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萧剑 于 2015-3-11 19:50 编辑
一般说来,每个宗教,从古至今多半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也不例外。尽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是重男轻女(释迦牟尼佛曾经是不让女性出家的,还是佛陀的弟子阿难苦苦相求为女性说话佛陀才最终同意了,当然这里面有原因,大家可从佛经里研究,我觉得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男轻女——萧剑注)。何以重男轻女?可从生理上心理上行为上找出原因来,暂时不去讨论它。我常说一件有趣的事,中国道家推崇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最后还是崇拜他的母亲瑶池圣母;天主教供奉圣母玛利亚;而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普遍被崇信。几乎所有宗教最后还是以母教为依归,其理由安在?可以说,每一个宗教都是以“母爱”为人类仁慈博爱的具体表现,非常尊重女性道德典型。
从人类文化思想上看,观音菩萨,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早就存在,尤其在东方普遍的被流传崇拜。他比释迦牟尼佛早先成佛,叫正法明如来,本身也是男性。因为同情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所以在东方经常以女性来示现,辅助释迦牟尼的教化。尤其是中国,白衣观音非常流行,与天主教圣母玛利亚有时几乎不可分,像佛教中咒语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早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已有流传,而且佛教密宗的修法,修法时多半是画十字的,如护身手印,先印额,再印左肩,印右肩,印胸,印喉,如同画十字一样。且学密宗的人,必须先经过灌顶,就大似西方所讲的洗礼。现在更可以证明,在南非共和国,以及印地安人,早就发现流传着六字大明咒,可是很难考证到究竟起于何时。
中国大乘的佛教思想里,慈悲二个字,虽然构成为一个名辞,但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所谓“慈”:是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庄严肃穆的意义;譬如夏天的太阳,它有利于世人与万物,但有时候也会使你望之生畏。所谓“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有一味的含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这种母性慈爱的悲心,却往往被人误解为“妇人之仁”,好像没有太大的价值;然而人们如果能够彻底扩充所谓“妇人之心”的悲心,也就是发挥了人类母爱的伟大。
有些人往往烦恼一来,或者遇到危难,便念道:“我的妈!”这个没错,本来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的妈妈嘛!我们的妈妈也就是观世音菩萨。世上没有比母爱更伟大的了,学佛能依此精神而修,那是很容易上路的。也因此,观世音菩萨现女身的场合,非常之多,以母爱的光辉来照应我们。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世界上每个大宗教,它的最崇高的象征,往往都是以母性来作为代表,便可知道宗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所以观世香菩萨在东方的宗教中,他始终以女性的化身出现,也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女性在人类中,固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同时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与灾难,也比男性更多、更大,这是我们有志为人类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们,所应该具有更深切的认识与了解;这也就是东方佛教,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经常以女性的化身而站在茫茫苦海中而救人利物的深长意义。
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促进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它给予人类世界许多物质生活上的便利,与肉体生理上新奇舒适的享受。相反的,生存在今天世界的人们,他所遭遇到精神与心灵上的压力与痛苦,并没有因为自然科学的发达而得到平安;因此,东方人文文化的精义,与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也正是救时的良药。
我们到西北,看到野马群,马是喜欢合群的,一群上千匹的马中,有一个头子出来,一定是一匹公马,这匹公马领头往哪里,这一群马,无论公的母的都跟着它,非常拥护领袖。牛群也是如此,牛群夜晚睡觉,母牛一定睡在靠里面的安全地带,公牛则一定睡在外面的地带,以保护母牛。所以男人照顾女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打仗的时候,公马也一定冲在前面,所以母马是追随公马的。
其次,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爱,每一个宗教,到最后都是崇拜女性的,天主教的圣母,佛教的观世音,都是女性,因为母爱最慈悲、最仁慈、最伟大,所以中国文化上认为女性“为母者强”。不但人如此,各种动物也如此,当母亲的时候最坚强。试看母鸡,平常非常软弱,可是当它翼护小鸡的时候,遇到了老鹰等等侵略者时,则会拼命保护小鸡,精诚抵抗,这就是母爱的精神,牺牲自我的精神,所以母马不但有跟公马,顺阳性的功能,同时本身还能发挥群爱、仁慈的精神。
顺天而行,也可以说是顺乾卦而行,也可以说顺阳而行,这样产生的中国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可以讲男女夫妇的夫唱妇随,和顺家庭才兴旺,事业才发展,社会才繁荣。并不是说夫唱妇随即是打倒女权,这个思想是最尊重女权的,如前面说的马群、牛群,到了夜间在旷野中休息,自然会让母马母牛到中间安全地带去睡,公马公牛都在外围担任保卫的责任,男性的伟大也在此自我牺牲的精神。所以夫唱妇随的顺道,并不是压迫女性,因为女性的许多先天性条件是需要保护的。
实际上妇人之仁,也正是真正慈悲的表露,扩而充之,就是大慈大悲,大仁大爱。只可惜没有扩而充之而已。一般的妇人之仁,如果扩而充之,就是仁之爱,那就非常伟大了。犹如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它是人性固有的爱心和同情心。尤其是女性在这方面的反应,比之男性更为明显。因此常常有人引用古代成语,所谓“妇人之仁”。其实,不要轻易曲解“妇人之仁”这句话,把它当作无用的代名词,扩充“妇人之仁”,才是大仁大义、大慈大悲。就怕你如“妇人之仁”的仁心都没有,就不必假借大仁大义来掩饰自己了。例如,佛说慈悲,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仁”字同一意义。但佛把“仁”心用两极分开来说,便叫“慈悲”。“慈”是如父(男)性、阳性的爱,“悲”是如母(女)性、阴性的爱。
且看不同宗教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就可知母性仁爱的伟大。佛教里最受欢迎的是观世音菩萨,虽然在佛经的原始记载上,他是一位男性,但是他却常以女身出现,而后世人们也都喜欢膜拜他以女性姿态出现的化身。代代相传,如今他已成为母性慈爱的象征。天主教的圣母玛丽亚,是伟大母爱的表征。至于道教标榜的则有瑶池圣母。尽管人类不少宗教的教规、教条、教义,都是重男轻女,但最后还是推崇女性的伟大。看来蛮有意思的。
简单总括的一句,我要特别提出声明,我是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继续保持了五千年,大半是靠过去历史上女性伟大的牺牲,以及她们所付出的“忍辱负重”的功劳。换言之,女性对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的确犹如女娲氏“炼石以补天”的功德。殷实家庭,一定是有一个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老祖母或主妇,作为真正幕后的主持者,并不一定是当家的男人或老祖父的成果。所以我经常说,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妇女牺牲自我的成果,是母德的伟大,不是男士们的功劳。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一个儿女,没有优良传统贤妻良母的教育基础,那就什么都免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