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可馨 于 2015-4-22 22:20 编辑
时间是把杀猪刀,所以人人都害怕变老。在我二十岁的时候,一想到老去就深感恐惧。我甚至都不敢去半点想象,想象老去的日子。也一直对于老人、孩子没有免疫力。觉得她们是弱势群体,我心疼她们,可是我却又无力为她们做些什么。甚至,若干年后,我也会变成她们。是否也会有人,如我一般向心疼怜悯她们般怜悯心疼我呢?
遥想,老了以后。说实话,有想过未来的日子,却没有勾画过关于老去的任何一幅场景。哪怕是在快要而立后的今天。这些年,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感触挺深。最为深刻的便是关于老伴二字。我爸妈算是旧社会一手包办的婚姻,我也见证了他俩多年来的撕扯。年轻时,他们肯定不是幸福的一对儿。只能说,被社会与责任被迫牵扯在一起的结合。可也就是在他们老去之后的今天,我才深深觉得,等你老去,只有老伴才是你的一切。老伴,老了之后的陪伴。
去年的九月开学第一天,老妈赴宴,遭遇车祸。由于实在脱不了身,一个月后我才回到家看望。妹妹不止一次跟我调侃着:就你最舒服,光出钱,我跟老爸在家受气。我妈脾气一直不好,一次病痛下来,越发暴躁。也只有我爸,能够容忍她的臭脾气。虽然,我们做儿女的,也会心疼照顾她们。但也仅仅是一阵子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圈子与生活,能常伴左右的除了老伴只剩下老伴。所以在那之后,我不止一次跟我老妈交底:“以后对爸好一些啊,也只有他才会常伴你左右。儿女都不如老伴来得靠谱与实在呢。”我妈听后只是笑笑,但我想她肯定比我看得更清楚,想得更为透彻。
看过杨绛和钱钟书的故事,比起年轻时的相濡以沫,老去之后的互相挟持更令人动容。杨绛在钱钟书生病时曾经说过,照顾人,男不如女。所以她尽力争求‘夫在先,妻在后’的次序。这也许是很多人老了之后,必须面临的问题。一个人先走了,留下的那个人就得承受悲痛与寂寞。尽管身边还会有亲人,可都没有一个是老伴所能比拟的。口中不说,可偶尔静下来眼中的落寞是骗不了人的。没有人会懂她偶尔的孩子气,不过是想要引起他人的重视。没有人会想要去了解,老去之后的她脑中到底都在想些啥子。所以说,杨绛老人是坚强的,她在那么大年龄写出那本《我们仨》是个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怀念以前她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想必也是痛并快乐着的吧?一句‘ 我在思念我们仨 ’,囊括所有。
曾经的孩子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开始磕磕碰碰与生活开始无止境地周旋。已无暇也没有力气去理解老去的父母。孩子开始变换身份,把老去的父母当成孩子一般对待。哄着、宠着,吓唬着。这看起来跟返老还童似的,让人觉得好玩的同时也不禁想要问问自己:如果多年后,你的孩子在你老去后,把你当成孩子一般对待,你是觉得欢喜还是委屈呢?时光过得太快,一眨眼的功夫,我们大了,父母老了。好像每个人都不能回避老这个话题。且不管你愿不愿意,想不想,它都会如期直至。这大概是世间所剩无几的一视同仁吧。不去遥想以后老去的场景,只希望老去的自己,能够成为孩子们的朋友,而非他们的老小孩。不给于他们过多负担的同时,可以随心所欲地过好余生的每一天。当然,身边最好有老伴的陪伴。谨遵‘夫在前,妻在后’的次序。有个安稳、有所依的老年生活。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