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春天 于 2015-3-17 22:10 编辑
有人对我说,时间不早了,影评就放在明天写吧。现在时间2:36,趁我还记得那一帧帧画面,一帧帧唯美,于是起身敲字。
《归来》是由著名编剧邹静之改编自严歌苓近年来最好的小说《陆犯焉识》。从开机到现在一直备受关注。看到它的概念版海报:漫漫雪道,人鹰同行,严肃又哀伤。张艺谋在纽约对话李安的时候说过,《归来》只截取了原著的后半部分, 拍成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影片中,陆焉识被作为右派分子送去西北劳改,而他的爱人冯婉瑜用二十年的光阴漫长守候。终于动荡结束,右派被平反,但是饱受苦难的他们,原有的生活再也不会归来。
陆焉识平反后回到家中,发现妻子婉瑜因患心性病,已经不认识他了。从此两人咫尺天涯,终生不再相识。
终生,这是个多么漫长的时间概念,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笔下所讴歌过的爱情,又有多少是经得住这个词汇的检验?
其实爱情是一个可以随意偏颇的字眼。
我备好纸巾,卸下睫毛膏,准备嚎啕大哭时,却发现影片只有揪心的焦灼,没有极致的煽情。灰色质朴的色调,含蓄内敛地呈现删繁就简的情感,你以为马上就会出现的小高潮却被一再克制,演员富有质感的精湛演技,隐忍中的情感张力让简约的剧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抓人挠心。
“在所有的脸中,我只认识你的脸。”
冯婉瑜的际遇是整部电影内在逻辑的推动力。有人说:除了巩俐,华人女演员里,没有第二个人可以担纲。冯婉瑜患病后,对丈夫陆焉识的想象,仅仅只能依靠文字和音乐产生亲切感,然而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她面前,已然没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冯婉瑜逆时而行,活在过去,她不认识现实中的陆焉识,却能死死记住丈夫年轻时的脸,那张脸是她留恋的过去,是她所有青春时光中最为珍贵的一段感情。她用20年的时间来臆想和思念,20年,对于一个人的记忆是根深蒂固的,于是,后来信件的出现成为她睹物思人的最佳方式。这个角色最动人的部分是她活在每个月的5号。“5号接焉识”成为了她与自己后半生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约定。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冯婉瑜的大脑一片混沌,而陆焉识作为知识分子的清醒则意味着他必须独自承受所有苦难,这是清醒者的宿命。
在火车站陆焉识用毛巾蘸着地下的雨水擦脸、整理头发,他年轻时的潇洒和中年后的颠沛流离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秒中镜头里。女儿丹丹的一句“没人想见你”充分映射了文革对亲情和人性的打压。陆焉识对于患病的妻子想尽办法进行唤醒治疗,唯一奏效的就是当他弹起那首曲子,两人相拥而泣。不过很快,妻子又回归现实。陆焉识拿着写有他名字的寻人标语,等待火车站关闭大门的那一刻,这无疑加重了影片的悲剧性——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再记得我。
一个人在记忆深处期待着陆焉识能够回到她的过去,而另一个人则在现实里苦苦等候冯婉瑜能够回到他的当下和未来。彼此的坚持恰恰让两人无法重逢,就像并行铁轨的爱情,感人却又无望。
杜拉斯在《情人》中说:相比你年轻的容貌,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的伟大诗句,因为太世俗化的应用,从而越来越让人生疑。但是看完《归来》,我只想到这么一句话。影片最后的漫天大雪,婉瑜和焉识双双白头。
我坚守等候,你保有归心,两个人在各自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
某些层面看,《归来》更像是一部历史反思片,有着对个人苦难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度探索和思考。文革无疑是时代之痛,大环境的影响下,没有什么会比陆焉识和冯婉瑜的这种错位更让人惋惜。哪怕爱情,也无法拯救一个被政治杀死的人。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最后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等待成为了永恒的特写,这个特写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本片有大量留白,陆焉识多年老友的自杀,方师傅被抓,以及娓娓道来安静平实的的结局。请大家细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