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兄是个厚道人,他说他的小说只是在讽刺。
其实,我一直没有看出他在讽刺谁。如果他不说,我最多会认为他是在讽刺农村中的某些现象——这些现象说不上丑恶,只是由于长期以来某种价值观,或者某种心态的存在,让整部小说中弥漫着坚持的无奈,以及维持这种谎言的必要性和坚持的苍白无力。
我觉得最多可能会引发对 “无后为大”风俗的争议与控诉。又或者,这只是一种自认为“怀才”以及别人是否认为“怀才”的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其实远不止。
这是一篇我曾经反复读过的小说。就像当年有人评价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看第一遍,你会笑,第二遍,你仍会笑,但会若有所悟,第三遍时,你再也笑不出来,你四遍时,你会流泪满面……
当然,现在很难说这部《大话西游》在编剧时是否注入了如此深主度。因为“各花入各眼”,三棵树的小说,第一遍时觉得语境很好,不过却没有看懂,只是觉得似乎隐含着某种东西。第二遍时,第三遍时,我觉得可能若有所悟。
不过他如果不是一直说他是在讽刺,我绝对想不到。
可即使这样,抛弃他所想讽刺的人和事,这篇小说仍然有很多惊喜的东西。
我们还是把小说当成这样一个故事去品味,或许更好一些:
西施或许是个各方面很优秀的女人,至少她自己是这样认为的。但却有人偏偏认为,她不可能怀孕。因为怀孕这种生理性行为,直刺她作为女人的基本标准。所以,怀孕与否成了西施最大的恶梦。她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比如与其他男人上床)来达到让自己怀孕的可能,而不顾及自己是否已婚,因为在她看来,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需要让自己怀孕,以证明断言自己不能怀孕人的预言错误。
作品于此,对于西施这个人物以经注入了足够多的同情。这种同情,是需要读者摒弃对于西施这人是否神经质的猜测,而转入其他方面的思考:
比如,社会风俗的压力。
比如,男人(或者世俗)的迫害。
比如,生活的无奈,以及西驰内心的苦闷和执着——当然,这样类似的人物,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比如阿Q。
只是,西驰始终不能怀孕,于是她采取了欺骗的方式,但不管她如何假装,她甚至成功骗过了其他人,但使终不能骗过那个坚定的评判者。
她一次次欺骗,一次次被揭穿。然后,怀孕成为了魔咒,同时她在欺骗成功的快感下,变成了享受欺骗所带来的快感,以至于完全忽视了怀孕不会永远只停留在过程中……
当然,被她一时骗过的人最终会明白,怀孕不会永远是一个过程,毕竟是需要新生命的出现的……
所以,西驰一次次被自己的谎言击穿,然后又魔咒般地重复…………
于是,这是一个循环,直到她失去了表演的资格……
其实,这部小说无关于讽刺特定的人。
其实,这部小说讽刺的是生活中所有的人,无论你,我,她,或者作者想讽刺的人,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怀孕,怀才,情理想,怀幻想,怀愿望,怀满足……
每个人都是西施,每个人又不同地扮演了陌奶,村长,荷花,男子……
小说之外的思考之外的是:这不仅仅是一部讽刺小说,最重要或者最吸引人的是,读完感觉不到小说的讽刺意味,而是悲悯——当然,这是我觉得这部小说成功的地方。
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念有错吗?有错,因为她坚持了一个不可能被认可的信念,并且这个信念是错误的。
但她为什么要坚持这种信念?因为在她看来,这个信念是自己存在的唯一价值。
那么坚持的这个信念的对错与否,就成了这部小说最大的矛盾争议点,由此折射出不同人性层面的思考。
我不能说三棵对在部局这部小说时是否有过这样的构思,因为他没有承认,但小说是成功了。
如同文学史上那个著名的故事:“我望着山那边,很久,我笑了……”一样。由此引发读者的深思,怕是作者也始料未及。
所以,在北原《断桥》出现之前,几乎这篇就是我心中的佳作。死火说北原把我们抛开很远,我同意。
拖雷有亚军相,亚军的原因是我曾与人争论,英雄与小人物之间的区别。英雄为更多人关注,他们的喜努哀伤,几千年来一直为人睹目,但真正对于活在历史尘埃中的小人物,给予关注的目光却少之又少。所以,这恐怕便是《与狼共舞》等电影获得奥斯卡奖的原因。同时《红楼梦》成为经典名著的原因:因为他们正是关注了小人物在历史进程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层面上,北原的《断桥》更进一程,由关注转为思考、回归,因为通篇只有默默的关注,关注人世所发生的善良,悲悯,然后展现给我们。这种视角,是俯视一切的。而《过桥》还停留在平视的层面。
那么,《我的书》也是这样的一个视角。而江小满的两篇,我认为《初心》要好于《爆炸》,因为在我看来,两篇眼境都是一样,所不同的是,爆炸更为隐晦一些,如果《初心》入选八强,我会选择这篇为第三。
其实,话题直接引入了关于评委工作。我承认,出于对《过桥》的喜欢,所以在评选时很冲动地将落选的《过桥》划上,虽然我用了个自认为很礼貌的方式,但却忽略了这个举动可能给其他评委带来的不快,这里道个歉,理由是出于对《过桥》的喜欢,而没有任何恶意。
担任评委记不清是第五次还是第六次了,很感谢苏力兄对我的厚爱。其实每次评委中的质疑我都看过,我不介意大家对我的质疑,因为我对自己的水平有时候也在质疑,但介意的是礼貌。
还有也介意动机。不过,我仍然会保持最大的特制,不争辩,不解释。
直截了当的说就是:
你可以质疑我,甚至骂我,但我很在意举着道德的大旗这样干。因为就文论文,这与道德与操守层面没有半点关系,扯到这上面,会让我怀疑动机。
另外,其实屡次评委,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小说虽然是编故事,但更希望能从小说中看出作者的思想境界来。
这是唯一的原则。
所以,我并不是很介意作者的文笔,同样也不介意是什么题材。很多评语,也在提示作者再向这方面努力。当然,可能隐晦了一些。但希望作者能理解。其他人理解不理解,那是理解人的事了。这代表了欣赏水平,至于怎么看我,无所谓。
那么,为了编故事而写小说,忽略深层次的挖掘,我不敢承认我能看懂,但这却是毙掉某些小说的原因。
其实,抓住生活中的小感动,很真诚去表达,而不停留在文笔与文法上,也是优秀的小说:比如《大白猪》,比如我记兄的〈桥〉,当然,还有一些出局的贴子,比如张起灵的〈吴老狗〉,油纸伞的〈眼镜2〉,还有〈八角桥〉。只是比起三棵棵对与北原来,要逊色一些而已。
是为总结,一是表达对《过桥》的敬意
二是,试图解释些什么,理解不理解的,各花入各眼吧。
|