻印象。我们活在同一穹顶之下,我们呼吸的是差不多的空气,用不着五十步笑百步,但是,我们是不是该有权利和义务去为自己和后代争取一片蓝天,这很奢望吗?
M. 拍出这样一部能引起轰动和关注的片子,那些动辄带着阴谋论眼镜的人应当知道,在穹顶之下,我们说句真话,问问为什么是一种最基本的本能,如果我们的本能还没弱化,蜕化,就该坚守这份责任,这是弱女子柴静给我的启示之一。
N. 天蓝不了吗?蓝天上不可以有白云吗?为何北京APEC期间人们就能看到看天白云,澄碧如洗?
O. 柴静《穹顶之下》揭示的是我们生活里的实际存在,她没有无端的去放大,只是出于曾经职业的良知和责任,她“认真”了一下,去追溯雾霾的成因,危害,去了解治理过程中的博弈和困顿,尴尬和无奈。她不需要为谁唱歌,也不需要隐瞒什么,因为不管你是否承认,雾霾就在那里,就漂浮在我们要呼吸的空气里,你当然可以不在意,但是,人家在意了,人家追问了,有何不可?哪里让你不舒服了?
P. 当然,毫无疑问的是这是一部可能让一些人,让“有关部门”略感不爽的片子,因为它至少在很多时候,很多侧面都在揭示和拷问罪恶的雾霾背后的利益交媾,也是在间接问责一些地方政府,一些该管的部门,甚至我们的立法,如何形同虚设,做样子。舒不舒服不知道,应当知道的是柴静片子里说的是不是事实?
Q. 冰冻三尺当然非一日之寒。今天这种环境的恶化,PM2.5有如鬼魅一样驱之不散,确实是我们发展过程中轻视环保,漠视污染所付出的代价,但是,代价不是借口,代价也不是不可以改变,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唯有行动,实实在在的行动才会改变一切。
R. 立法和法规条文就在那里,“依法治国”的口号十分响亮,而握着《环保法》的“执法者”们却一脸无奈和尴尬,因为他们有名无实,所以,这里我用了引号把他们引了起来。在利益博弈面前,任何的解释可能都过于牵强,所以,这部早就由全国人大颁布实施的《环保法》更多的意义只是体现在纸面上的吆喝。
S. 真的是要感谢片中那个实话实说的“企业法人”,在他看来,没有工商税务等手续他肯定不敢建这个企业,但是,没有环评认可他却敢,因为他自信满满的表达:那会有,那手续一定会有。这一刻,我们内心的凉意不是来自于对这部法律的绝望,而是对这样一部“不中用”的法律,依然活在文字法典里而深感悲哀。
T. 《穹顶之下》毫不隐晦的告诉了我们雾霾的元凶和成因在哪里,可是,我其实更觉得这一刻的柴静很像塞万提斯笔下的那个骑着马举着长矛要和风车死磕的“斗士”,悲壮里带着让人无法言喻的神伤。
U. 新履职的环保部部长看过这部片子,并对其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我想这一定不是柴静的本意,这部片子不是为了取悦什么,而是要让所有穹顶之下的人行动起来,为治理雾霾,为追一片蓝天白云,各自尽其所能。大到执法者能严明法纪,小到公民从自身做起,从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对任何污染站出来说一声:不。这是一种积极的,绝不是坐以待毙的思维,就为这个也要点赞柴静。
V. 任何不切实际的“崇高理由”都是很扯淡的说辞,如果从自私的角度上说,看了这部《穹顶之下》能自省自问:为环境我做过什么,面对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人或事,我敢不敢站出来,如果能有此,大概不负柴静的《穹顶之下》。
W. 昨天,就在昨天,我写过一篇有关北方春天的文章,转眼这个春天就来了,春天也是雾霾沙尘多发的季节,这世界你面对的时候,总要希望大于失望,这样你活着才会有动力,所以,我依然相信会看到蓝天白云,会嗅到青草的芬芳。 X. 我依然坚信这是一个需要追问为什么的时代,因为只有追问才会关注,只有关注,才会可能解决,如果选择漠视和沉默,到头来会如何自不必多说。批评和质疑是一种动力,所以,面对《穹顶之下》这样一部片子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无节操的赞美,只需要行动,那怕是微小的行动。
Y. 我对朋友说,什么时候环保能做到一票否决,而不是靠着罚款,我们大概离蓝天白云也就不远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如果只是自慰的口号,一切都毫无意义,所以,我希望看到马上要召开的两会上,代表们能动议和改变这一切。走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之路,我们为曾经的粗放埋单是必然,但是,如果依然粗放那就该问责。
Z. 感谢这个“自媒体”时代,能让我们看到《穹顶之下》这样的片子,它可能不足,可能片面,至少它在说,至少有人在看在听,也会有人在行动,这就是柴静《穹》片带给我的启示。
2015年3月3日星期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